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载光阴荏苒,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用无数先烈鲜血与生命写就的历史,从未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褪色,反而如同一座精神灯塔,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抗争中,临沂这片红色热土孕育的沂蒙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载光阴荏苒,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用无数先烈鲜血与生命写就的历史,从未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褪色,反而如同一座精神灯塔,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抗争中,临沂这片红色热土孕育的沂蒙精神,更是成为凝聚人心、抵御外侮的重要力量,历经岁月沉淀,依旧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时代光芒。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十六字核心,从不是悬于空中的抽象口号,而是刻在沂蒙儿女骨子里的行动准则,是用一个个鲜活生命、一段段动人故事垒筑的精神丰碑。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我们的河山》,便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这份精神的温度。该剧以1937年山东沦陷为背景,将镜头聚焦沂蒙山区的抗日斗争,创作团队为还原历史本真,扎根临沂沂南实地取景,两度深入山区走访老党员、老战士,收集一手素材。剧中没有刻意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反而将更多笔墨落在了平凡人身上:庄埼风蹲在田埂上,用村民听得懂的家常话讲解抗日政策;昏暗油灯下,大娘们飞针走线为八路军缝补军装;普通村民为掩护受伤战士,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军周旋——这些看似朴素的细节,正是沂蒙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就像剧中所展现的,抗战时期的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120多万人参与拥军支前,20多万人主动参军参战,10多万名将士为国捐躯。“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在沂蒙大地流传的民谣,不是夸张的艺术创作,而是沂蒙人民用赤诚与奉献书写的真实篇章,至今读来仍让人眼眶发热、心潮澎湃。
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并非要沉溺于过往的苦难,而是要从历史中读懂精神的力量,从先辈的牺牲里汲取前行的勇气。回望沂蒙精神,最核心的密码便是“人民至上”——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谋未来,才换来了沂蒙人民“生死相随”的信任与追随;正是军民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才在艰难困苦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传承精神,是为了让信仰的火种永不熄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把沂蒙精神融入血脉、铸入行动,用脚踏实地的奋斗、求真务实的担当,让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精神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来源:沂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