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银龄教师赵国春:把毕生所学留给西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15:20 1

摘要:盛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热浪蒸腾,满头银发的赵国春手持地质锤,俯身于黑油山裸露的岩层前,向围拢的青年教师细致讲解断层辨识的要点。这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构造地质学专家,于2023年春季作为援建教师踏上克拉玛依的土地,次年春季又以教育部“银龄教师”身份重返戈

盛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热浪蒸腾,满头银发的赵国春手持地质锤,俯身于黑油山裸露的岩层前,向围拢的青年教师细致讲解断层辨识的要点。这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构造地质学专家,于2023年春季作为援建教师踏上克拉玛依的土地,次年春季又以教育部“银龄教师”身份重返戈壁。

“地质学不是纸上谈兵,要让学生用手触摸地球的脉搏。”在承担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地构造学”课程建设时,赵国春严格对标“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他创新教学设计,将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与新疆区域大地构造实际相结合,将准噶尔盆地的典型地质剖面转化为实景课题。在龙脊谷背斜及其次级断层的现场教学中,学生们需要通过观测两翼地层的产状、转折端形态、断层两盘岩层错动方向反推区域应力场,激烈的学术辩论延续至日落时分。

面对留学生班的教学挑战,他与祁利祺、秦鹏等教师共同探索出“多维度教学法”。在解析中亚与中国盆地构造异同时,特意引入不同国度留学生家乡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当留学生们发现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能用来解决家乡的实际地质问题时,他们的学习热情瞬间就被点燃了!”赵国春欣慰地说。这种以专业为桥传递中国智慧的实践,不仅有效传授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地球科学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野外实习是地质教学的灵魂。2024年7月,为了给即将到来的普地实习打下坚实基础,赵国春与王英民、漆家福、杨桥等银龄教师顶着酷暑,带领青年教师们开启了一场历时4天的“地质长征”。他们徒步穿越吐孜阿克内沟、科克呼拉岩体、黑油山-黑油沟-不整合沟、沥青脉、魔鬼城、艾里克湖-玛纳斯盐湖以及龙脊谷等所有计划中的实习点位。

在魔鬼城独特的风蚀地貌区,赵国春仔细观察地层及其沉积构造、雁列状断层及其沥青脉分布与特征等,详细讲解其形成机制,与青年教师们现场探讨地层不整合关系、控矿断裂运动标志及其成因。正是在这次踏勘中,他们在黑油沟发现了一处新的油砂露头和显示“V字形”的岩层与地貌,并将其增补为重要的典型教学案例。“实习的圆满成功,首先归功于前期扎实的踏勘工作,”地质系的青年教师们由衷感叹,“赵教授等银龄教师带着我们用脚步丈量出了最鲜活的地质教科书。”

“第一次援建是播种,第二次援建是育苗。”作为校区教学督导和青年教师的引路人,赵国春深知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边疆高校的深远意义。担任校区教学督导期间,赵国春始终将青年教师培养视为重中之重。除完成规定的听课评课、教学检查任务外,他还主动跨学科旁听课程,积极吸收新知识,并与任课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课件优化、课程思政融合及课堂节奏把控等环节深入交流,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在校区组织的科考活动中,他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与青年教师一道翻山越岭,全程指导青年教师对沿途构造与沉积现象开展现场观测,深入阐述典型地质现象成因,示范野外教学技巧,指导他们精准把握教学细节、深入挖掘思政内涵。感受到青年教师的进步,他欣慰地笑道:“这是他们自己扎扎实实泡在野外,一点儿一点儿‘啃’出来的成果!”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喜悦。

从担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度参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到指导多名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再到为新疆油田培训技术骨干,赵国春始终在践行着他初到克拉玛依时的诺言:“把毕生所学留给西部,让地质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通讯员 安峥 费葳葳)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