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6日,中国U23在西安国际足球中心10比0大胜北马里亚纳,却再度被同一块“菜地”抢了镜:草皮翻起、球滚动停滞、球员打滑,转播画面里清晰可见草团乱飞。从3日首战东帝汶到6日次战,短短三天,同一块场地连办三赛,草皮状况“一烂到底”。球迷嘲讽:“草皮和足协管理一
9月6日,中国U23在西安国际足球中心10比0大胜北马里亚纳,却再度被同一块“菜地”抢了镜:草皮翻起、球滚动停滞、球员打滑,转播画面里清晰可见草团乱飞。从3日首战东帝汶到6日次战,短短三天,同一块场地连办三赛,草皮状况“一烂到底”。球迷嘲讽:“草皮和足协管理一样烂。”
问题根子在草种。球场铺设的是美国进口冷季型高羊毛草,夏季40℃高温下进入半休眠,根系脆弱;8月底又遇连续暴雨,土壤泡松,草皮像地毯一样被掀起。进口草并不等于适合草,这本是最基本的草坪科学,却被忽视。
更大的漏洞在养护。西安国际足球中心2023年建成,从未承办中超、中甲,没有职业俱乐部常驻,草坪团队经验为零。足协8月初才敲定西安承办,留给养护仅一个月,且未安排备用场地或轮换方案,三场比赛连轴使用,草皮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对比英超,混合草+地热+地下排水,暴雨天仍可快速传球;而西安球场既无地热,排水层也未经过职业赛事检验,极端天气面前一触即溃。
“菜地”背后,是足协一贯的应急式办赛:选址仓促、评估缺位、预案缺失。新建专业球场本是中国足球的脸面,如今却成了国际直播的笑柄。
草坪烂是表象,管理烂才是病根。如果足协不把科学办赛、专业运维写进制度,下一次烂的不只是草皮,还有国字号的竞技命运与公众耐心。西安的泥土,给中国足球上了一课:没有专业管理,再贵的进口草,也长不出春天。
来源:江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