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北疆 温暖同行 • 内蒙古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巡礼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5:28 1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内蒙古残联系统始终牢记使命,认真履行 “代表、服务、管理” 职能,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殷嘱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贯穿工作的主线,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精心部署下,奋力谱写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崭新篇章。

近期推出的《大爱北疆 温暖同行•内蒙古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巡礼》专栏,将生动展示我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包头市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 “为党和政府分忧、为残疾人解难” 贯穿全过程,系统完善社会保障与关爱服务体系,形成 “15 分钟助残服务圈”“医康教融合”“托养 + 就业” 等特色模式,实现了残疾人 “冷暖有人知、诉求有人回、困难有人帮、权益有人护”。

“十四五” 以来,全市累计投入 3.21 亿元,实施 34 项惠残项目,惠及近 30 万人次;出台政策 29 项;11 项主要指标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2021 年市残工委获评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2025 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获评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多人获国家、自治区残联先进个人荣誉,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包头样本。

2021年包头市残工委被国务院残工委

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2025年包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被

国务院残工委、人社部、中残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一、擎旗铸魂引领航向,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1、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残疾人工作始终。

市残联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

2、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

将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每年组织实施党建“书记项目”,不断擦亮“红色助残”党建品牌。形成党组会研学、中心组示范学、党支部重点学、业务骨干带头学、讲座讲堂培训学、个人主动学“六学机制”抓实理论武装。市残联机关党支部、市残疾人辅就中心党支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党支部多次获评全市“坚强堡垒支部”、“群众满意窗口”等荣誉称号。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走深走实

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到残疾人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通过组织主题党日、专题讲座、民族政策宣传月等活动,深入学习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动员残联党员干部、残疾人协会干部深入社区、残疾人家庭、康复机构、企业等,服务残疾人群众2万余人次。

市残联组织开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民生底线更加稳固

1、社会保障普惠提质

始终将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作为重中之重,7539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审核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生活困难补贴超1.8亿元,近14.8万人次残疾人受益。将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全市持证残疾人实现意外伤害保险免费参保全覆盖。投入467万元,为15331名重度残疾人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8024名重度残疾人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市符合条件的10家盲人医疗按摩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包头建立防止残疾人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投入130余万元用于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投入200余万元对生活困难残疾人进行临时救助及慰问。投入206.8万元对全市1239名残疾人大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大学生给予一次性助学救助。

为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学生

发放助学金

2、托养照护暖心关怀

投入430.1万元,通过建立“需求调研—评估建档—个性服务”全流程机制,为2963名精神、智力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9家托养服务机构成功挂牌获得等级评定补贴。

居家托养服务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运营。新建5处旗县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3处旗县区残疾人托养中心、1处旗县区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实现市、旗县区两级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全覆盖。44个残疾人“温馨家园”服务升级。

三、强化就业创业帮扶,兴业增收活力迸发

1、就业服务体系健全

出台《包头市促进残疾人就业实施方案》,对残疾人就业十项行动进行细化安排。“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增残疾人就业452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2.7%。全市3万余家用人单位共安排残疾人就业26523人次。落实用人单位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奖励制度,45家用人单位共获得208.23万元奖励。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排241名残疾人就业。开发城乡残疾人公益性岗位98个。

2024年呼包鄂乌残疾人

就业专场招聘会在包举行

2、技能培训增能赋能

创新构建“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创业扶持+平台搭建+政策保障+文化认同”六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模式。创新出台了《包头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实现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投入200余万元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332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8.9%。在第六届自治区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和“呼包同城化发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荣获6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025年承办全区第四届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获得1个创意组一等奖,1个创业组二等奖、2个创意组三等奖等多个奖项。1家福利公司获评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2022年全国残疾人就业示范单位。

2025年自治区第四届

残疾人就业创业创意赛在包举行

3、就业渠道多元拓展

常态化开展“访企拓岗”行动,累计完成走访企业1114家,拓岗2549个。建成国家级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基地3家、自治区级“索伦嘎”美丽工坊2家、自治区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孵化)基地1家、“圆梦家园”圆通快递驿站10家。投入760.44万元扶持安置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用人单位,有1627名残疾人实现稳岗集中就业。旗县区全部建立辅助性就业机构安置残疾人500余人。为213名高校残疾人应届毕业生开展“一人一策”服务,提供岗位推荐、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服务862人次,服务率实现100%,按期就业率实现100%。

九原区辅助性就业机构

昆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

四、提升精准服务水平,康复教育融合并进

1、康复服务提标扩面

投入7979万元为34474人次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强化儿童康复制度化保障,出台《包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包头市残疾儿童家庭支持性服务补贴实施方案》《提高我市残疾儿童救助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由0-7岁标准扩展到0-10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标准提高到人均2万元/年,3588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实现了应救尽救。

自助互助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

2、科技助残创新发展

率先在全区建成5家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举办培训12期,252名残疾人及其亲属受益;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850例;2025年包头市被定为自治区残疾人辅具补贴先行试点单位,为全区辅具补贴工作提供包头经验;106家基层社区设置辅具服务站点为残疾人提供辅具共享服务;10734人次残疾人得到个性化辅具适配服务;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率实现97%,残疾人辅具适配率实现98%,分别高于“十四五”目标任务7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

辅具发放

假肢适配

3、康教融合稳步推进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坚持“医康教”融合理念,大力推进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累计服务1500余名残疾儿童,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25年,包头市被确定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以昆区团三小为试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康教融合新模式、新方法,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投入64.392万元,对招收残疾幼儿的机构给予每生2000元的补贴,189名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为76名重度残障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

五、扎实推进权益维护,关爱服务提质增效

1、残疾人权益有力保障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在“全国助残日”及“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节点开展各类法治宣传及政策法律法规“六进”活动1500余次,宣传覆盖6.2万名残疾人;各级残联领导干部定期接访、“邀访•倾听”、探访探视残疾人,办理残疾人来信、来电、来访650余件,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应。承办政务服务热线转办件253件,办结率100%。各级司法、残联协作开展法律服务行动,解答法律咨询1.2万人次。

开展残疾人法律咨询

2、关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强化资源整合,市、旗县区两级残联均与同级人民法院建立涉残疾人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成立涉残疾人纠纷诉讼服务站,为残疾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市、旗县区残联均与同级司法局联合成立包头市维护残疾人权益法律服务站,免费为残疾人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

2024年10月14日包头市

涉残诉讼服务中心在市中院成立

残疾人领取免费乘车“爱心卡”

3、无障碍环境建设优化升级

将无障碍环境与法治建设作为促进融合的关键支撑,累计投入近千万元,为219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个性化无障碍改造,完成任务目标的129%。包头市新建居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达标率达到100%。与包钢医院联合成立了一站式服务残疾人诊疗中心,开辟残疾人就医绿色通道。与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推动解决无障碍设施整改1250个。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实施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政策,办理爱心卡12960个。

银行安排无障碍升降电梯

为石拐区残疾人安装升降平台

导盲犬沐沐带领视障人士乘坐公交车

残疾人无障碍出行

六、拓展丰富文体生活,助残氛围更加浓厚

1、文化提升残疾人精神生活品质

全市城市公园、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免费向残疾人开放,6.2万名残疾人受益。成功举办包头市残疾人文化艺术节、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文艺汇演等大型文艺文化活动,实施“残疾人文化周”、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文化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3.2万人次残疾人参加活动。市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中心定期组织残疾人无障碍观影、线上线下阅读等活动,累计服务残疾人近万人次。市融媒体中心新闻节目《一线调查》开播实时字幕,市残联官网实现无障碍功能。

2024年自治区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在包举办

2、体育助力残疾人绽放生命之美

我市运动员在全区第六届残运会上获得22金8银6铜。许祥在2021年北京冬残奥会和2025年全国十二届残运会获得单板滑雪项目2银1铜。实施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行动,为1017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体育服务,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成功举办全国大型残疾人冰雪季、第13届残疾人健身周、趣味运动会、残健融合健步走、荧光夜跑、健身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36场次,1.5万人次残疾人参加比赛。

包头市承办全国残疾人冰雪季活动

固阳县举办残疾人趣味运动会

入户为残疾人提供康复体育进家庭服务

3、扶残合力凝聚社会正能量

整合志愿服务、基金会、协会等多方资源,打造“鹿城三月风”志愿服务品牌,457名志愿者累计服务5万余人次。坚持每周腾出一天时间,走进残疾人家中,残联干部与爱心人士累计走访慰问困难家庭9000余户,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4000余“人户分离”残疾人全部建立联络机制,实现“帮扶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九原区内蒙古残健融创基地成为自治区唯一国家级阳光助残基地,“大爱北疆”“结对帮扶”等品牌效应持续释放。

市残联开展志愿助残活动

志愿服务帮助企业打扫卫生

七、加强残联自身建设,服务基础持续夯实

1、组织建设不断深化

持续深化残联改革与服务创新,不断夯实事业发展根基。各级残联和专门协会圆满完成换届,85个乡镇(街道)残联、822个村(社区)残协实现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基层残疾人组织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各残疾人专门协会认真发挥“代表、服务、维权、监督”职能,从趣味运动会到法律知识竞赛,每年组织百余场特色活动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真正实现“组织建起来、活动搞起来、作用显出来”。

市残联第八届主席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2、队伍建设系统推进

通过“专兼挂”结合、公开招考等方式,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市及旗县区残联领导班子呈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新风貌,86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活跃在基层一线。持续推进残疾人工作者素质提升工程,通过走基层政策及业务宣讲、专题培训、考察学习等不断提升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成为连接残联与残疾人的“贴心纽带”。

市残联开展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

3、基层治理有力有效

残疾人证实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累计新办残疾人证19505人,为2000余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全市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入户率每年均达90%以上,为各项惠残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入户开展残疾评定

“十四五” 期间,包头残疾人事业不仅体现在数据增长上,更写在 6 万余名残疾人日益舒展的笑容里、更稳的就业岗位上、更近更优的康复教育里、更顺畅的出行与更便捷的权益保障里。

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把人民至上落到实处,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与关爱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在现代化进程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书写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贡献包头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