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代书法的灿烂星空中,文徵明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书法诸体皆精,而行书更是独树一帜,其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行书手卷》,长335厘米,高26厘米,纸本呈现,为后世打开了一扇窥探明代行书艺术魅力的窗口。
在明代书法的灿烂星空中,文徵明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书法诸体皆精,而行书更是独树一帜,其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行书手卷》,长335厘米,高26厘米,纸本呈现,为后世打开了一扇窥探明代行书艺术魅力的窗口。
文徵明早年书法学习之路,从师法李应祯开始,逐步深入传统,广泛临摹前代名迹 ,篆、隶、楷、行、草各有钻研,尤其在行书领域,他巧妙融合了多家之长。其行书小字学“二王”《圣教序》,大字主学黄庭坚,同时兼学颜真卿、苏轼等。这种博采众长的学习方式,让他在行书创作中既有“二王”一脉的飘逸灵动,又有黄庭坚的奇崛刚健,还融入了颜真卿的雄浑大气和苏轼的文人意趣。
从笔法上看,此《行书手卷》多采用顺起露锋的笔法,书写时笔姿迅疾,线条潇洒流畅,尽显倜傥风流之态。其竖画中锋垂直而下,强劲刚利,如“中流砥柱”;横画端严平直,即使在快速行笔中也能保持稳健,这无疑得益于他深厚的楷书功底。在刚直的线条间,浑圆的使转笔画穿插其中,如“雨”“晚”等字,中锋圆笔如锥画沙,刚柔相济,将王献之一脉的笔法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体上,文徵明行书常通过欹侧取势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字与字之间,通过巧妙的欹侧变化,呈现出纵横跌宕之感,点画舒展,空灵疏放,清瘦明朗中又不失峭劲多姿。以手卷中的“远”“楼”等字为例,笔画的伸展与字势的欹侧相互配合,让整个字充满动态与张力。同时,整幅手卷结体又严谨有度,虽变化丰富但不失规整,体现出文徵明对书法结构的精准把握。
在章法布局方面,手卷这一传统形制,要求书写者保持气韵的连贯性和节奏的稳定性。文徵明在创作时,注重每行字之间的呼应与错落,字与字大小相间,通过笔势的连贯,使行气贯通,形成了一气呵成的整体感。从手卷开头到结尾,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有起有伏,节奏韵律感十足,观者的目光随着字迹的流动而游走,沉浸在其营造的书法意境之中。
文徵明《行书手卷》不仅是书法技艺的展示,更蕴含着他作为文人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 。其温润秀劲、法度谨严的风格,展现出明代文人的中庸之道与君子之风。在明代书法风尚转型中,文徵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吴门书派的核心人物,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