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才过去五天,热搜就被“宋春丽一声哥”刷屏,但很多人没注意到,这一声差点挤掉流量明星的广告位。
9月才过去五天,热搜就被“宋春丽一声哥”刷屏,但很多人没注意到,这一声差点挤掉流量明星的广告位。
晚会没播完,“宋春丽式真实”词条冲到第一,阅读破5亿,留言区最扎心的一句话是:“原来好演技不靠灯管滤镜。”老派得不能再老派的出演方式,却狠狠踩中了年轻观众那条“受够塑料剧”的神经。
镜头推到宋春丽脸上时,没有柔光,眼袋、法令纹全在,可她一抬头,观众席先哭倒一片。
有人录屏一帧帧回看,发现她在喊“哥”之前,喉结只轻轻滚了半下,那是活人看见死人时才会有的生理反应,没演,也演不出来。
这条细节在网上发酵后,有特效公司贴出报价:做同款“真实颤动”CG成本八万起步,还不带声音。
网友一算,宋春丽这一下省了八万,还顺手打了技术流的脸。
流量派最怕被比,偏偏宋春丽用最省力的方式打擂台:一身旧布衫、一束顶灯、两分钟戏,碾压了同场好几个带十人化妆组的偶像。
后台照片流出,她手里拿的剧本是A4黑白打印,边角卷得发黑,标注密密麻麻,而隔壁流量明星用的烫金剧本,崭新到反光。
这种反差被截图疯转,成了“敬业门槛”新教材。
不少表演系老师直接把这场戏剪进开学第一课,告诉学生:别急着学站位,先看懂“人味”。
宋春丽在采访里说的很直白:“哭不出来就先别哭,先把人物活一遍。”她年轻时拍《奸细》,零下二十度泡冰河,人泡麻了还得说长台词,回来就流产。
这段往事这次也被挖出来,评论区里罕见地没人刷“卖惨”,全在刷“活该她红到老”。
失去生育能力后,她没停工,只是把赚到的片酬攒起来,60岁那年收养了一个小姑娘。
小姑娘第一次探班,看见她跪在地上演乞丐,悄悄问工作人员:“宋妈妈怎么总演这么苦的人?”工作人员答:“因为她怕观众忘了苦的人。”
这次晚会播出后,三天内抗战题材老片点击率涨了300%,《苦难的心》弹幕挤爆,最上头的一句话飘过:“以为看奶奶,结果看见自己。”宋春丽的角色横跨五十年,观众突然发现,苦日子并没有走远,只是换了包装。
央视后台花絮里,她候场时一直蹲着,说是“怕站麻了,一会儿跑不动”。
74岁的身体蹲了十分钟,一声“开机”蹦起来就冲,膝盖咔嚓一声,全场听得见。
她没停,拍完才贴膏药,旁人问疼不疼,她笑:“疼才像逃难的人。”
这场晚会后,影视城群演报名多了三成,横店工会透露,不少年轻人撂下简历时说:“想试试不用替身的戏。”老戏骨没喊口号,却拉动了最实际的人气,比任何行业倡议都好使。
说到底,流量和演技从来不是一条路。
宋春丽只是把答案写在了脸上:观众不傻,能分辨哪滴泪是眼药水,哪滴泪是从心里挤出来的。
想长久吃这碗饭,先把心放进去再说。
来源:碧海蓝天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