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孩子最大的渴望:父母在这3件事上允许放纵 孩子越主动提复学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15:12 1

摘要:面对孩子的休学,很多父母内心充满了焦虑、无措甚至羞耻,仿佛这是家庭教育失败的“证据”。

面对孩子的休学,很多父母内心充满了焦虑、无措甚至羞耻,仿佛这是家庭教育失败的“证据”。

他们迫切地想找到一种方法,让孩子立刻、马上回到“正轨”,于是催促、说教、安排便成了常规操作。然而,这些往往适得其反,将孩子推得更远。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被推着走,而是被理解、被信任,甚至是在父母有尺度的“放纵”中,重新找到内在的动力。

这种“放纵”,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以退为进的智慧,给孩子留出的一片土壤。

01

放纵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许多休学的孩子从小就不被允许表达负面情绪。

一旦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上学好烦”“写作业很累”,父母就如临大敌,说教、指责、恐吓纷至沓来。

孩子可能暂时会服从、听话,但内在会积压愤怒、恐惧、委屈等很多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可以被压抑,但并不会消失。

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再也压抑不住的时候,就会出现持久的对抗、逃跑或者木僵。

这都是孩子长期没有安全感,大脑长期处在神经系统紧绷的状态所致。

父母可以先在家里营造一个可以谈论情绪的氛围,从自己“说真话”开始。

比如,当你今天工作很累,可以说:

“妈妈今天有点累,心情不太好,需要安静一会儿。”

当你因为孩子的事情感到焦虑时,也可以坦诚地讲:

“看到你一直待在家里,妈妈 / 爸爸其实有点担心,但我知道你现在需要时间,所以我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陪你一起慢慢调整。”

让孩子明白,原来情绪是可以表达的,不完美的感受也是正常的。

当孩子开始尝试说出 “我还是不想上学,一想到学校就难受” 时,父母不要急着反驳,而是轻轻回应

“我能理解这种难受的感觉,你愿意跟我多说说学校里让你不舒服的事吗?”。

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负面情绪才能慢慢流动、释放,而不是继续在心里堆积。

02

放纵孩子“慢慢恢复”

不催TA立刻好起来

给孩子一段“什么都不做”的“摆烂真空期”。

休学厌学的孩子,常陷入“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做什么也做不好。

这不是懒,而是孩子长期消耗后的心理瘫痪。

父母若急于让孩子好起来,给孩子安排补习班,强行让孩子参与社交,会触发孩子“被控制”的恐惧,进一步逃避。

摆烂真空期是心理“排毒”阶段。

放纵孩子“慢慢恢复”,允许孩子有不被打扰的空间和时间,不随时询问“你在做什么”;

允许昼夜颠倒、沉迷游戏或发呆,修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这种 “放纵” 的核心,是让孩子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主权。

当孩子发现自己不必为每分每秒的 “产出” 负责,不必在休息时还要背负 “追赶进度” 的心理负担,他们才能真正从紧绷的状态中放松下来,逐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心理学上有个“自发恢复”现象,当外界停止评判,孩子才发现原来我“可以说了算”,这种掌控感会反向催生“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的冲动。

我见过一个休学的男孩,整整半年都颓废在家,每天要么睡觉,要么抱着手机玩游戏,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还是忍住了焦虑,没有一遍遍催促他 “该起床了”“别玩游戏了”,也没有强行给他报任何辅导班。

他们只是默默做好后勤,偶尔在孩子愿意交流的时候,跟他聊几句游戏里的趣事,从不提学习和复学的事。

结果半年后,他突然主动提出想回学校,还联系了同学借笔记,说在家待久了,觉得还是跟大家一起学习、聊天更有意思。

正是这段被允许“摆烂”的时光,让他重新积攒了面对学业的心理能量。

03

放纵孩子的小兴趣

不急着打断

遇到很多休学的孩子,都沉迷在自己的“小爱好”里:追剧、cosplay、写小说、画画……

父母往往看不下去,觉得孩子关心这些有什么用,于是忍不住打断:“别再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东西上面了!”

可恰恰是这些兴趣,成了孩子在低谷中维持心情的“安全岛”。

心理养育有三类客体,父母是主客体,重要他人和兴趣爱好是副客体。

这些兴趣爱好看起来是无用之物,其实是滋养心理,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副客体。

暂时放下“有用还是没用”的判断标准,让孩子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哪怕是刷手机、打游戏、看小说,只要他的精神状态在好转,就是有意义的。

曾遇到一位休学的女孩,喜欢cosplay,化妆很厉害。

父母一开始并不支持,觉得这是 “不务正业”,还偷偷藏过她的化妆品。

可发现孩子因此变得更加沉默寡言,甚至不愿意跟他们说话后,父母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后来他们主动跟孩子道歉,还陪孩子一起研究 cosplay 的服装和妆容,偶尔帮孩子整理参加漫展的行李。

没想到,孩子在准备 cosplay 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开朗,还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更意外的是,孩子后来主动说想学习设计,因为觉得 cosplay 的服装和造型设计很有意思,想系统地学一学,甚至还提到 “如果能考上相关专业的大学,说不定以后能把爱好变成工作”,慢慢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父母敢于放纵孩子的小爱好,孩子才有机会在轻松的事情里,慢慢找回动力。

对孩子有尺度的“放纵”,背后是深刻的信任——相信孩子本自具足,有自我修复和成长的力量。这不是放弃,而是更深层次的陪伴和等待。

来源:妈心理学习动力辅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