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月·大家谈|让科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5:41 1

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谢广明(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很多人以为科普就是专家在讲台上、书籍里或者在实验室中面对公众正式讲解。其实,科普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或对象,它可以出现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比如,一次谈话里随口解释的某个科学概念,一次分享中提到的某个生活原理,甚至一次对新鲜应用的讨论,都可能成为一场科普。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学科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即使是研究同一领域的科学家,比如从事机器人研究的同行,也未必完全了解彼此的研究细节。因此,不断交流、相互学习,便成为保持知识新鲜感的重要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科普的意义其实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学习”,一种持续不断的、面向科学知识的学习。它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紧密相连。无论是为了职业的发展,还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而科普,正是帮助我们打开视野、跟上时代,乃至获取新发展机遇的桥梁。

科普不是高高在上的讲解,而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科普,我们不仅能认识世界,更能学会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持续成长。

为什么今天更需要科普?

2025年9月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这本身就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科普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一方面,新技术的涌现速度让人目不暇接。从人工智能到机器人,从量子计算到新能源,科研成果不断突破。但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科普,大多数人可能只能“看见结果”,却很难“理解过程”。这种知识的落差容易带来误解,甚至引发对技术的不信任和恐慌。比如,有人把人工智能想象成“无所不能的黑箱”,或者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这些担忧往往源于不了解或误解,而恰恰可以通过科学的解释来消解。

另一方面,科普不仅仅是告诉公众科学是什么,更是帮助社会形成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往往能更冷静地分析、理性地决策。特别是在网络信息纷繁的时代,科学思维能帮助我们分辨真伪,不被谣言轻易左右。

因此,加强科普不仅是为了普及知识,更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理性、创新的社会氛围。

科普对科研的反哺

科普常被理解为“科研人员向公众传播知识”,但事实上,它还是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

在科普过程中,外行人的提问往往能带来新鲜的思路。孩子可能会问:“机器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这类看似天真的问题,背后其实指向了机器人自我恢复能力这一前沿课题。

公众的反馈也能成为科研的“镜子”。比如,当人们抱怨智能家居“不够聪明”,研究人员就会反思如何让算法更贴近真实的使用场景。再比如,有人提出“为什么自动驾驶不能像老司机那样通过‘感觉’判断路况?”这就启发研究者思考如何把模糊推理和直觉式判断引入到算法之中。

可以说,科普既是科研成果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科研不断进步的助推器。科研人员在讲解时需要把复杂问题转化为浅显语言,这个过程本身就迫使我们从不同角度重新理解自己的研究。很多时候,正是这种“反思”孕育了新的突破。

日常中的AI与机器人小科普

在家使用智能音箱时

朋友好奇为什么智能音箱能听懂人说的话。你可以解释:它里面有语音识别模型,会把声音转成文字,再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理解你的意图,最后调用相应的功能。

和孩子谈论扫地机器人时

孩子问为什么扫地机器人不会撞到墙。你可以说:“它有传感器,就像‘电子眼’和‘触觉’,能探测周围环境,再用算法规划路线,避免重复和碰撞。”

讨论自动驾驶时

有人担心自动驾驶不安全,你可以解释:车上的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会实时收集环境信息,再由AI模型做出判断。虽然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但原理就像让汽车“长了眼睛和大脑”。

刷短视频时

朋友提到推荐的内容越来越“懂我”,你可以科普:这其实是推荐算法在起作用,它会根据你的浏览和停留习惯,不断调整推荐内容。

这些轻松的交流,其实都是一种科普。它不仅帮助别人了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基本原理,也让我们自己在解释中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科普不仅在传播知识,也在创造新的思考路径,甚至可能成为科研创新的火种。

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科普价值的契机。科普不仅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更是社会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它让我们在理解科学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甚至推动科研走向新的高度。

科普无处不在,也从未如此重要。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