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酒精进到身体里,并不会像水一样悄悄排出去。它先要通过肝脏“加工”,这个加工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把乙醇变成乙醛;第二步,再把乙醛代谢成乙酸。关键就在这个“中间产物”乙醛,它才是让人脸红的“罪魁祸首”。
饭桌上总有人说:“他喝酒脸红,是酒量好!”听起来像是夸奖,实际上却可能是误会一场。
喝酒脸红的人,身体正在发出信号,只不过我们习惯性地忽略了它。
酒精进到身体里,并不会像水一样悄悄排出去。它先要通过肝脏“加工”,这个加工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把乙醇变成乙醛;第二步,再把乙醛代谢成乙酸。关键就在这个“中间产物”乙醛,它才是让人脸红的“罪魁祸首”。
有些人天生缺乏一种叫乙醛脱氢酶的酶,乙醛代谢不及时,就在体内堆积。结果呢?脸红、心跳加快、头晕恶心,甚至胸闷。这不是“喝得好”,而是身体在吃力应对。这类人群酒量普遍偏低,硬撑只会让肝脏压力山大。
亚洲人群中,大约有30%~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乙醛代谢能力差的问题。特别是东亚人群,更容易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这不是个人意志力的问题,是基因写好的“说明书”,改不了,扛也没用。
有意思的是,这种基因变异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是“保护机制”。研究认为,乙醛对DNA有损伤,而容易脸红的人,往往更早停止饮酒,反而能避免过量饮酒带来的长期风险,比如肝损伤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增加。
喝酒脸红不仅不是好事,反而是身体在“报警”。你如果喝一杯就脸红,别强撑,这不是“酒量训练”能解决的,而是酶的先天差异。这种差异没有调节按钮,只有一个建议:能避就避。
除了脸红,酒精对身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先经过胃部进入血液,然后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喝多了人会情绪激动、行动不稳、甚至断片。不是你管不住自己,是大脑“被关机”了。
而酒精脱氢酶的活性水平,决定了你酒精代谢的第一步快不快。有些人酶活性高,代谢快,不容易醉;但如果第二步那种酶(乙醛脱氢酶)活性低,就容易脸红。这就像前台接单效率高,后台处理却瘫痪,堆积的乙醛就开始“作妖”。
有些人说,喝醉前喝点牛奶、吃点淀粉,可以保护胃。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依据,但也不能当作“护身符”。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性,跟有没有垫底食物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喝的总量和频率。
所谓“解酒药”,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真正促进乙醇或乙醛的代谢。它们大多只是缓解症状,比如缓解头痛、恶心感等,但对肝脏代谢系统几乎没有帮助。靠它“续命”不如少喝几杯来得实在。
酒精的代谢速度,大约是每小时清除10~15毫升纯酒精。这意味着,如果你喝了一瓶500ml的啤酒,大约含有20克左右的酒精,你的肝脏需要近两小时才能完全代谢完它。喝得比代谢快,就等于在给肝脏“堆活儿”。
很多人不知道,酒精并不是“喝进去就排出来那么简单”。它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自由基增多,进而对肝细胞造成损伤。长期反复刺激,肝脏的“修复力”终会耗尽。
常喝酒的人容易出现脂肪肝,就是因为酒精干扰了肝脏对脂肪的处理方式,让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酒精性脂肪肝常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却是走向更严重肝病的“第一步”。
还有一点常被忽视:女性的酒精耐受能力普遍比男性差。这不仅与体重、体脂率有关,更和体内酶系活性水平有关。女性体内的乙醇脱氢酶活性相对较低,同样的酒量,对她们的影响会更大。
一些人喜欢混着喝,白的、啤的、红的轮着来,感觉“更爽”。但混饮会增加醉酒风险。不同酒类的酒精浓度和添加剂不同,对胃和肝脏的刺激也不同,一起喝更容易超量。
喝酒后脸红,如果还伴随心跳过快、头晕、呼吸急促,说明身体的代谢系统已经有些“吃不消”。这些不是“上头”的感觉,而是交感神经兴奋,身体试图把酒精“赶出去”的信号。
从生活角度讲,适量饮酒、定期锻炼、保持良好作息,对肝脏来说是基本的“养护”方式。肝脏是沉默的器官,它受伤时不容易有明显感觉,一旦症状明显,往往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阶段。
喝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它只是社交的“调味剂”。真正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代谢能力,别拿基因和身体去赌“酒桌上的面子”。每次硬撑,都是在透支未来的健康。
如果你属于喝一杯就脸红的人,最好的策略是:不喝,或者只象征性地浅尝一口。这不是怂,是聪明。身体的信号不该被忽视,更不该被误解为“喝得猛”。
把“酒量好”当作本事,其实是一种误导。真正的本事,是能识别身体边界,在各种场合下不被灌、不去灌、不凑热闹。健康不是靠控制别人得来的,是靠自我掌控赢来的。
酒,能让人放松,也能让人失控。关键不是喝不喝,而是你是否清楚每一杯的代价。别等身体发出最后通牒,才后悔当初的“无所谓”。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立章,陈洪亮.酒精代谢与亚洲人群乙醛脱氢酶基因多态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0,25(8):923-927.
[2]李文静.酒精摄入与肝脏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5):347-351.
[3]王晓丽.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策略[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2,25(3):183-187.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