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2 日至 3 日,“2025 循环创新・时尚大会” 在上海举办,是对国家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与实践落地。多位重磅嘉宾带来精彩分享,从政策、技术、全球趋势等维度,为纺织业循环发展指明方向。
2025 年 9 月 2 日至 3 日,“2025 循环创新・时尚大会” 在上海举办,是对国家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与实践落地。多位重磅嘉宾带来精彩分享,从政策、技术、全球趋势等维度,为纺织业循环发展指明方向。
本次 2025 循环创新・时尚大会开幕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主任刘欣主持,她以 “金秋沪上聚首,共探循环时尚新路径” 为开篇,拉开了行业嘉宾共话纺织循环发展的序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欢迎致辞中,以行业实践数据为证:“从 2005 年到 2024 年,我国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超过 65%,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长 12%,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突破 300 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共政策学者杨尚宝在致辞中强调:“当前我国纺织循环发展已从‘自发探索’进入‘政策驱动与市场响应’协同发力的新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围绕 “纺织品循环创新展望” 主题,从技术革新维度提出产业发展路径。他认为:“当前行业正面临从‘物理回收’向‘化学再生’的关键跨越,只有攻克再生纤维性能提升、废旧纺织品智能分拣、微塑料治理等‘卡脖子’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从纤维到纤维’的无限循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阎岩聚焦 “产品数字护照(DPP)与纺织循环生态构建”,详细分享了行业数字化实践成果。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关一松分享 “纺织品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在全球的发展” 情况时指出,在借鉴国际经验时,需结合产业规模大、中小企业多的特点。全国产品回收利用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15)秘书长高东峰详细阐述 “中国纺织循环标准体系” 建设进展,强调标准是行业循环发展的 “基础设施”。必维集团消费品服务部脱碳与清洁生产总监 Rakesh VAZIRANI建议:“企业需提前布局绿色供应链,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碳核算体系,通过第三方认证证明合规性,才能有效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保住并拓展欧洲市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纺织倡议负责人 Bettina HELLER特别提到中国实践的价值:“中国纺织业的循环创新经验,尤其是在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建设、再生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成果,值得全球借鉴。”
9 月 3 日的主题分享环节,分别围绕 “循环创新趋势”“循环材料创新”“循环商业模式” 三大主题展开,众多嘉宾带来精彩纷呈的实践分享与经验交流。主题分享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胡柯华主持,多位嘉宾聚焦纤维再生循环、时尚与纺织循环转型等领域,探讨循环创新趋势与技术路径。
在循环创新趋势主题分享中,东华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王华平围绕 “纤维再生循环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发展” 指出,当前纺织循环面临 “高品质 T2T(纺织到纺织)比例低、混纺分离难、成本高” 三大核心痛点。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循环材料与产品高级经理 Irene Martinetti分享 “时尚与纺织循环转型指标 2.0” 时表示,该指标是行业量化循环绩效的关键工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全国环境管理标委会(SAC/TC 207)秘书长徐秉声分享了针对两地袜业、童装企业的调研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李道季教授围绕 “纺织循环的微塑料问题及应对”,澄清了行业对微塑料的认知误区。原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赵国樑解读 “废旧纺织品智能分拣技术” ,台式扫描(1.5 秒 / 件)、阵列式分拣(2000 公斤 / 小时)、高光谱成像(同步识别成分与位置)等技术进展。中国纺织规划研究院纺织行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膺鸿剖析 “纺织品循环利用的挑战与应对”,提出十大核心挑战。
在循环材料创新主题分享中,伊士曼集团纺织事业部全球总经理Ruth Farrell围绕 “伊士曼碳再生循环技术” 重点介绍Naia™可持续醋酯纤维素纤维;同时宣布重要进展。兰精集团执行副总裁Florian Heubrandner分享兰精集团循环经济实践,强调 “从木材可持续采购到纤维生物降解,构建全生命周期循环”。源天生物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姜纲文介绍了生物酶法再生技术。浙江佳人品牌市场部总监喻梁梁解读化学法循环技术,指出 “全球每年超 9000 万吨废旧纺织品被填埋焚烧,化学法是实现 T2T(Textile-to-Textile)闭环的关键”。阿脒诺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李翔宇分享涤氨混纺面料全纤维再生技术,强调 “突破混纺分离难题,90℃常压下实现涤、氨精准分离,再生 DMT 与氨纶可回归纺织产业链,综合碳减排比原生低 60%”。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时尚服饰研发总监黎明,聚焦锦纶 6 废旧纺织品再生,指出 “尼龙回收难在混纺分离、脱色与分拣”。
在循环商业模式主题分享中,迪卡侬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夏艳宏围绕 “赋能消费者环保行动” 分享实践,坦言循环商业模式面临 “成本不被看见、消费者认知不足” 的挑战。耐克公司可持续发展高级经理吴晓侠分享 “旧鞋新生计划”,她重点介绍中国创新模式。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经理李晓霞,提出 “消费后纺织品回收再生全链路解决方案”,并介绍企业实践进展。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循环项目负责人王琳介绍说,今年 4 月千吨级溶剂法生产线已正式投产,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愉悦绿赛特品牌创始人刘克宝以实践证明‘循环技术 + 创新设计 + 精准场景’的组合,能有效提升产品溢价。”
回溯中国纺织业循环创新的十年深耕路,行业始终以 “多维探索” 破局、以 “系统协同” 筑基,是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贯通、从概念倡导到实践落地的十年,更是中国纺织业构建 “政策 - 技术 - 市场” 循环生态的十年。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大会将 “循环理念” 融入每一处细节设计:展区外墙采用往年展览回收的周转箱搭建,既减少了新增物料消耗,又直观呈现 “废弃物再生” 的价值;外墙旁陈列的再造衣模特,将青年设计师的创意与循环工艺结合,让可持续时尚看得见、可感知;同时,大会在 intertextile 6.1 馆H140 展位同步设立可持续创新专区,集中展示气候行动、碳足迹管理、数字追溯、碳中和林等前沿成果,多维度、立体化呈现中国纺织业的循环实践。
未来,将让循环不仅是产业转型的选择,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为全球纺织可持续治理贡献更具深度与温度的 “中国方案”。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