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AI)正成为推动设施管理行业转型的关键力量。AI 或许会成为推动业主真正接受“结果导向型合同”(Outcome-based Contracts)的决定性因素,从而让建筑不仅运行更高效,也能更好地服务长期资产价值。
人工智能(AI)正成为推动设施管理行业转型的关键力量。AI 或许会成为推动业主真正接受“结果导向型合同”(Outcome-based Contracts)的决定性因素,从而让建筑不仅运行更高效,也能更好地服务长期资产价值。
在设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FM)领域,从传统的“任务导向型合同”转向与绩效挂钩的模式,长期受制于一个核心难题:如何公平衡量结果。
不同产业对“紧急事件”的定义不一,对停机时间的容忍度各有不同,客户满意度更难量化。建筑业主担心结果难以一致衡量,而运营方则面临数据来源零散、难以整合成对业主有价值的洞察。
因此,大多数合同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按人力数量和具体任务清单计费。例如:每天清洁、每月更换空调滤网、确保 95% 的照明正常。合规性通常靠日志、报告和检查来证明,看似严格,但往往阻碍效率优化,例如未使用空间仍需清洁,或学校假期仍按满负荷运行空调。
传感器与物联网(IoT)的应用,推动了以安保和清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设施管理行业的自动化。然而,这一演变并未缓解压力。
随着安保与清洁成本不断上升,服务商利润空间被压缩,建筑业主的价值回报也在下降。新加坡推行的渐进工资制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内进一步推高成本 15% 至 20%,同时业主还面临更严格的气候监管标准,以及市场对“投资级高性能资产”的需求增长。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行业新一轮变革的核心引擎。
过去十年,体育场、机场、医院和校园等场所通过传感器与 IoT 设备,实现了从基于时间和任务的合同,转向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或节能效果的模式。但这一模式仍主要是 “被动响应型”:只有当指标触发警报时,维修才会展开,往往已经出现劣化。
AI 的加入改变了这一逻辑。借助多年累积的传感器数据和运维记录,预测模型可以在故障发生前就识别风险。通过分析振动、温度、压力、湿度及热成像数据,AI 能估算设备剩余寿命并提前发出预警。
这类 预测性维护(Predictive Maintenance) 将合同从“服务级别协议”推向真正的 绩效保证。例如,合同不再规定“2 小时内修复空调”,而是保障“全年非计划性故障率低于 2%”。
随着模型成熟,AI 还能自动优化能耗设置、调节舒适度,甚至根据空间使用率安排清洁计划。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AI 让绩效导向型合同从“运营效率提升”转变为“长期资产规划的战略工具”。
通过持续收集与分析资产运行数据(如能耗、设备可靠性、空间使用趋势),AI 生成的洞察超越了日常运维范畴,能为资产下一阶段的迭代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决策包括:
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策略;资产优化升级(Asset Enhancement Initiatives);全新收入模式探索。核心系统(空调、照明、幕墙)的升级不仅提高能效与舒适度,还能支撑高端租金;智能楼宇改造与绿色可持续升级则增强长期价值与吸引力。
与此同时,业主还能通过屋顶光伏、电动车充电站、数字广告、共享餐饮或健康空间等方式盘活闲置区域,提升租户黏性和投资回报。
例如,预测模型可能显示某冷水机组虽可继续使用,但未来五年的维护成本将超过更换成本,从而推动更换决策,实现更低能耗与更少碳排放。再如,占用率数据可能显示某校区长期闲置,从而支持将其改造为联合办公或社区用途。
由此,AI 驱动的结果导向型合同为运营与设计之间建立起闭环反馈,帮助业主 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升资产抗风险能力,并与业务发展及可持续目标保持一致。
部署智能化设施管理平台需要前期在硬件、软件和系统集成上的投资。但这笔投入不必被视为沉没成本。
通过合理设计结果导向型合同,效率提升与节省下来的能耗成本可用于反哺技术投资。业主与服务商可透明地共享节能、减少停机和延长资产寿命所带来的收益,形成双方激励一致的双赢模式。
与此同时,教育与培训体系也必须同步演进。
长期以来,设施管理是工科院校毕业生进入建筑环境领域的稳定职业路径。未来课程需在传统设施运维和安全的基础上,加入 数据分析、AI 平台应用、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管理 等新技能。
工程学依然是核心,但它需要与数据素养相结合,确保 AI 预测结果能被正确解读与应用。
在 AI 驱动的新纪元,设施不再只是“成本中心”,而将成为面向未来的战略资产。它们将能够抵御成本上升、满足监管要求,并满足租户与投资者对健康、可持续和高性能空间的期待。
来源:千家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