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明明已经伤残,为什么还要留他在部队?现在明白了良苦用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6:22 1

摘要:杜富国这人,出生在贵州遵义湄潭县一个叫太平村的地方,那年是1991年11月。家里条件一般,父亲杜俊给他取这个名字,本意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为国家做点事。

杜富国这人,出生在贵州遵义湄潭县一个叫太平村的地方,那年是1991年11月。家里条件一般,父亲杜俊给他取这个名字,本意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为国家做点事。

村子靠近革命老区,从小他就听长辈讲红军长征的事迹,那些故事让他对军营有种向往。到了2010年12月,他19岁,报名入伍,分配到南部战区陆军一个边防连队。

那时候他还是个新兵,日常就是站岗巡逻,帮着修营房,很快就拿了优秀士兵的表彰。

2015年6月,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任务启动,杜富国听说后主动申请调过去,加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扫雷这活儿危险系数高,雷场布满各种老旧地雷,手榴弹啥的,稍不注意就出事。

他从基础学起,练习探测、排除,三年时间进出雷场一千多次,排除了两千四百多枚爆炸物。2016年11月,他入了党,成了正式党员。期间还参与过救灾,2016年泥石流时帮着转移村民。

关键转折在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地点是云南麻栗坡县坝子雷场。他和战友艾岩作业时,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弹体露出一部分,下面可能还有雷窝。他让艾岩退后,自己上前检查,结果弹体爆炸。

他用身体挡住冲击波和弹片,保护了战友,但自己双手炸飞,双眼失明,全身七十多处伤口。经过医院抢救,五次手术,三天三夜才稳住命。防护服炸成碎条,医生从他身上取下不少弹片。

受伤后,杜富国没退伍,部队保留了他的军籍,让他继续留在集体里。这事儿乍一看奇怪,明明身体条件不允许再上前线,为什么不让他转业回家?

其实这里头有讲究。部队不是单纯养闲人,而是看中他的价值。他成了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所有战士,奉献了不会被扔下不管。

士兵们看到他得到照顾,就知道自己万一出事,国家会兜底,这能让大家安心干活,不用老想着后路。反过来,如果把伤残军人一推了事,那前线的人心就散了,谁还敢卖命?

拿国外例子说说,乌克兰那边,政府当初答应给阵亡或被俘士兵家属补贴,结果后来找借口不给,说是自愿投降啥的,家属不但没钱拿,还差点被抓。

前线士兵一看这情况,谁还肯拼命?美国九一一事件后,那些消防员吸了毒尘,得病了,医疗补助拖拖拉拉不发,好多人看不起病,吃不上饭,最后病痛折磨死掉。

后来类似任务,队员第一个念头就是撤退。这些事儿说明,照顾好伤残者不是花冤枉钱,而是稳军心,维持战斗力。

杜富国留在部队,花的资源不算多,但换来的是全体战士的忠诚和动力。他像个精神支柱,让大家觉得部队是家,不会抛弃任何人。

当然,杜富国自己也没闲着。他知道没法再排雷了,但还想出力。康复期过了,他就转岗当播音员。2020年3月,他的节目“播音员杜富国”开播,朗读稿件,声音通过微信公号传到边防哨所。

起初他没经验,声音控制不好,但练了几个月,越来越稳。2020年8月,他加入军队广播《南陆之声》,成了固定播音员。内容多是讲军营故事,扫雷经历啥的,激励年轻士兵。

同时,他报名贵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行政管理专业,2020级学生。靠语音软件听课,残肢操作设备,2022年7月顺利毕业,拿了大专文凭。

荣誉方面,从受伤后就开始堆起来了。2018年11月18日,获一等功;12月20日,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2019年2月18日,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5月16日,获全国自强模范;5月22日,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7月31日,被授予“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9月25日,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2年7月27日,获八一勋章,那五年总共就13人得这个。他每次领奖都说,这些荣誉是所有扫雷战士的,他只是普通一员。

待遇上,杜富国从一级上士升到二级军士长,月工资一万左右。按军人抚恤条例,每年领八万抚恤金。作为一等功臣,他有15到60天免费疗养,父母和妻子也有保障。

还有工资增发、补贴啥的,生活不成问题。部队帮他装假肢,学适应新生活,从走路到吃饭,都一步步来。他没抱怨过,总是积极面对。

后续发展看,杜富国2022年10月13日回到本职岗位,继续在部队工作。2023年1月27日,他生了个儿子,当爸了。

原先炸伤他的那片雷场,现在清干净了,村民种上茶叶,叫“富国茶”,经济搞起来了,边境安宁多了。杜富国的事迹传开后,很多人受鼓舞,报名参军扫雷的多了,军营士气高涨。

话说回来,为什么部队这么做?良苦用心就在这儿。军人这行当,风险大,奉献多,如果伤了残了就扔一边,那谁还肯上前?杜富国留在部队,不是怜悯,而是战略需要。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伤残不等于无用,能转岗继续发光。部队通过他,传递出重视每位成员的信息,让士兵们觉得可靠。这比多发点钱有效多了。国外那些例子,反面教材,提醒我们不能走老路。

杜富国的事,还反映出军人价值的另一面。不是只看身体完好,而是看精神和贡献。他负伤前就是排雷尖兵,排除那么多爆炸物,救了多少人命。

负伤后,当播音员,拿文凭,继续服务。这说明,部队留他,是在用他养军队的精神。士兵们看到他,就知道努力有回报,不会白干。反之,如果他流落街头,那军心就寒了。

部队留杜富国的决定,还体现了国家对军人的保障体系。抚恤条例、疗养政策啥的,都在落实。这不光是为他个人,而是为所有军人树信心。

边境扫雷任务,本来就苦累险,留住人才,得靠这些实打实的措施。杜富国成了活广告,告诉大家,部队不会亏待英雄。

现在,杜富国还在岗位上,播音、宣传,继续发挥作用。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想想看,一个失去双手双眼的人,还能毕业、当爸、工作,这得有多强韧性。部队留他,就是在说,军人价值不止于战场,还在精神传承上。

来源:安琪不是酵母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