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咖啡、柞水木耳、延安苹果、新疆棉花、茂名荔枝,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走上了消费者的餐桌,农产品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关系农民增收。电商平台与产地合作社、龙头农产品企业直连,实现“田间到餐桌”高效对接,小小“土特产”借助平台走向大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
云南咖啡、柞水木耳、延安苹果、新疆棉花、茂名荔枝,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走上了消费者的餐桌,农产品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关系农民增收。电商平台与产地合作社、龙头农产品企业直连,实现“田间到餐桌”高效对接,小小“土特产”借助平台走向大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中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7.2%,彰显出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品牌助力提升产品价值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比如,福建在持续推进茶叶、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依山而居开发“森林粮库”,傍水而栖打造“蓝色粮仓”,依托技术发展设施农业,极大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粮袋子”“果盘子”。
一颗蓝莓,从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田间地头,到东南亚消费者的餐桌需要多久?答案是5天。在这看似短暂的旅程背后,却浓缩了中国农产品在种植端、供应链端、物流端以及销售端的全链路协作。去年11月,商务部发布《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键。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去年10月山东省出台《关于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十项措施》,明确提出要实施农产品出口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快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金乡大蒜、烟台苹果、日照绿茶、滕州马铃薯等产业,在重点出入境口岸试点设置品牌产品展销厅,综合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跨境直播等工具为品牌农产品“走出去”集中宣传推介。
广东省近年来也在品牌建设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菠萝、罗非鱼等传统出口农产品的包装和品牌故事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大力开发预制菜产品,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打造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预制菜出口金额达317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专家指出,强化品牌管理,做好营销服务,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政策助推农产品“走出去”
一系列有利于农产品扬帆出海的政策措施正陆续出台落实。去年12月,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负责人林少滨表示,为确保《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海关总署推出了16条便利措施,包括海关大力支持扩大特色农食产品出口,将加大对外磋商和出口企业对外注册推荐力度,同时在设施建设、卫生控制、原料验收、自检自控等关键环节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帮助有意向的企业勇闯国际市场等。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7月,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指导电商平台以公益方式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乡村,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民主播;引导电商平台开展乡村乡味等主题直播活动,丰富短视频创作,打造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直播专区。
“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关键。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谈及上半年农产品电商交易活跃的支撑因素,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例如,加大对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的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和物流配送条件,为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产品电商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平台拓宽农产品上行路
近期,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晚霞湖景区的6位本土主播齐聚湖畔,推介西和县优质农特产品,短短2小时,直播间销售额就超过6000元。
在陇南市,搭乘电商东风走向广阔市场的农产品不胜枚举。以承载两当县非遗技艺的特色美食两当麻椒鸡为例,这款深山特产已成为“网红产品”,2024年产值突破400万元。在今年的“津陇共振兴”活动中,该款产品的回购率高达80%。
陇南市电子商务发展局市场科副科长赏爱军介绍,当前,陇南电商产业正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全力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出本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今年上半年,陇南电商多维度发力: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项目,组织企业赴青岛参与东西部消费协作产销活动9场次;紧密结合农产品上市周期,持续开展“走进原产地 拾味陇之南”系列直播活动;依托全网大促节点与传统假日消费契机,组织企业参加市外展销活动6场次等。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今年上半年陇南全市电商发展态势喜人,电商经营者达1.59万家,电商销售额38.5亿元,同比增长11%。
自东海“小开渔”以来,浙江舟山数千条渔船齐赴东海海域,开始捕捞作业。在沈家门渔港,渔民们熟练地卸货、分拣、捆带、打包,梭子蟹在第一时间登录电商平台,确保长三角及全国消费者尽快品尝到开渔后的第一口海鲜。“上海、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等城市可当日送达,早上8点发货,12点前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来自宁波的拼多多商户张国荣介绍。
上述农产品积极上线成功“走出去”的案例,正是中国农业在数字化赋能下突破地域边界、拓展市场的生动缩影。
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分析指出,城乡流通设施的日益惠民便利是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农村,通过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开展“千集万店”改造提升,已累计改造县乡村各类商业网点15.5万个,超过95%的村民能享受快递直达服务;在城市,多家平台积极布局即时零售、社区店、前置仓等模式。与此同时,冷链物流短板持续补齐,目前全国冷库总量已达2.53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达49.5万辆,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42.9%和80%,从田间地头的“最初一公里”到百姓菜篮子的“最后一公里”运输链路愈加畅通。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