摘要:老家村口那家卖麻辣兔头的小摊,去年还在用塑料袋打包,今年突然开了抖音直播,一晚上卖出两千份。
老家村口那家卖麻辣兔头的小摊,去年还在用塑料袋打包,今年突然开了抖音直播,一晚上卖出两千份。
我表弟原本在深圳拧螺丝,现在天天蹲在灶台边剪辣椒,工资比厂里高两倍。
这事让我开始怀疑:农村真的只能靠种地吗?
答案显然不是。
四川广汉的兔头、陕西袁家村的肉夹馍、云南勐海的普洱茶,这些原本只能在本地消化的小东西,现在被手机镜头放大到全国。
我上周刷到一个东北大姐直播腌酸菜,弹幕里全是“求真空包装”,她干脆把自家院子改成小工厂,雇了六个邻居洗缸。
订单从黑龙江飘到海南,快递车直接开到地头。
土货翻身靠的不是情怀,是标准。
以前我妈腌的咸菜再好吃,也只能送邻居。
现在她把配方称重到克,玻璃瓶贴二维码,扫码能看到菜园子的实时监控。
游客来旅游,顺手买两瓶,回头客又在网上复购。
一个二维码,把“我妈的味道”变成了“可溯源的商品”。
绿色蔬菜更离谱。
北京朝阳区的妈妈们组团包下了河北易县的一块地,春天付定金,秋天收菜。
农民按订单种菜,不打农药,菜还没长出来就卖光了。
我舅舅去年种了两亩有机番茄,地头价三块,直供给社区团购能卖十五。
他说以前怕菜烂地里,现在怕不够分。
最魔幻的是我妈的绣花手艺。
她年轻时绣的鞋垫被城里人当工艺品挂墙上,现在绣娘们把牡丹改成小黄人,绣在帆布包上,一个卖两百。
村里合作社统一收,直播时绣娘露个手就行,不用露脸。
我妈说这比打麻将有意思多了,至少不会输钱。
生态养殖听着玄乎,其实就是让猪住得比人宽敞。
我同学回村养跑山鸡,鸡吃虫子喝山泉,下的蛋蛋黄能立筷子。
城里人开车来捡蛋,比超市贵五倍还抢不到。
他干脆把鸡场改成农家乐,捡蛋一百块一小时,小孩玩疯了,家长钱包空了。
这些事串起来看,农村早不是穷乡僻壤。
它成了城市人的“后花园”,也是年轻人的“新战场”。
我表弟说,在深圳他是一颗螺丝钉,在老家他是“兔头大王”。
手机信号覆盖的地方,就是市场。
会拍视频的农民,比会种地的更赚钱。
最后一句话:农村不需要被拯救,它只需要被看见。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