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一田双收”模式解锁农田“财富密码”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5:20 1

摘要:九月,泸州市泸县玄滩镇新山村的稻虾田间一片繁忙景象。农户们站在漂浮板上,熟练地穿梭于水深较深的养虾沟,将刚收割的中稻穗装入秧盆,运至田埂进行脱粒。

九月,泸州市泸县玄滩镇新山村的稻虾田间一片繁忙景象。农户们站在漂浮板上,熟练地穿梭于水深较深的养虾沟,将刚收割的中稻穗装入秧盆,运至田埂进行脱粒。

“我今年这稻虾田总共150亩左右,现在正在收割中稻。”养殖大户邓何平满脸喜悦地说道,“今年中稻亩产约1000斤,预计再生稻还能收400斤左右。”

泸县千亩稻虾田里,一种“一地双收”的生态种养模式正悄然改写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一田双收,创新模式带来丰厚回报

泸县创新的“双稻双虾”种植养殖模式正在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钱景”。收完中稻,紧接着就是收获小龙虾。根据气温变化,邓何平家的稻虾田一年能收七季小龙虾。

“今年已经收到第六季,小龙虾年亩产约500斤,仅龙虾一项亩产值就达万元。”邓何平算了一笔账:“按均价20多元计算,总产值亩均约1万元。加上中稻和再生稻,一年的亩收入可达14000元。”

在新山村,像邓何平这样的“双稻双虾”种植养殖大户就有8个,全村稻虾养殖面积已超过1300亩。

新山村村委会文书张敏介绍了全村收益情况:“今年我们全村预计中稻和再生稻的收入在150万元左右,稻虾预计产量在30万斤左右,收入预计在600万元以上。”

这种以稻为主、以虾增收的种植养殖模式,实现了“中稻+再生稻、小龙虾+台湾大头虾”的循环生产,让养殖户一年最少可起两季龙虾,收两次水稻,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

合作社引领,产供销一体化保障收益

作为泸县“双稻双虾”种植养殖模式推广的“排头兵”,泸县海牧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详细介绍:“我们实行‘双稻双虾’模式,中稻亩产1000斤左右,再生稻400斤左右。小龙虾全年亩产达400斤,台湾大头虾亩产150斤。”

合作社统一品牌销售和定价收购,保障农户收益。“我们以每斤1.5元收购中稻,1.6元收购再生稻。小龙虾全年均价25元收购,大头虾则以58元/斤的价格收购。”高大伦说道。

“双稻双虾”模式是泸州市农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在泸县之外,泸州市其他区县也在积极探索多种生态农业模式。

纳溪区推广“茶叶+生态旅游”模式,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10万亩,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合江县发展“荔枝+林下经济”,种植荔枝30万亩,林下养殖家禽年均出栏100万只。

江阳区则打造“蔬菜+休闲体验”模式,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5万亩,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亿元。

这些创新模式共同推动了泸州市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泸州市还与科研院所合作,为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提供科技支撑。市农业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泸州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面积达20万亩,亩均增收5000元以上。

泸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我们正在将‘双稻双虾’模式作为重点推广项目,计划明年在全市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泸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类似“双稻双虾”这样的生态种养模式已在全市推广面积达20万亩,亩均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10万农户实现增收。

这种既保障“米袋子”又丰富“菜篮子”的生态农业模式,正在泸州大地书写着“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金色稻谷与鲜活鱼虾相映成趣,成为泸州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也为长江上游农业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