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史辨伪”撕开文化殖民假面:中华脊梁不是“被托付”的答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0:40 1

摘要:故宫角楼的飞檐划破暮色时,总有人捧着两河文明的泥板拓片喟叹“华夏文明何其晚”;敦煌壁画的飞天在风沙中褪色时,网络论坛里正争论“金字塔是否混凝土浇筑”——这荒诞的对照,恰是“西史辨伪”思潮沸腾的底色。人们以为这场论战是考古学的攻防,却忽略了藏在放大镜后的文化殖民

故宫角楼的飞檐划破暮色时,总有人捧着两河文明的泥板拓片喟叹“华夏文明何其晚”;敦煌壁画的飞天在风沙中褪色时,网络论坛里正争论“金字塔是否混凝土浇筑”——这荒诞的对照,恰是“西史辨伪”思潮沸腾的底色。人们以为这场论战是考古学的攻防,却忽略了藏在放大镜后的文化殖民暗线:当一种文明习惯用他人的标尺丈量自己的脊梁,“托付”本身已成了被精心设计的陷阱。

一、辨伪的硝烟里,藏着百年前的“认知手术”

19世纪末的上海租界,传教士们在译介《几何原本》时,悄悄在序言里添了句“中国古算皆源于西土”;20世纪初的北平书斋,留洋归来的学者拿着西方“文明分期论”,将商周青铜器归为“早期文明的模仿品”。这些看似学术的笔墨,实则是一场不动刀的“认知手术”:

用“线性时间轴”切割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让良渚玉琮与殷墟甲骨成了“孤立的文明碎片”,却将两河楔形文字夸大为“人类文明的单一起源”;

用“实证主义”否定中国文献的可信度,说《尚书》是“伪书”,却对荷马史诗的口头传承深信不疑;

用“中心-边缘”叙事将中国定位为“文明的追随者”,仿佛没有亚历山大东征,中国就不会有铁器时代。

当这种认知成为教科书里的“定论”,文化殖民便完成了最隐秘的一步:让被殖民者主动举起他人的尺子,丈量自己的脊梁时,自然觉得“不够挺拔”。

二、脊梁不是“文物”,而是“正在生长的骨血”

有人说“西史辨伪”是“文化义和团”,可当河南贾湖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骨笛,当浙江良渚古城挖出比埃及金字塔早千年的水利系统,这些沉默的文物正在戳破一个谎言:我们的脊梁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仍在生长的骨血。

想起去年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里,舞者水下演绎的《洛神赋》,百万网友在弹幕里刷“这才是中国人的浪漫”。那一刻突然明白,文化殖民最害怕的,从来不是我们去“辨伪”西方历史,而是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文明里,藏着足以滋养当代的精神养分——不是“四大发明”的陈列,是《天工开物》里“巧夺天工”的创造力;不是“丝绸之路”的地图,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心。

脊梁的“挺拔”,从不是比谁的历史更“悠久”,而是能否从文明根脉里,长出应对当下的力量。当年轻人用数字技术复原敦煌壁画,当传统榫卯结构被用于现代建筑,这些行动早已超越“辨伪”的范畴:我们不是在“保卫过去”,而是在“激活未来”。

三、反转的答案:从来没有“托付”,只有“共生”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的脊梁值得这个民族之托吗”,其实答案从一开始就被问错了。文化殖民的诡计,恰恰是让我们相信“脊梁是被托付的重物”,是需要小心翼翼捧着的“易碎品”。可真实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托付与被托付”的关系,而是民族与文明的“共生”——就像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文明的脊梁在与时代的碰撞中,不断长出新的骨节。

那些在“西史辨伪”中争论的人们,或许该抬头看看:敦煌的风沙还在吹,可壁画上的飞天已经通过数字技术飞向世界;故宫的红墙还在,可里面的文物正通过直播走进寻常百姓家。我们的脊梁,从来不是用来“被评价”的,而是用来“向前走”的。

当某天,我们不再纠结“金字塔是否真实”,而是专注于让自己的文明绽放当代光彩时,文化殖民的假面便会不攻自破——因为真正的脊梁,从不需要通过比较来证明价值,它只在每一代人的创造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高度。

来源:小小强的历史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