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博士”王健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博士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1:27 2

摘要: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队伍中,副研究员王健坤是出了名的“泥腿子博士”。他常年穿梭于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将小麦遗传育种的科研梦想深深扎根在黄淮海地区的沃土上,用一项项实打实的成果诠释着“科技兴农”的使命担当。

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队伍中,副研究员王健坤是出了名的“泥腿子博士”。他常年穿梭于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将小麦遗传育种的科研梦想深深扎根在黄淮海地区的沃土上,用一项项实打实的成果诠释着“科技兴农”的使命担当。

成长之路:从田间好奇到科研深耕

王健坤的家乡在山东德州的一个小村庄,儿时跟着父母在麦田里劳作的经历,让他对小麦的生长规律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到麦收时节,看到因品种不佳、病虫害侵袭导致的减产,他便暗下决心:“将来要让麦子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期间,他扎实掌握了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研究生阶段,他专注于小麦遗传育种方向,跟随导师深入田间开展试验,练就了“一看苗情便知长势”的硬本领。博士毕业后,他拒绝了企业的高薪邀请,毅然加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成为一名专职科研人员。从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到田埂上的株系观察,他始终保持着对农业科研的赤诚,把 “解决农民实际难题” 作为自己的科研初心。

行业攻坚:破解难题,选育良种惠民生

入职以来,王健坤将研究重心聚焦于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的 “卡脖子” 问题 —— 节水增效。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但水资源短缺、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为攻克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开启了“实验室+田间”的双线作战模式。

在实验室里,王健坤和团队成员反复进行小麦基因标记筛选,对上千份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常常为了一组数据熬到深夜;在试验田里,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他全程跟踪记录,哪怕是烈日暴晒、风雨交加,也从未间断。经过六年的反复试验与筛选,团队成功选育出 “鲁麦18号”“鲁麦22号”等5个抗旱、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同时,他们还集成了“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绿色防控” 的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大幅降低了种植成本。这些品种和技术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多地推广后,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节水 25%,累计推广面积超300万亩,为农民新增经济效益近 5 亿元,先后荣获 “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等多项荣誉。

深远意义:科技扎根大地,守护粮食安全

王健坤的科研实践,不仅为黄淮海地区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更树立了“科研下沉田间”的典范。他常说:“实验室里的数据再好,也要经过土地的检验。我们的目标是让农民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收成。” 他主动将先进科技与农民的传统农耕经验相结合,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形式,手把手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2万余人次,让科研成果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新时代科技兴农的典型代表,王健坤用行动证明了农业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论文上的学术突破,更在于对粮食安全的切实守护。他的坚守与创新,激励着更多农业科研工作者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有范娱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