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火爆的“搪瓷碗”,以前几乎家家都有,为什么如今不见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14:15 1

摘要:对七零八零后来说,这玩意儿以前可是“国民神器”,装猪油不渗油、喝茶不烫手、洗脸够结实,甚至大号的能直接当脸盆用,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找出一两件。

家里的老抽屉里,是不是还藏着一个印着牡丹的鹅黄色搪瓷碗?

对七零八零后来说,这玩意儿以前可是“国民神器”,装猪油不渗油、喝茶不烫手、洗脸够结实,甚至大号的能直接当脸盆用,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找出一两件。

可现在逛超市,想找个搪瓷盆都得绕好几圈货架,反倒是刷到海外购物分享时,印着中国传统纹样的搪瓷杯能卖到几百块。

曾经火遍全国的搪瓷,为啥如今在咱们日常生活里快看不见了?它真的被时代彻底淘汰了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咱们国家刚迈入工业化起步阶段,工厂多了、工人队伍壮大,急需要一种结实耐用、还能大规模生产的日用品。

搪瓷刚好踩中了这个需求点,它的核心是金属胚体,外面涂了一层玻璃质的釉料。

高温熔结后既保留了金属的韧性,摔不碎、抗磕碰,又有陶瓷的光滑表面,好清洗、不吸油污。

那会儿塑料还没普及,陶瓷又容易摔破,搪瓷一下就成了“香饽饽”。

更特别的是,搪瓷在当时不只是日用品,还带着“荣誉属性”。

工厂评劳动模范,奖品常常是个印着“劳动模范”四个红字的搪瓷缸;

年轻人结婚,嫁妆里要是能摆上一套带蓝色镶边的搪瓷脸盆、搪瓷碗,那在邻里间绝对是件倍儿有面子的事。

到1980年的时候,全国搪瓷制品的家庭保有率已经冲到了87%。

也就是说,十户人家近九户都在靠搪瓷过日子,从早上刷牙的杯子到晚上洗脚的盆,全是搪瓷的影子。

可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搪瓷的“短板”慢慢就暴露出来了。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它的“玻璃脾气”,表面的釉层看着结实,其实特别怕温差。

刚装完滚烫开水的搪瓷碗,要是立马倒进去冰水,釉面很容易裂出小缝;

不小心碰到桌角、摔在地上,釉层一掉就露出里面的金属,时间长了接触水和空气,准会生锈。

要是用这种掉釉的搪瓷碗装菜、盛饭,铁锈混进食物里,长期吃总让人不放心。

更关键的是,后来有了更“能打”的替代材料。

从九十年代开始,轻工业快速发展,塑料盆凭着“轻便、便宜、摔不坏”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

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塑料盆的年产量每年都以22%的速度增长,直接抢了搪瓷盆63%的市场份额。

不锈钢制品也跟着发力,没有釉层脱落的风险,还能放进微波炉加热,刚好适配了现代厨房的需求。

除此之外,审美上的脱节也让搪瓷“掉粉”,年轻人觉得那些牡丹、花鸟图案太“老气”,不符合当下简约、个性的设计偏好。

2025年的一份消费者调研显示,大家对传统搪瓷图案的接受度只有18%,宁愿选透明玻璃杯、素色陶瓷碗,也不愿用爸妈那辈的搪瓷制品。

其实搪瓷没从咱们生活里消失,只是换了个“赛道”继续发光。

现在的搪瓷厂早不是以前只做脸盆、碗的老作坊,都在往环保和高端领域转型。

湖南有家叫信诺的企业,研发了一项去硝酸盐的搪瓷釉料技术,以前生产釉料每年要用到800吨硝酸盐,现在只用120吨。

不仅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了370吨,生产成本还降低了12%,这项技术还拿了中国轻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成了行业环保升级的标杆。

搪瓷还悄悄闯进了新能源和工业领域,比如太阳能电池板,在表面涂一层搪瓷涂层,能把能量转换效率提高3.2%。

污水处理厂用的大型储罐,很多是搪瓷拼装,石家庄有家公司做的这种罐子,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现在已经卖到100多个国家,帮着处理污水、储存饮用水。

海外市场更是搪瓷的“新主场”,2024年咱们国家搪瓷制品出口额达到48.7亿美元,出口量152.1万吨。

有意思的是,以前国内卖2块钱的普通搪瓷杯,在欧美怀旧市场印上中国传统纹样,能卖到300块,成了外国人眼里的“东方美学文创”。

就在大家以为搪瓷只能留在回忆里时,它又以新模样回到了年轻人的视野里。

2024年底,一款“搪瓷盆草莓蛋糕”突然爆火,商家把奶油草莓蛋糕装在复古搪瓷盆里,既好看又有怀旧感。

短视频平台上4小时播放量就破了200万,小红书“搪瓷盆蛋糕”话题的浏览量更是超950万。

跟着火的还有搪瓷盆,以前3.8元一个,那段时间涨到20元还经常断货,山东临沂的搪瓷厂不得不加班加点,日产能从8000套提到1.5万套。

现在的搪瓷制品也早不是“老样子”了,不少企业推出3D打印定制服务,消费者能自己选图案、加文字。

捷克有家做DIY搪瓷杯的店铺,一个定制彩绘杯卖13欧元,一年营收涨了40%。

安全方面也有升级,现在都用无铅釉料,通过了欧盟食品接触级认证,装热汤、盛饭菜都不用怕。

更重要的是,搪瓷特别符合当下的环保理念,回收重熔的能耗,只有生产新材料的35%。

今年湖南还有企业研发出玉米淀粉做的生物基搪瓷涂层,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回头看搪瓷的发展轨迹,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生活变迁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集体主义的“物质图腾”,陪着咱们走过工业化起步的日子;

九十年代到2020年,它成了工业文明的“过渡产物”,被更适配现代生活的材料替代;

现在,它又变身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符号”,在环保、新能源领域找到新定位。

按照行业预测,到2030年,搪瓷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规模预计能突破50亿美元。

或许以后咱们再看到搪瓷,不再只想起老抽屉里装猪油的碗,还会想到它涂在太阳能板上的样子、裹在储氢罐外的身影。

老工艺遇上新技术,从来都不是“过时”,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陪着咱们往前走。

来源:壹知眠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