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油车开始反击,嵌入华为系,互联网车企面临二选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5:16 1

摘要:今年随着华为鸿蒙智行扩张,越来越多传统油车企业开始转换发展模式,融入华为系。

今年随着华为鸿蒙智行扩张,越来越多传统油车企业开始转换发展模式,融入华为系。

在智能汽车赛道,从中小传统油车企业到合资汽车大厂,一场新的汽车产业变革来了,互联网跨界造车企业面临二选一。

十年前,互联网人掀起了新能源汽车浪潮,跨界造车成了一种潮流。

蔚来、理想和小鹏汽车相继成立,互联网人造势,传统车企代工生产汽车产品的跨界造车模式走向成熟。

这本质上也是传统制造业的互联网+,汽车产业的线上化发展。

起初这种分工明确的跨界造车模式,新势力品牌得了“名”,代工的传统车企得了“利”,双方合作愉快。

十年后,随着第一波汽车“互联网+”风口结束,造车新势力品牌完成了初步淘汰。

威马汽车、极越汽车、哪吒汽车、高合汽车、恒大汽车等都一度陷入了亏损破产危机。

“蔚小理”作为互联网跨界造车的三巨头即便很早就美股上市,但日子也不好过。

只有理想汽车靠着“坚守增程汽车”盈利了。

而蔚来汽车今年上半年财报依然亏损,李斌频繁在社交媒体上露面,稳住投资人和蔚来车主,小鹏汽车也未能盈利。

传统油车圈和互联网造车圈的形势开始逆转了。

传统车企后来居上,不再甘心只做“代工厂”比如江淮汽车等。

而是主动转型,加速发展电气化和智能化车型,既要名,也要利。

而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也频繁收购传统汽车工厂,建造自主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从线上造车,走向线下实体化发展。

自此,传统车企和互联网车企结束蜜月期,分道扬镳了。

一开始,传统油车企业,特别是财大气粗的合资车企,信心满满,打造了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

比如广汽埃安,早期销量增长很快,曾经在销量上超过蔚来、理想和小鹏汽车。

眼看着就要进入第一梯队,与特斯拉和比亚迪并肩了。

但后面却出现了问题,油车产业萎缩,以及丰田股东的掣肘,广汽燃油车销量和利润持续下滑,财报持续亏损。

导致广汽持续烧钱亏损,发展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模式,也出现了后劲不足。

原本广汽还有翻盘的机会。

但却在一次次内部会议中,拒绝和华为合作,错失了传统车企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红利。

重庆的赛力斯替代广州广汽集团,成为华为系汽车的第一个合作者。

之后问界汽车不仅打破了宝马、奔驰和奥迪在中国豪车市场的垄断,还让赛力斯和华为出圈了。

重庆这个山城,也终于抓住了机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超过一线城市广州。

有了广汽集团这个“前车之鉴”,其他传统车企开始反思了。

传统油车圈意识到了自身在电气化技术和智驾技术领域的的能力不足,不再高高在上。

开始主动嵌入华为系的鸿蒙智行生态,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

随着上汽集团与华为合作,打造第五界的尚界汽车,以及上汽通用五菱联手华为打造宝骏华境S。

智驾技术下放,华为系汽车也正式进入中低端车型市场,传统油车企业找到了未来的新增量。

而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品牌却面临二选一的局面。

互联网车企现在很被动了,从盈利能力看,国内传统车企比亚迪和赛力斯,一个传统车企在销量上干翻了特斯拉,跻身全球百强车企。

一个华为系汽车,干翻了“BBA”,让传统豪车失去垄断优势,豪车开始主动降价,走“低价”发展模式。

二线豪车丰田凯美瑞雷克萨斯等也不敢加价卖了。

以至于汽车圈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传统豪华油车开始追求性价比,新能源豪车反而给人一种变贵的感觉。

这让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很是尴尬,一直以来都是走中高端新能源汽车路线。

这个市场相比低端车有盈利空间,可十年过去了,除了理想汽车之外。

还没有其他互联网造车企业,真正跑出来,靠中高端纯电汽车盈利。

蔚来模仿特斯拉模式,走高端品牌路线,现在也不得不走大众乘用车品牌路线,扩大销量和市场份额,缩小亏损幅度。

而传统车企比如江淮汽车、奇瑞汽车、赛力斯等,靠着“华为技术”和华为供应链的严苛质量标准,以及自身真正的造车专业能力和经验。

很轻松的在新能源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从问界、尊界、智界、享界,几乎覆盖了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各大垂直细分市场。

而互联网车企连稳定盈利的能力都没有,还是依赖融资。

现在又出现了上汽集团的尚界系列,以及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华境。

华为系车把最后下沉市场的中低端车型也包圆了,这让互联网车企在10万级汽车消费市场,竞争力再度削弱。

互联网车企现在是进退艰难,一方面走合资油车企业的老路,投入百亿搞自主研发,不嵌入华为的智驾体系,坚守所谓的“灵魂”。

很可能像广汽集团那样,错过了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机会,自主的研发的技术比如智驾技术,还不一定能落地应用。

每年几十亿或者百亿的研发投入,很难有超前的技术落地,跟华为每年千亿的研发投入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即使真正有智驾技术落地了,从安全性上考量,技术也不够成熟。

比不上早已经形成商业闭环,并且持续迭代升级的特斯拉FSD纯视觉智驾和华为的纯视觉和激光雷达融合的ADS智驾技术。

最终可能会落得一个亏损继续放大,技术又不行的双输局面。

另一方面若放下身段,向华为低头,互联网车企都有些不甘心。

以前自己跨界造车,都是烧投资人的钱,自己没有钱赚,但还有些自主品牌的名声。

现在融入华为系汽车,技术上和渠道上就依赖华为了。

想要通过汽车智能化赛道,进入更大规模人工智能产业赛道的野心,也会落空。

你觉得互联网车企应该走自主研发模式,还是投入华为系汽车怀抱呢?

分享你的观点,一起友好交流吧!

来源:财商路人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