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芷蕾把威尼斯影后奖杯带回广州,一夜之间“增城”两个字从地图角落跳进热搜中央。
辛芷蕾把威尼斯影后奖杯带回广州,一夜之间“增城”两个字从地图角落跳进热搜中央。
这部广州全权投资的电影叫《日掛中天》,名字听着像天气播报,却是广东资本第一次在欧洲三大拿最佳女主,意义大到可以写进地方GDP报表。
为什么是增城?
翻开工商注册系统,第一出品方的注册地写着“增城区永宁街”,旁边就是宝盛国际ICC创新中心。
把一整栋楼划给青年影人练手,水电房租全补贴,剧本会开到半夜,保安都不撵人。
这一招是把“拍一部算一部”的游击战升级为“建一座厂”的持久战。
再看三平台三基地,听着像官方话术,拆开看却刀刀见血。
1978电影小镇把旧糖厂改成摄影棚,租金比横店便宜一半,还给剧组发通行证,货车可以半夜进城区拉器材。
一个景区做到3A级,却靠剧组养活,门票收入只占三成,剩下七成是影棚租金、道具仓库、后期公司流水,这种算盘打得比炒房精。
“增城聚荔”平台更直接:你在北京谈取景,跑五六个部门盖章;在增城,一张电子表上传,48小时街道、、物业全部签字。
时间就是预算,预算就是命。
有人算过,一部电影拍90天,吃住行全在增城,能给当地酒店、餐饮、出租车带来接近两千万元现金流。
让税点,企业得订单,年轻人得工作,三方都赢。
片子得了奖,辛芷蕾在发布会上说“这是集体功劳”,翻译一下:她拿奖,增城拿名,广州拿产业。
十年前,广东电影还被吐槽“只会拍警匪和贺岁”,现在一部文艺片直接登顶国际A类影展。
背后的底气是几十家影视公司和一条龙的拍摄服务,不是运气。
未来能不能复制?
关键看地价。
增城现在工业用地改影棚,每平米改造成本不到一千五,一旦房价抬头,成本翻倍,企业就散。
留住企业的不是情怀,是算盘上那颗不动的珠子。
广州把影视当产业做,不靠明星刷脸,靠账本落地,这一点比很多只会喊“文化强省”的地方清醒。
辛芷蕾的奖杯是灯光,增城的算盘才是电源,灯能亮多久,得看电源稳不稳。
你觉得下一个影后还会出在增城吗?
来源:娱乐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