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奇怪,咱们中国人说起张学良,脑子里总绕不开那个“大风波”——西安事变。可要真有人问起他本人,想听他自己说两句,他反而总是笑一笑,摇摇手:“别谈啦,那事就过去了,没什么意思。”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反常?一个搅动历史风云的人物,晚年却对自己亲手翻过的那一页讳莫如深。
很奇怪,咱们中国人说起张学良,脑子里总绕不开那个“大风波”——西安事变。可要真有人问起他本人,想听他自己说两句,他反而总是笑一笑,摇摇手:“别谈啦,那事就过去了,没什么意思。”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反常?一个搅动历史风云的人物,晚年却对自己亲手翻过的那一页讳莫如深。有人觉得是外人好奇,也有人想起这背后,或许藏着我们想象不到的心事。
张学良从年轻时就是个人见人爱的主儿,尤其到了美国以后,老一辈记者或者年轻人,谁遇见他都觉得他身上有种不老的调皮劲。不变的东北腔、一嘴俏皮话,拉起家常,一开口仿佛又回到了那大雪天的奉天。有人说,张学良最爱摆弄棋盘,喝茶打趣,连自己怎么追求赵一荻这种老温馨都能说得眉飞色舞,就是偏偏西安事变绝口不谈。这跟他小的时候,遇事喜欢唱主角、争风头的性子一对比,几乎判若两人。
你别说,还真有点意思。相比当年东北沦陷、张作霖遇刺,这位“少帅”后来受过的苦其实更难对别人解释。也许只有当年张家堡长夜,张学良自己心里最明白,什么叫“躺着也中枪”。有人说他忠义两难,有人觉得他胆大包天,其实多数老百姓的眼里,他就是那个拎得清身份、又放不下自己责任的大少爷罢了。
说到张学良的“法宝”,不是武器,也不是计谋,而是应变。这事有点像他刚成年那会,东北民军起事,父亲张作霖正跟段祺瑞吵得不可开交。家里亲戚出事,难兄难弟张学庆一夜之间被抓,张学良不得不主动站出来“顶锅”,才能保住一大家子安危。一直到老,他都保留着这种责任心。可一提西安事变,哪怕亲戚上门,他就像突然变成了不会说话的老头,摆摆手、蹙蹙眉,孩子闹腾点都要瞪一眼。
其实家里人都清楚,他心理头不是害怕,是不想让那些事再生出新的恩怨。比起外面风风雨雨,张学良更像那个看热闹却被风卷进泥潭里的人。你要问他为啥受不了“西安事变”这仨词,其实孩子们都察觉过。有回赵一荻在厨房忙,几个侄儿女在客厅打闹,正说哪位历史人物厉害,突然电视里出现了轰轰烈烈的一幕。气氛一下安静下来,大伯原本招呼孩子吃糖,脸色却瞬间变了,猛地把遥控器一摔,电视啪地一声黑了——那画面比家法上“打手心”还让人害怕。过两天,家里再也见不到电视了,连点声响都省了。
有的人一辈子怕孤独,有的人怕被忘记,唯有张学良怕的,是别人用自己的事再拿来说嘴。他一直觉得,自己命里最大的劫不是枪林弹雨,而是那些没完没了的说法。一句话没交代清楚,谁是谁非又成了流言。这点,咱们看着有点像受了冤屈的老人——明明自个儿在历火中转了一圈,糊涂账终于放下了,却仍训子女:别随便说过去……有啥好说的?说来都是伤。
其实要说张学良那些年受的磨,和“隔离”本身没多大关系。真正难受的,是别人拿你当棋子、当成历史背景色。就说后来蒋介石的做法,也挺让人五味杂陈。大后方都快守不住了,他还专门把张学良带到台湾,不给自由也不让销声匿迹。早年张学良还盼着有人面会、兴许出来透口气,哪曾想变成一个“会走路的影子”。家里守着赵一荻,日子再淡,也要下下棋、晒晒太阳,但外面世界啥样,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世道变了,张学良也得把自己放进“风箱里头烘着”,风烘火燎,不死也心凉。一次他收到来自老家兄弟的信,说东北“老张家”还有亲人在,那些人吃了不少苦,尤其听见小辈混口饭都得偷偷摸摸不敢承认自己姓张。张学良还是咬咬牙,一句“万事自己担着”,再无怨言。或许这就是他的原则——不替任何人辩解,只剩沉默。
时间拉长一点,后来有人想请他帮着整理当年公文、清理旧档,哪怕不给大家一个公开交代,也请他写几行字自述经历。张学良推三阻四,总给出个“今天写下来了就成了旁人口中谈资”的理由,谁劝都无用。尤其赵一荻——有时见他心情好,说多了几句,马上揪住衣袖:“老爷子,行了,喝点茶歇歇。”两人眼神一碰,大家就知道,这事没人能问出口。这个场景,大约跟小孩偷偷翻饼干罐、结果被大人发现时的气氛差不多——既无奈,也有些滑稽。
别说外人了,亲戚孩子也早学乖了,没人大着胆子问“大伯,当年咋回事?”有人说,赵一荻的劝诫是照顾他的情绪,但其实,连她都不用说,张学良自个儿心里那杆秤,比谁都沉得住气。不提西安事变这一章,是忌惮、是自省,也是对自己那年负担和痛苦的默默认账。毕竟那件事闹起来,谁也没赢。胜负到头来,都是在剥落人生的皮。
直到张学良晚年,终于自由了,他有时候坐在纽约小洋楼的阳台上,手里只剩三样东西——茶杯、棋子和赵一荻的絮叨。偶尔冬天暖气咝咝响,他也许会想起少年时在奉天院子里穿棉袄打雪仗的样子。而西安事变?从来没人真听他讲出来过。甚至他过世之后,太平洋这头埋着他的故事,那头还在被人翻来覆去讲。
其实历史有多少真相能由当事人讲完?我们总盼望那一页会有他自己的注解,却终究没等来那句“心里话”。或许,张学良宁愿让所有误解都随风而去,也不想再掀起一阵波澜。可事情真能忘得了么?也许有一天,有人能从那些信笺、那些侧影里,拼出他自己的那段浮沉。咱们也只能想:他要真再活一次,还愿不愿意走进那个无法言明的漩涡?
来源:淡泊的雪梨w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