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15:15 1

摘要:本次盛典以“中国稀有剧种的记录、保护与传承”为主题,邀请全国25个稀有剧种的50余位表演名家、戏曲理论学者及院团负责人等参加。活动期间将通过专场演出、学术研讨、剧种展览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一批流传范围较窄、受众有限但艺术价值高的地方剧种,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非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

《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主办,邯郸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武安市人民政府承办,将于9月10日至13日在武安市举办。

本次盛典以“中国稀有剧种的记录、保护与传承”为主题,邀请全国25个稀有剧种的50余位表演名家、戏曲理论学者及院团负责人等参加。活动期间将通过专场演出、学术研讨、剧种展览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一批流传范围较窄、受众有限但艺术价值高的地方剧种,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武安是戏曲文化的重要沃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平调落子的核心传承地,这一稀有剧种在此薪火相传数百年,兼具慷慨激昂的“平调”与活泼明快的“落子”,曾多次登上国家级舞台,是武安文化的鲜活名片。本届盛典落地武安,不仅将集中呈现武安在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成果,还可通过与其他稀有剧种的交流互鉴,进一步提升武安作为戏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助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平调落子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系武安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同台演出,此种表演形式在全国县级十分罕见。武安的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

据初步考证,武安平调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武安落子约产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兴盛于20世纪中叶。在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平调落子称“红色剧种”,为宣传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较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平调落子发展到鼎盛时期。1959年9月22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邯郸时,看了落子剧《端花》之后说:“好!打破了清规戒律。”“可以叫孩子们到北京,参加今年的国庆献礼,庆祝建国10周年。”庆祝国庆10周年时,邯郸平调落子剧团赴北京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胡耀邦、郭沫若等领导人看后十分喜欢。当时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均作了整版报道。此后,该剧被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蓓蕾初开》,在全国放映。

2006年6月,武安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安平调简介】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场主要用二弦、轧琴、板胡等伴奏,后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唢呐、笛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器外,另有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为“四大扇”。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红生、小生、老生、配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脸、二脸、三花脸、杂花脸等,合称“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脸”,其中以红生、小生、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多。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表演中的念白以武安话为基础,有的甚至完全使用武安方言,风格淳正朴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抗日战争期间,平调艺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曾做过一些革新工作,演过一些《血泪仇》等新戏。解放后,省文化厅曾将平调作为全省重点剧种加以扶植,并派省内多名专业文艺工作者协助,改编了平调剧《两狼山》《铡赵王》《盘坡》等剧目。

平调形成约在150年前,即清代各种花部小戏盛行之时。据名艺人韩蕴金(艺名金马驹)回忆,他7岁学戏,拜师老富荣(1844年生),老富荣之前还有前辈,如名艺人“满堂红”等。

平调以办科班方式培养演员。民国初到1937年七七事变,武安、磁县一带有5个科班。科班一般为有钱人所办,自任班主,学徒称其“师奶”,艺人当老师,学徒称其“科师”。学徒大都是贫苦农民子弟,5年出科,期间唱戏收入全归班主,出科后还要义务为班主唱一年谢师戏。七七事变后,伪县长李聘三所办科班既学平调又学京剧,致使京剧的武功、身段和锣鼓被吸收进来。

平调俗称大戏,有传统剧目200多个,以历史故事戏为主,也有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而民间生活小戏较少,影响较大的剧目有:《两狼山》《天仙配》《天河配》《盘坡》《三进帐》《三上轿》《桃花庵》《铡赵王》等。

【武安落子简介】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间“花会”中有说唱故事的落子,初为撂地摊演出,晚清逐渐搬上舞台。根据民国二十四年至民国二十六年续《武安春秋志》卷九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至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

落子所演戏文多由当地文秀才编写,素材大都源于家庭琐事、儿女之情,为群众喜闻乐道。1940年版《武安县志》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落子之为民众所喜爱,可见一斑。

落子戏行当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丑、老生等。昔时分工不甚严格,小旦、小生大都相互兼演,三花脸还能演老旦、彩旦,有些三花脸又可由小生代替,小旦又可代娃娃。近来行当分工较前严格,但仍有兼演现象。舞台道具较为简单,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丰富见长,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既叙事又抒情,活泼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庄谐兼重,常有妙语联珠,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邯郸专区曾对武安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了重点扶植,先后派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专业干部到邯郸地区平调剧团,对平调落子的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1956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武安落子《借髢髢》获得好评,并整理改编了落子《端花》,创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

武安落子唱腔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早期伴奏乐器只有锣踏鼓,后陆续增添镲、钹、笛子、板胡、二胡、笙等。其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武安方言与曲调结合非常紧密,保留有大批的放声字。悲腔和哭迷子的哭唱,有声调高亢,起落也大,十分类似当地办丧事时妇女的哭腔。流水板则如从容不迫的日常叙话,亲切自然。落子上演剧目有140多个,代表性剧目有《借髢髢》《吕蒙正赶斋》《端花》《老少换妻》等。

武安平调和落子的主要演员:抗日战争之前,均为男性演员,女主角由男演员装扮且一直同台演出,一个剧团两个剧种,演员本身虽各有侧重,但两剧种均可演唱。此后,抗日根据地出现女演员,解放后女演员日益增多,除个别丑角外,已无男扮女现象,而女扮男角却多了起来。近代有影响的演员主要有:杜更会、孙富琴、魏洪昌(艺名“如意的”)、路洪贞、卜锡林、李秀奇(艺名“自鸣钟”)、秦崇德、武鸿凤、李魁元等。其中,演员李魁元于2016年1月被授予“河北戏剧终身成就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邯郸市级戏剧演员。

武安傩戏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商代形成较固定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其表现形式有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象寓意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内涵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

武安傩戏的发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1995年元宵节期间,在武安召开了“95元宵武安大型傩戏《捉黄鬼》观摩研讨会”,30多名国内外傩文化专家与会。1998年,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等8个部门,在武安举办了“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暨学术研讨会”,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观摩傩戏演出,认为武安傩戏的发现,打破了黄河以北无傩的论断,是东方戏剧的活化石,对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戏剧发生学、社会学等学科,均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此外,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台湾三立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先后对武安傩戏进行了拍摄和报道。

武安傩戏分布在市西部的固义村、北部的白府村和得意村、东北部的南田村、康宿村和东通乐村等。至今,传承下来且能够演出的是固义村傩戏《捉黄鬼》、白府村傩仪《拉死鬼》。2006年,武安傩戏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赛戏简介】赛戏,又称“赛”“大赛”,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我国戏曲形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戏曲形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赛戏源于古代祭神赛社活动。2008年,赛戏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东通乐赛戏最早的形成起因及准确时间,以现有的资料似不可考。但据东通乐村现存赛戏手抄本封面“道光八年”“同治十年”“光绪十六年”之类的字样可知,东通乐赛戏至少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已经流行,并延续至今。

东通乐赛戏是东通乐村民为敬奉土地神而演出的戏剧形式。赛戏的演出,每年主要是两个时间,一是元宵节期间,正月十三到十六,从早到晚都要举行大型的赛戏演出活动;二是农历二月二,祭祀土地神,以祈祷风调雨顺,年景丰收,吉祥平安。

东通乐赛戏属傩文化范畴,其服装、道具、表演、音乐等都用其独自的特点:剧中的人物角色都为男性,且多由男性扮演;整个剧情没有唱腔,全靠演员用当地语言的道白、韵白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东通乐赛戏以“喊腔”为主,类似一种说唱、吟咏,介于白话和戏剧演唱之间的一种形式,没有婉转的曲调,比普通说话声调略高。

【土山诚会简介】土山诚会是武安民俗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形式。主要分布在西土山乡的西土山、东土山村,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散打民间社火之一。2012年,土山诚会被评定为第四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土山诚会始于明朝弘治三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土山诚会是农耕社会产生的一种迎神赛社,每三年举办一次,有“三年一次会,四年两头会”之说。其以碧霞元君出驾、巡游为核心,伴之以“18班故事”,即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土山诚会活动时间为举办之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二十日,前后约50天。集中演出为三月十八日至二十日。主要内容为:择日仪式、上北顶请神、安神、清道子、挂彩布、点鬼兵、出驾、稳佳、18班花会沿街表演等。主要活动地点为东土山村的碧霞宫、药王庙,西土山村的九龙庙、白衣大士庙。

诚会演出形式达60多种,队伍排开约3公里长,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对认识和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土山诚会18班班社包括:头班少林、二班少林、三班少林、四班少林、抬阁社、头路鼓社、二路鼓社、三路鼓社、四路鼓社、皮影社、四班丝弦班、拉花班、二班新丝弦班、昆腔班、落子班、老丝弦班、大赛班(琴音赛社)。近年又增加了一个吹船班。

【民间花会简介】花会旧志称赛会,每逢庙会和春节元宵之际,“农民自相扮演诸般杂剧,歌舞酬神……其剧有高跷、竹马、彩船、秧歌、大鼓书……且行且歌,举市若狂”。据武安老艺人回忆,武安花会的表演形式在明代以前出现,活动项目共有24项,其中秧歌类4项,道具类3项,祭祀类5项,面具类2项,技艺类1项,其他9项。现今,传承下来的主要有:诚会、高跷、秧歌、竹马、旱船、抬阁、灯会、太平车、跑驴、舞龙舞狮、跑帷子、阳邑十洋景、吹歌、请城隍、转海眼等。

琅矿活帷子,冶陶镇琅矿村民创造了许多体现人类文明的民间艺术,其中琅矿活帷子最为著名。活帷子原是当地请神祭祀中的一项表演形式,后来演变为民间花会,成为一种群众娱乐活动。每年春节大都组织演出,活跃文化生活。2012年,琅矿活帷子被评定第四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黄河灯阵又叫“转黄河”,在武安妇孺皆知。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力,是人们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一项社火活动。其中骈山村黄河灯阵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据传从明朝沿袭至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成为武安民间文化的奇葩。2013年,黄河灯阵被评定为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犁耧耙灯”是一项活跃于武安市西部山区的民俗活动形式之一。犁耧耙灯自古流传至今,以独特的方式祈求幸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对研究农耕民俗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007年,犁耧耙灯被评定为第一批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武安旱船,也叫跑旱船,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创编的民间艺术形式。俗尘“船拐的”,是在乡村或城里宽阔的场地上模仿船在水上的动作的民间舞蹈,多在春节、元宵节、农村举行庙会期间演出,在欢唱蹦跳中寄托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大吉大利的愿望。2007年,武安旱船被评定为第一批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我在武安遇见您#武安旅发大会#跟着旅发游邯郸#不一样的武安遇见自由的你#邯郸旅发亮点抢先看#邯郸旅发文旅融合新画卷

来源:邯郸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