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很多人都有轻微智障,只是因为生活能自理,所以没被发现”——这句话最近在各大平台流行,很多人感觉捕捉到了一个一直被忽视的社会现象,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其实很多人都有轻微智障,只是因为生活能自理,所以没被发现”——这句话最近在各大平台流行,很多人感觉捕捉到了一个一直被忽视的社会现象,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一)这句话严格意义上能成立吗?
非常刻板地分析的话,这句话肯定是错的,并且很冒犯人。
智障是个医学术语,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它也有严格的概念内核,即智力存在障碍,低于很基础、门槛性的智力正常标准。
反过来,智力正常是个很低很低的标准,不是(非常粗糙地说)中位数标准,而是一个远比中位数更低的及格线标准——从统计学上看,智商(IQ)呈现正态分布,绝大多数人(约95%)的智商都落在‘正常范围’(如70-130之间)内。
因此,“很多人”和“智障”在概念层面就无法联系起来。因为这里的“很多人”不能理解为绝对数量,而是比例性的,即在总人口中占据相当一部分。
(二)蕴含的洞见
说完这些无聊的概念分析,我们回来谈这句显然夸大其词且冒犯人的话里面的洞见。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
1、旧时代的习惯在新时代处处碰壁
首先,是社会急剧变化导致的不适应。
在我们国家,最近五十年,普通人的生活从要饿肚子的传统社会,一下子跨越到吃饱穿暖,再然后是家里开小汽车、人人用智能手机。
因此,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进步。
特别重要的进步表现在卫生观念、精神健康观念上。许多过去的卫生习惯、情绪打压按现在的标准都是无法接受的,是病态。
有些谈不上进步,就是单纯的变化。比如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比如从节俭的生活方式到相对富足、可以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向的转变。
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少动脑的,都是按照本能和习惯生活的。这谈不上智障,这是非常正常的状态,我们不能对人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但由于社会的变化,原来养成的习惯(卫生习惯、pua习惯、走关系习惯、过分节俭习惯)就变得不合时宜。
大部分人缺乏反思意识,即便已经得到很多不良反馈,依然在自己熟悉的“刺激-反应”模式中生活,被本能和习惯控制着。
在不抱同情心的旁观者看来,这确实显得有些轻微智障。
2、普通人开始公开谈论自己驾驭不了的话题
其次,是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大部分人开始公开谈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谈论的话题。
过去,谈历史、政治、医学等都是有门槛的,只有少部分人有资格谈,其他人只能听、学习。
但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的普及,人人都能上网说两句,什么样的信息都会传播到形形色色的人群中。
于是,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过好都不容易的人,开始在网上大谈国际局势、中医西医。
当然以前人们也谈这些,但谈得没那么多,而且只是在自己的圈层内谈,有资格对全社会谈的是少数文化精英。现在是在网络上谈,“破圈”了,高知和普通人在同一平台以同一身份谈。
谈这些话题,除了知识储备不够,还有一个问题更具典型性,即推理能力不够,特别是缺少一种复杂性思维、概率思维。
人类社会中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多因多果、多因单果、单因多果等等。
大部分网络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在分析一件事的原因,进而以此为根据进行肯定或批评。
问题在于,某件事情的发生完全可能是小概率的偶然事件,某件事情没能发生同样可能是小概率的偶然事件。有时候,只是因为运气好就做成了一件事,也可能因为运气坏,通常情况下能成功的事情没能做成。
这种时候便不能简单根据后果反推当事人的表现优劣。
类似的一个表现是没有特称命题的概念,分不清“有些XX人是坏的”和“所有XX人都是坏的”。总是非此即彼二极管,以为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能证明对方的说法是错的。
我们在谈论社会现象时,比如对特定人群进行特征描述,虽然有时讲得不是特别明确,但显然都是在说“大部分XX人具有某种特征”,此时单纯给出反例是没有用的。
更复杂的是,有时候表面上的全称命题也是特称命题。
比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这句话虽然表面上是个全称命题,因此经不起推敲,只需找出一个反例,比如“那你爹也不是个好东西咯?”
但事实上,诸如此类的话都是带着修辞的,不能直愣愣地从句子字面含义来理解。
实际上,说这个话的人极少会认真主张全世界没一个男性是好东西,无论是自己父亲还是刚出生的男婴,无一例外。
所以,诸如此类的话,其实都是伪装成全称命题的概括性命题。其实际意思无非就是,很多男的都不怎么样,男的不怎么样的概率很好,诸如此类含含糊糊不清不楚的意思。
因此,对于这种话,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给出一个反例来证伪。相反,我们的任务很艰巨,要去总结分析男性群体是不是总体上——而非每一个——存在较大问题。
来源:学术星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