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着寻找“人民城市”最佳实践的初心,自11月启动的《IT时报》“2024数字上海十大场景”Top20日前出炉。从12月15日起,入围Top20的优秀场景通过《IT时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澎湃号、抖音号等全媒体矩阵,进入展播环节。
首个政务服务大模型落地徐汇
带着寻找“人民城市”最佳实践的初心,自11月启动的《IT时报》“2024数字上海十大场景”Top20日前出炉。从12月15日起,入围Top20的优秀场景通过《IT时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澎湃号、抖音号等全媒体矩阵,进入展播环节。
Top 20场景展示结束后,经过专家评审、网络投票,《IT时报》将最终评选出“数字上海十大场景”,作为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独具上海特色的创新实践和成就对外传播。
为“十八罗汉”配备“AI军师”
参评项目:徐汇区政务服务大模型
参评者: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
“开设一家公司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面对这一专业性问题,政务大模型不仅能直接罗列出《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公司章程、股东或发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等材料信息,还会区分内资、外资等不同公司类型所需要的不同材料,提供具体且准确的回答。
今年,基于通义行政大模型技术和徐汇区智能算力平台研发的“徐汇区政务服务大模型”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上线,成为上海首个落地应用的政务服务大模型。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法人事项综合受理大厅最为繁忙,办件量占整个服务中心的80%,18位窗口的工作人员需要通晓1000多项公司、法人等相关事务,被称为“十八罗汉”。
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科副科长黄炜告诉《IT时报》记者,打造这款大模型的初衷,一方面是更好地辅助18位窗口工作人员,提高办件效率和收件准确率;另一方面是为减少办理人花在等待咨询、来回跑动等方面的时间成本。
这款政务大模型汇聚39个涉企事项数据集、超过500个体系化知识点和2300多条高频咨询语料,能实现10轮以上自然语言问答,对高频事项的咨询准确率超过90%。
知识库、高频回答和通用大模型是其主要的三个层级。知识库是基础知识的“查阅者”,提供最基本的回答保障;高频回答是经验丰富的“老法师”,对常见问题对答如流;通用大模型则是“表述者”,用工作人员和办理人都熟知的话语总结出来。三者经过算法合成一个答案,准确度和智能化水平都得到提升。
为了能快速成长起来,回答更加精准,徐汇区政务服务大模型设置了“点赞”机制,工作人员在使用大模型时,对回答正确的答案进行点赞,大模型便会对正确答案加以确认。若答案不正确,窗口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反馈框中输入正确回答并提交,让大模型将正确答案加入知识库中重新学习,再遇到同类问题能更准确回答。
如今的政务大模型就像一位“查找员”,不仅能辅助完成烦琐的查找条例任务,还能识别“资金打水漂”“法人进局子”等口语化问题。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而言,政务大模型又会化身“带教老师”,形成一套“办理人提问—窗口工作人员转化—大模型给出详细答案”模式。原本需要6个月的培训时间,至少缩短了2个月,培训成本和压力也下降许多。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