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诗经·小雅·出车》记载,今宁夏固原长城始筑于西周宣王(在位于前827年)时期,距今已二千八百多年,是中国长城的始祖,也是世界长城之祖。 三十多年来,固原长城及其毗邻地区考古出土的文物不断证明着六盘山北麓属西周疆域。
西北长城
学案诸说简介
(宁夏)周兴华
(六十)
学术研究持错不改
埋葬了中国长城的历史辉煌
(宁夏)周兴华
历史研究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实!批判与质疑是学术的精髓,也是学术前进与创新的动力!
据《诗经·小雅·出车》记载,今宁夏固原长城始筑于西周宣王(在位于前827年)时期,距今已二千八百多年,是中国长城的始祖,也是世界长城之祖。 三十多年来,固原长城及其毗邻地区考古出土的文物不断证明着六盘山北麓属西周疆域。
2003年12月10日,《宁夏日报》记者杨兆兴报道了固原长城始筑于西周的史料证据。
近20年来,学术界对固原长城始筑于西周,不是战国秦长城和秦始皇长城的事实何乃视而不见,禁若寒蝉?是长城“专家”解读错误?还是学术“官家”不识真假?抑或是谁有学术话语权谁说了算?学风如此,学术研究怎样走出说错、抄错、传错、将错就错、一错到底的灾区?
陈正祥一语中的,须有伯乐识马
秦始皇长城从甘肃临洮经兰州到靖远后到底从哪里走了?陈正祥、黄麟书等先生从文献研究上得出了正确走线。陈正祥先生是世界著名地理学家,他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地理》中说:“秦代长城的最西一段,大致是从今天灵武、金积、中卫、靖边 (笔者按:系靖远之误)经过兰州以迄临洮。”这个结论,也与著名历史学家、边塞研究专家黄麟书先生勾画出的秦皇长城西段路线不谋而合,并为其所证实。黄麟书在1979年出版的《边塞研究》中说:“秦皇长城的位置所在……以今地言之,起自甘肃省岷县城(临洮)西20 里。东傍洮河右岸,转北,经会川、临洮(狄道)、洮沙三县城之西。再北,傍黄河右岸(傍洮傍河云陇西塞),经皋兰市榆中县之北,靖远县之西北。人宁夏省,经中宁(笔者按:旧时中宁、中卫系一县)县城之北,金积、灵武、陶乐三县城之西。入绥远省,仍傍黄河右岸(西河长城)。再北,截黄河,傍支流五加河之右岸,经临河县城之西……”陈正祥、黄麟书对秦皇长城走线的研究与張相文、寿鹏飞所见相同。
王国良遗误百年,令人长叹不息
王国良错说秦始皇长城东走固原,不经过宁夏黄河内岸。王国良先生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长城沿革考》中说:“甘肃隆德县城西北六十里有长城,相传为秦所筑;甘肃固原西北十里有长城遺址,相传秦灭义渠戎后所筑。然则秦长城西起于今甘肃岷县,东行经狄道、固原、隆德等地,包六盘山而北走,再东经环县而入陕西境,东过绥德,渡黄河,历山西、河北北境,到山海关转而东北,横贯辽宁南部平壤县南可无疑了。以上,叙述秦长城的起讫。此外,还有几点要附带申述的,就是:这堵长城,並非始皇一手造成,乃是把燕赵及秦本国旧有的长城作底子,补缮添筑,联成一气,总其大成罢了”。
从王国良错说秦始皇长城东走固原以后,后来研究长城者及长城考古论著、辞典,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张维华1979年版《中国长城沿革考、罗哲文1988年版《长城》及董耀会、李并成等,关于秦皇长城西段走线大多抄于此,错于此,以讹传讹,盛行不衰。
史念海未亲踏勘,猜测徒劳
研究秦始皇长城从甘肃靖远县以东至内蒙古河套黄河内岸丢失的原因,从根本上讲都是未经实地调查惹的祸。史念海先生在其《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中说:“秦始皇所筑的长城不在今宁夏境内东渡黄河,那就可能是由贺兰山东北趋向阴山山脉西端的。这两条山脉之间现在是乌兰布和沙漠,黄沙弥漫,一望无垠……由此估计,秦长城当已陷入流沙之中。”他还说“秦长城和明长城皆经过贺兰山,惟皆未筑在山上。秦长城废圮已久,无迹可寻,可能就筑在贺兰山麓,并由山麓迤逦至于阴山山脉的高阙。”史念海先生推测秦皇、汉武长城理应经过宁夏,但就是在宁夏境内找不到这些长城的遺迹,于是他就做出了秦皇长城从甘肃、宁夏接境之处 “越过黄河”“陷入流沙”和汉武长城“不可复睹”的错误推论。随后,一些学术著作跟着也说宁夏中卫黄河南岸香山黑山峡无长城遺迹,故判定秦皇长城到宁夏后其走向或东经固原与所谓秦昭襄王长城重合,或西越黄河进入了沙漠;或说贺兰山无汉长城遺迹;或说陶乐长城是临时长城等等。
史念海先生关于秦始皇长城的西段的说法是未经实地考察的错误推测。1972年,史念海亲至宁夏考察长城。他说:“离开河套平原,顺路来到宁夏。……由于行程的匆迫,途中又遇阴雨,仅至于临洮,还未能亲临长城之下,只好中途归来”(史念海著《黄土高原考察琐记》)。史念海仅仅由于未能亲履实地目睹宁夏一些人迹罕至之地的长城遺迹,而这些地方的长城遺迹偏巧又是丢失秦始皇长城段落的交接点和汉武长城遺迹处。这样,史念海先生就与宁夏境内的秦皇、汉武长城遺迹失之交臂了。经我多年实地调查,史念海先生说的“无迹可寻”“不可复睹”的贺兰山汉长城及“靖远县以下黑山峡的黄河南岸”的秦长城遺迹都在,都找到了。这些长城有筑在山上的,有筑在山麓的,有筑在荒漠的,长城的基础、墙体低处好似土垄、路基,高处如同夯筑或石砌城墙,所有基础、墙体断续相接,很多墙体段落、烽燧遗迹保存较好。各道长城一线相连,起伏于群山沟谷间,气势犹存,巍峩壮观。
史念海功亏一篑,惜乎不中
惜乎史念海先生未能亲临宁夏秦汉长城实地。其实,长城之有无非同它物可比。因为长城是前人在荒山野外的人工土石巨筑、可谓庞然大物。长城历经数千百年,即使自然剥蚀和人为毁损,一般来说,也不会荡然无存到无迹可寻。实地勘察发现,长城之有无到实地察看便知:秦皇长城从甘肃临洮抵达兰州黄河南岸后是否西越黄河?只要到黄河红山峡、黑山峡一看便知,因为从洮河东岸、兰州黄河南岸经红山峡、黑山峡黄河南岸至宁蒙黄河内岸的长城遺迹连绵不断,根本不存在长城在宁夏“越过黄河”“陷入流沙”的问题;贺兰山有无汉长城遺迹?只要将贺兰山东麓大武口南、北的长城遺迹实地对照便知,因为明代重修利用后遺存了500年左右的明长城和在自然剥蚀、社会损毁状态下遺存了2000多年的汉长城判然有别;陶乐长城是临时长城还是正式长城?只要到实地察看其走向、连接、构筑方式,测量其残存规模,再将其现存长城遺迹与其周边正式长城做一对比,便知陶乐长城绝非临时长城,而是一道古老的正式长城……
万里长城今犹在,亲见为实
宁夏一些史地研究说:“香山没有长城遗址”,并由此推导出秦长城在今西吉、固原、彭阳县境。他们说:“中卫县香山地区、甘肃靖远县一带,人烟稀少,如果有秦长城,必定会保存下来,但没有任何人发现过这种遗迹”“ 今宁夏黄河沿岸……未发现秦长城遗迹(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1993年12月)。”此说中所谓“香山没有长城遗址”的问题,已被30多年来调查所见香山西麓、北麓黄河南岸众多保存完好或较好的长城遗迹所推翻;所谓战国秦长城及秦皇长城在“今西吉、固原、彭阳县境”的问题,仍是沿袭王国良、张维华及《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等误考误说而已。
2015年,我们沿黄河考察时,在宁夏、甘肃交界地段黄河内岸新发现了九段秦皇长城,这些长城有石头垒砌的,有黄土夯筑的,有劈山为墙的,还有若干高山烽燧。这些长城、烽燧的发现,揭开了宁夏、甘肃交界地段黑山峡黄河内岸秦皇长城神秘失踪的面纱。陈正祥、黄麟书等先生从文献研究上得出的正确走线已为我们发现的九段秦皇长城等遗迹所证实,长城学界所谓“中卫县香山地区、甘肃靖远县一带”黄河内岸“没有长城遗址”“秦长城废圮已久,无迹可寻”“不可复睹”“宁夏黄河两岸都是明长城”等说法已为我们发现的九段秦皇长城等遗迹所否决。
抄错说可惜了西北长城
中国长城研究的劣绩是百年“研究”一错抄。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秦始皇万里长城分为两个阶段修建。第一个阶段是秦统一全国之后,用战国时期的秦长城、赵北长城和燕北长城来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御和管理。”“秦始皇万里长城在甘肃和宁夏境内用的是战国时期秦昭王和秦襄王时期修建的长城。”记者说:“董耀会认为,秦昭王长城目前有完整的考古认定,不存在缺失,并且总的走向是清晰的。”“从目前的历史文献来看,秦始皇万里长城的西段主要利用战国时期的秦长城。通过几十年的考古调查,战国时期秦长城的基本走向已经清晰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并成说:“长城研究界通常的说法是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从甘肃临洮沿黄河内岸抵达靖远县后,从靖远县以东至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再进入内蒙古一直到辽东。”
董耀会说秦统一全国之后“用战国时期的秦长城”“秦始皇万里长城在甘肃和宁夏境内用的是战国时期秦昭王和秦襄王时期修建的长城。”董耀会这里所说的甘肃和宁夏境内的所谓战国秦长城就是指其所称之为秦始皇重新修缮利用的今宁夏固原长城。
董耀会、李并成等长城研究界一些人的上述错说源自1927年王国良著《中国长城沿革考》:秦长城“西起于今甘肃岷县,东行经狄道、固原、隆德等地,包六盘山而北走,再东经环县而入陕西境,东过绥德,渡黄河,历山西、河北北境,到山海关转向东北,横贯辽宁南部平壤县南可无疑了……(秦始皇)乃是把燕赵及秦本国旧有的长城作底子,补缮添筑,联成一气,总其大成罢了。”按王国良的说法,秦昭王修筑了固原长城,秦始皇又“补缮添筑”了固原长城,於是,王国良将固原古长城又变为秦皇万里长城宁夏段了。王国良此说依据的是“甘肃隆德县西北六十里有长城,相传为秦所筑”“甘肃固原西北十里有长城遗址,相传秦灭义渠戎后所筑”。
王国良先生将今宁夏固原长城错考为战国秦昭王长城及秦始皇长城,负面影响深远。其后研究、传播宁夏秦长城及秦始皇长城者,大多抄于此,错于此,以讹传讹,流布广泛。既然秦长城被赶出了黄河内岸,则黄河两岸最早的秦汉长城就由明代长城冒名顶替了。既然黄河两岸最早的长城始筑于明代,则西北大地上明代以前许多朝代修筑的长城就被堙埋丢失了。所以,由于王国良的这一研究错误,导致了西北长城研究上的一连串错误。
董耀会等错说宁夏固原长城为战国秦昭王长城与秦始皇长城导致的一连串错说亦是如此!
抄错说抄丢了中国长城之祖
据《诗经·小雅·出车》记载,今宁夏固原长城始筑于西周宣王(在位于前827年)时期,距今已二千八百多年,是中国长城的始祖。今宁夏固原长城之古老亦见载于我国古代典籍《山海经》。据《吕氏春秋》记载,战国秦昭王的前四世祖宗秦献公穿越今宁夏固原长城的时间是公元前385年(秦献公穿越今宁夏固原长城的时间为出子二年,始筑固原长城的年代当然比这更早),比之其后代子孙秦昭王所谓始筑固原长城的时间(公元前272年)还要早113年。寿鹏飞先生在其《历代长城考》中说:“周时之长城,《诗·出车篇》:‘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朔方之有长城,蓋始于此!”
中国长城始筑于西周,至春秋战国盛行。今宁夏固原长城实为西周朔方长城,修筑于公元前827 ~前781年。楚方城修筑于公元前688或678年,齐长城修筑于公元前685年,魏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59年,韩长城修筑于公元前约356年,赵长城始修于公元前333年。西周朔方长城(今宁夏固原长城)比楚方城早100多年,应该说,中国之有长城,蓋始于此!西周朔方长城(今宁夏固原长城)实为中国长城之祖,是真正的“长城之祖”。
王国良先生将今宁夏固原西周长城错考为战国秦昭王长城及其后的秦始皇长城。董耀会等长城研究界照抄王国良之错说,丢失了距今2800多年的举世无双的“长城之祖”!
抄错说抄混了秦昭王和秦始皇的长城
王国良先生将战国秦昭王长城混淆为秦始皇长城。秦昭王长城与秦皇长城的位置走向,历代文献记载甚明。秦昭王筑长城见载于《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春,卫青“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旧塞。”《索隐》说:“按榆谷旧塞。如淳云:‘按,行也,寻也。榆谷,旧塞名也。’案:水经云:‘上郡之北有诸次水,东经榆林塞为榆谿,是榆谷旧塞也。’”西汉已称上郡塞为“榆谷旧塞”,标明此榆谷长城区别於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渡河新建的河西长城。战国赵武灵王高阙长城、秦始皇北河长城尚远在今内蒙古阴山一线。翻检一下秦昭王伐灭义渠戎国后所占领的陇西、北地、上郡的辖境范围,就会知道秦昭王所筑的“拒胡”长城肯定不在今固原城“北一十五里”处,而是在陇西、北地、上郡的外围,其西段是“城堑河濒”“以河为竟(境)”的,即从秦汉陇西塞沿北地郡黄河南岸长城至今灵武转而东行接上郡 “榆谷旧塞”一线,这已为现存战国秦长城遗迹所证实,已为《明实录》《明史》反复记载的遗存于此地此前的古长城所证实。“榆谷旧塞”一线的战国秦昭王长城遗迹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明的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述。
20世纪早期以来,战国秦昭王长城位置、走向就被近代地理学先驱、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張相文(公元1867~1933年)、著名长城专家寿鹏飞等实地调查考证清楚:張相文说:“秦宣太后伐残义渠,於是秦为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其地点西起宁夏,东达延安,略当明代之延绥(张相文《长城考》)。”寿鹏飞说:“《史记·卫青传》有榆溪旧塞,汉称旧塞,盖以别于蒙恬城之新塞。榆溪云者,当即今陕北之榆林镇。秦时上郡治绥州,榆林地当其北,昭王所筑,或即在此,为明代陕北边墙始基(寿鹏飞:《历代长城考》民国三十年印)。”秦昭王长城上郡段位置走向与后世明代延绥长城为复线,为明代陕北边墙始基,这与《史记·匈奴列传》所载秦昭王所筑“距胡”长城文献记载相合。張相文先生精通西北史地及蒙元歷史地理,足迹遍塞外,寿鹏飞先生善解史料,一语中的,他们对秦昭王长城上郡段位置走向的这一考证已被历代正史及史地记载(包括《隋书》《明实录》修缮延绥旧长城的记载)和最新考古调查研究所证实。秦始皇长城陇西、北地沿河段位置、走向与秦昭王长城为复线,是“因河为塞”,不在今固原、隆德境内,这亦被历代正史及史地记载和最新考古调查研究所证实。
抄错说抄丢了
秦昭王和秦始皇的江山
从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出版以后,国内外所有论及秦长城及秦皇长城的著作,包括国家文物局出版的长城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长城学会的出版物、近年国家投资搞的宁夏、甘肃长城调查等,大都仍旧依据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抄录其错说以讹传讹。其实,查阅王国良的《中国长城沿革考》,王国良没有搞清楚秦灭义渠戎后战国秦的西北疆域界址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的西北疆域界址,他是仅凭固原古长城“相传”为秦所筑的无据之言就做出了如此离谱的错误结论。
战国秦时,秦昭王“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西北疆域“以河为境”,今甘肃、宁夏黄河内岸属秦陇西郡、北地郡范围。固原本属战国秦旧疆,其西北疆界以黄河为界;固原长城先秦时期即已存在,曾为战国秦献公(秦昭王的高祖)时期秦国疆域的北方长城。秦昭王伐残义渠后,已沿陇西郡、北地郡黄河内岸及北地郡、上郡辖境北界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史记》记载“秦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旁阴山至辽东。” 翻检一下秦、汉、唐史籍及《读史方舆纪要》:“盖自秦至唐,御戎上策,恒在大河以北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三十五年(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九原郡,秦始皇置,治九原。秦九原郡属县有九原(汉五原县)、固阳(内蒙古固阳县)、北假(内蒙古黄河河套西北岸)、临河(内蒙古黄河河套北河之南)。高阙在阴山山脉西段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苏木石兰计西的狼山口。《汉书·韩安国传》载:“蒙恬为秦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为竟(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秦朝西北疆域以黄河为其疆界,蒙恬是沿着黄河“垒石为城”,即沿着黄河用石块垒砌长城。至于宁夏黄河内岸秦始皇所筑长城的具体地段,《汉书·匈奴列传》载:“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唐代训古学家颜师古转引晋灼曰:“晁错传秦北攻胡,筑河上塞。”用宋祁的话说:秦始皇在黄河边上修筑长城,汉高祖在黄河边补修长城的具体地段是在“北河灵、夏州地也,秦时缮治。”宁夏中卫黄河南岸原系战国秦昭王旧疆北地郡属境,秦始皇在其北地郡所属的富平县(今宁夏吴忠、灵武市)还派有“秦北部都尉”驻守,修筑了长城障塞“神泉障(在今宁夏吴忠市)” “浑怀障(在今宁夏陶乐县)”。《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史记·蒙恬列传》《史记·高祖本纪》《史记·主父列传》《史记·自序》《汉书·匈奴传》《汉书·韩安国传》《汉书·晁错传》等文献均记载秦始皇先祖、秦始皇、汉高祖在陇西、北地修筑长城是“以河为竟(境)”“堑河旁”“城堑河濒”,是沿着黄河修筑长城的。
由上可知,秦始皇的西北疆域“以河为竟(境)”“城河上为塞”,是沿着甘肃、宁夏、内蒙古黄河内岸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的北部疆域秦九原郡北境已达今内蒙古河套黄河北岸,秦始皇三十三年在内蒙古河套黄河北岸高阙、阳山、北假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疆域及所筑长城如上所述,秦始皇有什么理由从甘肃、宁夏、内蒙古黄河天堑倒退回先秦旧疆固原地区修筑什么万里长城?宁夏固原、隆德、六盘山、甘肃环县一线北距黄河六七百里乃至千里之遥,秦始皇在此一线怎么能“以河为竟(境)”“筑长城河上”?秦始皇“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秦皇长城若从甘肃靖远县东走宁夏南部山区固原、甘肃环县、陕西静边、榆林抵内蒙古十二连城,其沿黄河地带仅有今甘肃境内的狄道(临洮县境)、临洮(岷县境)、抱罕(临夏县境)、榆中(榆中县西北)区区几县,加上阴山南麓秦九原郡固阳、北假、临河数县,再将预计遗漏的秦县估入,总共不过区区10县而已,何谈“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所谓秦皇长城东走固原之说,分明是撂掉了秦文献记载的秦皇长城“自榆中并河以东”段!分明是抛弃了秦文献记载的秦始皇时代黄河以南的秦朝大片疆域!
百年错说何时休?
战国秦时,秦西北疆域“以河为境”,今甘肃、宁夏黄河内岸属秦陇西郡、北地郡范围,秦始皇有什么理由抛弃祖宗故土,放弃黄河天堑不守,从甘肃、宁夏黄河天堑自北向南倒退六七百里乃至千余里之遥,跑到宁夏固原、隆德、六盘山、甘肃环县一线去修筑长城干什么?像以上这样浅显的道理,不要说秦皇、蒙恬这类战略大师的智慧,就连衰败时期的晚清《光绪畿辅通志》的作者都知道:“秦既据河为塞,不宜在河南千里之内筑城(长城)”。
王国良先生关于秦始皇长城不经过宁夏黄河沿岸的说法与众多权威文献记载完全相反,确系考证无据,判断失误。王国良先生以来的上述错误说法,在中国长城研究、媒体传播中流行长达百余年之久,至今讹传依旧,错说不衰,致使从甘肃靖远县以东至宁夏、内蒙古黄河内岸抵阴山高阙的数千里秦皇长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沉埋于历史迷雾之中,泡制了宁夏、内蒙沿河秦皇长城丢失的错案。这不是秦始皇没有打下这里的河山,而是现代长城专家、考古专家抛弃了秦始皇修筑的长城与打下的江山。
董耀会、李并成等长城研究界一些人将秦始皇长城“从靖远县以东”拉“至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再进入内蒙古”一线无任何古籍记载,可谓空口无凭,纯属“周冠秦戴”!
可惜了!董耀会、李并成等长城专家、学者将秦始皇万里长城从甘肃、宁夏、内蒙古黄河沿线强行拉回到今甘肃渭源、陇西、通渭、静宁一线,强行拉回到今宁夏西吉、固原、彭阳,甘肃镇原、环县、华池一线,强行拉回到今陕西吴旗、静边、榆林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一线,这就违背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起码的历史疆域常识!后人不审,照抄王国良错说致误,成为千古笑柄。
长城作为各朝代最宏伟的国防工程的历史早已翻篇了,作为文物古迹,它却永远宣示着中华民族保家卫国,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在长城研究上,不能再弹《明妃曲》了: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持错不改埋葬了中国长城的历史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科学报》记者朱羿、韩天琪说:“董耀会认为,秦昭王长城目前有完整的考古认定,不存在缺失,并且总的走向是清晰的。”“从目前的历史文献来看,秦始皇万里长城的西段主要利用战国时期的秦长城。通过几十年的考古调查,战国时期秦长城的基本走向已经清晰了。”李并成说:“长城研究界通常的说法是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从甘肃临洮沿黄河内岸抵达靖远县后,从靖远县以东至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再进入内蒙古一直到辽东。”
董耀会、李并成先生的上述错说,源自以讹传讹,与真知灼见相差甚远。
错说中国长城的专家持错不改,埋葬了中国长城的历史辉煌,丧倒了中国长城的伟大文化价值,削弱了中国长城转化为社会财富的丰富内容,贬损了中国长城的精神象征!
周兴华:文献记载须与实地调查相勘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一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周兴华:唯有亲自跋涉在千山万豁中,才能找到丢失的秦皇长城
周兴华:唯有亲自沿着长城线路走,才知脚下踩的遗迹是秦皇长城。
天一阁所藏《弘治宁夏新志》【周按】:《嘉靖宁夏新志》“天关墩”系“大关墩”之误
钟侃著《宁夏文物述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年,错说长城。
许成著《宁夏古长城》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错说长城。
许成 马建军著《宁夏古长城》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错说长城。
许成著《宁夏古长城》:将“扯木峡旧堡河口”错误考证在今宁夏“中卫下河沿一带”
许成著《宁夏古长城遗迹》1984年,错说长城。
周兴华:宁夏中卫香山景庄村西南的芦沟堡 (转载请署名原作者及来源)
来源:滴水熵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