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一则关于视频平台“广告偷时间”的新闻,让网友瞬间炸锅。**有网友和媒体实测发现,优酷、芒果TV、爱奇艺等大平台,在广告播放时偷偷“加戏”:页面倒计时显示的是119秒,实际却播了123秒;倒计时写着80秒,结果播了83秒;甚至有广告明明标注“还剩2
**9月7日,一则关于视频平台“广告偷时间”的新闻,让网友瞬间炸锅。**有网友和媒体实测发现,优酷、芒果TV、爱奇艺等大平台,在广告播放时偷偷“加戏”:页面倒计时显示的是119秒,实际却播了123秒;倒计时写着80秒,结果播了83秒;甚至有广告明明标注“还剩2秒”,但画面还在磨磨唧唧拖个尾巴。这波操作直接被网友骂“连时间都敢薅,是真敢下手”。
要知道,广告“偷时间”,看似只多了两三秒,但在用户眼里,这就是明晃晃的欺骗。律师也明确指出,这种虚标倒计时,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对用户时间成本的额外占用。说白了,你标的时间就是契约,多一秒都是欺骗。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就几秒钟,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吗?”但问题是,这不是单纯的秒数,而是平台对用户的态度。广告时间能偷,会员权益就能缩水;承诺能少算,责任就能甩锅。 今天你忍下了这三秒,明天是不是就得忍他们广告免不了、会员再涨价?
咱们仔细想想,为什么这种事能引发全民共鸣?因为视频平台已经不是第一次“薅用户羊毛”了。
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这些年被网友骂的点,几乎全是“欺负会员”:
买了VIP,依然要看广告,说是“会员专属广告”;追剧要二次付费,明明开了会员,还得额外花钱解锁超前点播;一些片源播放清晰度虚标,实际并没有宣传的那么“高清”;现在连广告倒计时都敢动手脚。一句话,这不是几秒钟的问题,而是“信任透支”的问题。
咱们把话说得更直白点:视频平台为啥敢“偷时间”?因为他们知道,用户没得选。你要看独播剧、独家综艺,你只能乖乖忍。你想跳广告?除非开更贵的VIP。你想投诉?对方一句“技术原因”,就能轻描淡写糊弄过去。
而且别忘了,这背后是平台和广告主之间的利益博弈。广告时间越长,平台能收的钱越多。那这几秒钟到底谁赚了?广告主可能也不知情,但平台绝对是最大的受益方。等于说,用户不仅被强制看广告,还被悄悄多薅一刀。
这事还让我想起之前大家吐槽的“地铁广告加塞”——明明显示电梯还有30秒到站,但广告非得多拖个几秒才切画面。用户被困在原地,你能怎么办?只能忍着。现在视频平台也是同样的逻辑:你要看剧,就得接受他们的“霸王条款”。
可问题来了,广告本质上就是交换:我花时间,你给我内容。如果连这个基本契约都被打破,那用户凭什么继续信你?
律师说得很清楚,虚标倒计时就是虚假宣传,涉嫌侵权。可法律惩罚能有多大?最多罚个几十万,甚至警告一下就完事。对于动辄营收几百亿的视频平台来说,这点处罚简直就是“毛毛雨”。所以,除非用户真的大规模抵制,不然平台完全有恃无恐。
更讽刺的是,视频平台早就该反思商业模式了。用户骂广告多,他们就搞会员;用户骂会员也有广告,他们就发明“超级VIP”;用户骂剧集超前点播,他们就换个说法继续收费。到最后,平台把赚钱的办法都用在薅用户身上,却不愿意好好提升内容质量。
而广告偷时间这事,正好戳中了所有用户的痛点。它不像会员二次收费那样“选择性”,而是强制性的,**每个人都被欺骗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被薅羊毛的那几秒钟。**这就是为什么舆论反应这么大。
我甚至觉得,这几秒钟的广告时间,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傲慢”。平台明知道你会骂,但也清楚你没法真的弃用,所以它们敢玩这种小动作。对比国外平台,比如Netflix、Disney+,人家的思路是通过优质内容吸引订阅,国内平台却把心思都放在怎么收割用户。
到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转向短视频?为什么年轻人宁愿刷抖音、快手,也不愿意开视频会员?原因就是这里:用户早就对这些平台失去信任了。
我想问个问题:你能接受广告“偷”你三秒吗?还是觉得这无伤大雅?
更重要的是,如果今天我们不较真,未来是不是就得接受“偷一分钟”“偷五分钟”?
评论区聊聊,你还记得视频平台哪一次“坑人”操作最让你愤怒吗?
来源:斌说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