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滨州日报/滨州网讯卢振宇,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农艺师,作为“渤海英才・十佳滨州专业技术带头人”,他以扎实的专业素养、执着的创新精神和深厚的三农情怀,在玉米育种、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的广阔天地里,书写了一曲动人的“田间奋斗者”之歌。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卢振宇,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农艺师,作为“渤海英才・十佳滨州专业技术带头人”,他以扎实的专业素养、执着的创新精神和深厚的三农情怀,在玉米育种、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的广阔天地里,书写了一曲动人的“田间奋斗者”之歌。
玉米育种试验田间调查现场的一角
科研创新:在金色田野上播种希望
“搞农业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踩泥土、心向阳光。”这是卢振宇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二十多年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自投身农业科研以来,他始终聚焦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领域,以破解农业生产痛点为己任,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往返中,孕育出一个又一个“金种子”。
主持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选育”时,他带领团队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从种质资源筛选到杂交组合配制,从田间性状调查到抗性鉴定分析,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最终,该项目不仅荣获滨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且还选育出一系列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让农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截至目前,他已成功选育植物新品种19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8个,授权专利10项,发表论文54篇,出版专著1部、软著8项,发布省团体标准4项,用沉甸甸的成果诠释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其技术成果累计推广2000余万亩,不仅显著提升了当地作物产量和品质,更在节水节肥、抗病虫害等方面展现出突出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重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滨州力量”。
卢振宇现场指导农民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技术
服务三农:让技术红利惠及万千农户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产,让农民会用、用好新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农。”作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卢振宇始终牢记这一使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致富经”。
他深知,农民最需要的是“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为此,他经常深入农村、社区和农业生产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沾化区的玉米种植基地,他顶着烈日手把手教农民苗期管理技巧;在惠民县的田间课堂,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在邹平市的合作社里,他与种植大户探讨高产栽培模式……多年来,通过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新型农民5000余人次,把宝贵的农业知识和技术送到了农民手中。
“卢老师的课接地气、有干货,照着他说的做,我家玉米亩产提高了近200斤!”一位受益的种植户道出了众多农民的心声。正是这份“把农民当亲人”的热忱,让卢振宇的技术推广工作深入人心,也让科技的阳光照亮了更多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卢振宇现场指导青年科研人员玉米人工授粉技术
技术攻关:为粮食单产提升保驾护航
作为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卢振宇不仅是农业科技的实践者,更是农业先进技术的探索者和攻克者。他始终聚焦制约农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深入调研、潜心研究,努力攻克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好种子是粮食的‘芯片’,滨州的土地得有自己的‘硬核品种’。” 这是卢振宇常对团队说的话。2014年,他主持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选育”时,滨州玉米主栽品种抗逆性差的问题正困扰着农户。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试验田,从600余份玉米自交系中组配和鉴选组合,在酷暑里授粉、田间调查,在暴雨后查看抗性,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3个高产抗逆玉米新品种,让当地玉米亩产平均提高100斤。
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卢振宇更是啃下了“硬骨头”。为破解耐盐碱玉米育种难题,他带着团队创建“耐盐性叶片诊断系统”,在沾化区的中重度盐碱地块反复试验。2023年,他主持的“黄河三角洲玉米耐盐碱增产关键技术”通过省专家技术鉴定,项目技术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如今,他培育的玉米品种及配套耐盐碱增产关键技术已在滨州、东营等地推广20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8亿元,昔日的“盐碱滩”正变成“丰收田”。
卢振宇送课下乡培训农民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从普通科研人员到正高级农艺师,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卢振宇用“学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坚守,诠释着“渤海英才”的担当。他常说:“农业科研就像种玉米,春播秋收从不含糊。”在滨州的沃土上,他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科技兴农的希望,而这希望,正在每一寸土地上蓬勃生长。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