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穆宗,隆庆年间的皇帝,真实姓名究竟叫什么?这个问题,还真困扰过不少历史爱好者,与其说是小题大做,不如说是文献泥潭。铺天盖地的说法把“朱载垕”挂在嘴边,但也有人指着新出土的史料悄悄地斜出一笔,告诉你:那才不是穆宗的名字呢?真相其实就在这些零零碎碎、颠来倒去的记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 1900 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6 分钟)
明穆宗,隆庆年间的皇帝,真实姓名究竟叫什么?这个问题,还真困扰过不少历史爱好者,与其说是小题大做,不如说是文献泥潭。铺天盖地的说法把“朱载垕”挂在嘴边,但也有人指着新出土的史料悄悄地斜出一笔,告诉你:那才不是穆宗的名字呢?真相其实就在这些零零碎碎、颠来倒去的记载里。看得多了,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谁又真能一锤定音?
说句在网上有点让人嫌絮叨的废话——查证可不是想象那么容易!明史系统性整理,这锅晚清修史学者背到今天还是免不了时不时被问责。他们搬砖垒墙时,有时一时疏漏、随手采信前人讹误,就像一次传接游戏,偏差悄然加进来,兜兜转转竟然影响到几百年后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想想也挺魔幻的?皇帝的名字,怎么能被连坐错几代?
那就拿事实说话,别家长里短地只听一家之言。明穆宗的名字在流传最广的清代《明史》里,就是“朱载垕”,几乎家喻户晓。但在刚解封的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以及整理出的《明世宗实录》《皇明诏令》《弇山堂别集》等明代原始资料,各种细节都在反复交错,像一台卡壳的打字机。“朱载坖”——反复出现的字样,就是在那里,悄悄挤掉了“朱载垕”。
有意思的是,就“朱载垕”这个名字,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明代分封皇族,朱姓子孙之多,在史书、墓志铭、家谱等零散文献里反复闪现。有“朱载垕”这个人,还在衡王支系当过齐东王,在籍贯、支脉、排名各项指数上一查就有。充分显示明朝宗室之繁复。穆宗跟他完全不是一路人。历史上正牌的朱载垕也未曾因穆宗即位而更名避讳,按明代宗法礼制这绝无可能——假如穆宗真就叫“朱载垕”,齐东王不是早就另取新名?事实并非如此,这一点也无人作古证伪。
再看史料,细致得叫人头疼。《明世宗实录》用法极严,无论对谁都“子曰归真”,不偏不倚地写着:第三子名载坖。皇太子、其他王爷的名字也是一排排钉好,无半点含糊。怎么到了清修明史,一笔带过,朱国祯的说法居然成了定论?是不是太随性了点?诶,可偏偏明眼人就是这样稀罕百年前手写的几页纸。
文坛两大“罪魁”,一个叫武纬子,和穆宗还是同时代人。另一个是朱国祯,天启朝在朝中做过事,居然敢凭记忆本破天荒创造新名。他们一个写“朱载塈”,一个写“朱载垕”,巧得跟翻字典一样,可那到底是随口一说,还是哪里看走了眼?更有甚者,清人修史,直接照搬朱国祯的说法,连查都省了。这种漫不经心,一来二去,居然就成了“古为今用”的权威材料。几个世纪下来,谁还记得那丁点细节?
别把明识人看太明白,很多史实就是在这样一笔一画、一念成错中搅成一锅粥。穆宗的存在感本来就低。五年皇帝,虽然有开关、推动新政之功,可跟神宗(万历)、世宗(嘉靖)那般“名满天下”的背景一比,存在感就被父子俩无限拉低。书卷气浓的明代文人,更愿意大写嘉靖苦修道、万历懒朝政,对穆宗反倒只有几行记录。这么一位默默无闻的过渡型皇帝,他的名字被误记,似乎有点“活该”?
拿到大量原始资料的现代学者早就不同意了。往前翻,《皇明诏令》《名山藏》《弇山堂别集》《罪惟录》《国朝献征录》……只要是当代出土、校注过、权威性极高的明代文书,全部写明是“朱载坖”,而没有露出“朱载垕”。尤其《国朝献征录》中,陈以勤墓志铭从命名缘由详细推演,解释“元从土”,名坖。弄得像谜底揭开,众目睽睽下一块风干的老豆腐,就是“坖”,不是“垕”。
等一等,说“所有”史料都不写“垕”倒也太武断了。其实清人修《明史》用朱国祯材料,也真的是想找个说得过去的参考。当时条件限制,有时候查不到也属无奈。虽然弄错了,但从传播链条上推,误会并不是凭空产生。难道人家真想把皇帝名字写错几百年,只等后人“打脸”自己?这点倒也没谁能咬着牙下定论了。
你要问清修明史的人当初图什么?有时还真的说不明白。要说他们懒散吧,卷宗堆积如山,确实没每个细节都能一一查全。可要说他们审慎,怎么对自己当朝皇帝名号都能鱼目混珠?还是体制内文官,照理讲该斟酌三思才对。这个历史细节,七嘴八舌吵了好些年。谁都不会想到,有点像有意无意的“忽视”,最终变成了正统史观里的定论。转而像某种历史的反讽。
不得不说,明穆宗的短暂在位窗口,反而让他成为误解最多的对象。五年的皇帝,如果不是张居正改革、隆庆开关之类成就,还真没几个人聊得起劲。再加一点儿现代史家敏感捕捉的细节。比如国家图书馆或清华简、故宫档案再出新解读,能一下把这“朱载坖”实锤钉死,倒真是正了史童、打了“网络梗”。你还别说,这种感觉很现代,也很古怪。
也许,这种名字的纠葛不过是一地散碎旧纸上的小把戏。可细究起来,就是有人愿意花时间“费事”。比起娱乐圈翻车的热搜,这点历史谜团很能勾起真实好奇心。哪里见过一个皇帝的名字被大众错写上百年?
不过话说回来,网络资料越多,误传反倒更快。之前“朱载垕”版本还没打住呢,微博、短视频一顿疯传,跟着就成了“官方标准”。有人搞笑地说,现在人工智能都学会了错误版本,一搜百科还是那个写法。拜技术发展所赐,讹误传播反而更合逻辑。你看看,这到底是谁的问题?有时候,又觉得这话过头,其实也无计可施。
倒也不是说原来的错误版本毫无意义。准确讲,它曾经代表不少研究者的共识。只不过,现在咱们资料多了,考据也先进,不认个错,好像说不过去了。网络上有人为“朱载垕”奔走呼号,也有人斩钉截铁声讨错误,该怪谁?要说历史就是这样,扑簌簌落一地,谁会在乎这点无伤大雅的疏漏?
再对照史料,仍然觉得“朱载坖”更可靠。不是哪个学者自作聪明,而是原始文献齿轮般咬合,每一处细节都能在明代正史、诸家笔记、太庙告祭、名人墓志铭等多媒体中彼此验证。真到哪天出个新本子,反驳得了也就罢了,不然就按“朱载坖”算靠谱说法。话说反了也可以,谁能保证几百年后不会再冒出其他讲法?大会小会地纠结不完。
想到这,忍不住有点糊涂了。有时纠缠名讳、留心注脚,不过是“明史后浪”们的小任性。但总归一件小事,可以让人窥见大历史的写作手法。哪怕只是换一个“土”部还是“垕”,就好像翻开了一页新的认知空白。你别不信,后面还有多少错名错字在等着考古队员逐一修正。
所有结果摆明在那里,你想信哪个版本都行。穆宗的名字,他其实自己也没想太多,大概率比一些后人口中的荣耀实在得多。只是现在,每次翻到这段争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像梦里一句没有落尾的诗。
也有人说了,这只是一笔小小的历史浓墨,无关痛痒,也没人真正在意。可这点历史“漏洞”,换来新的视角,也许比一板一眼的严谨更有趣。没准,下次还会出个比“坖”更离奇的新说法,到时候可别太惊讶。
所以,穆宗皇帝名字的真相,不用争破头,知不知道其实都不重要了。你能记住,现在的历史考据方法不一样了,靠谱的故事有时候藏在不起眼的小字里。什么名字,什么误会,最后都是那个时代的一点印记。
来源:大历史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