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巷深 尚书德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7:20 1

摘要:在西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有一座千年古城——古河州,今之临夏。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多民族文化交流共生的沃土。城中有一条看似寻常的巷陌,名曰“仁义巷”。巷宽不过数尺,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两侧老墙斑驳,却承载着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传奇。这条巷子的灵

——忆明代庄毅公王竑的古河州风骨

作者/聂明利

在西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有一座千年古城——古河州,今之临夏。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多民族文化交流共生的沃土。城中有一条看似寻常的巷陌,名曰“仁义巷”。巷宽不过数尺,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两侧老墙斑驳,却承载着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传奇。这条巷子的灵魂,与一个光辉的名字紧密相连——明代兵部尚书王竑,谥号“庄毅”。五百多年光阴流转,仁义巷的故事仍在河州百姓口中代代传颂,成为古河州人文精神的永恒典范。

一、古河州之子:王竑的家国根基

王竑,字公度,号休庵,生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河州人。河州这片土地,自古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之地,既有大漠孤烟的苍茫,也有杏花春雨的温润。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塑造了河州人坚韧豁达、崇礼尚义的性格底色。王竑自幼浸染于此,“刚正廉直,敏达敢为”的品性在少年时期便已显现。

史载王竑幼时读圣贤书,尤慕古之忠烈。河州城外的黄河波涛,城墙下的市井烟火,都是他感悟世情的课堂。正统四年(1439年),26岁的王竑赴京参加会试,因才华出众被点为进士,由此步入仕途。然而,无论官居何位,他始终以“河州人”自居,黄土高原的浑厚与黄河水的奔流,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与精神。

二、朝堂铁骨:王竑的刚正风范

王竑的仕途起步于户科给事中,这是一个负责监察财政、纠劾百官的职位。他很快以直言敢谏闻名朝野。正统十四年(1449年),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京城危在旦夕。危难之际,王竑挺身而出,在朝堂之上怒斥误国权宦王振余党,当场拳殴奸臣马顺,厉声曰:“此辈奸党,罪当诛,请允击之!”这一拳,打出了大明臣子的血性,振奋了惶惶人心,也彰显了河州人特有的刚烈与担当。

此后,王竑受命于危难,协助于谦守卫北京,督战九门,屡建功勋。景泰年间,他巡抚江淮,总督漕运,政绩卓著。天顺初年,因正直不阿遭权臣排挤,辞官归里。成化元年(1465年),重被起用,官至兵部尚书,位列九卿。然而,无论身处权力之巅还是退隐山林,他始终坚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和“仁、义、礼、智、信”的处世之道。其谥号“庄毅”——“庄”喻其端严正直,“毅”赞其果敢坚贞,正是他一生风骨的凝练。

三、仁义巷的由来:谦让之德化民成俗

关于仁义巷的传说,版本多样,但核心精神一致,皆彰显王竑及其家族“重义轻利,睦邻友善”的高尚品格。

在河州北乡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便是王家族人与邻家因一墙之基的宅基地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族人修书至京城,希望官居尚书的王竑能施压于地方官府,助家族赢得争执。王竑阅信后,非但没有以权压人,反而回诗一首劝导族人: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深感惭愧,主动将墙基退后三尺。邻家得知尚书大人如此胸怀,亦受感动,亦退后三尺。于是,原本狭窄的通道变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可容行人从容往来,车马安然通过。百姓感念王尚书之仁德义举,遂将此巷称为“仁义巷”。

另一说法则与王竑的后人有关。相传明代后期,王家子孙与邻人因房宅地界发生纠纷。彼时王竑已故,但家族仍秉承其遗训,主动谦让,邻人亦效仿之,遂成此巷。无论细节如何,仁义巷的核心精神始终与王竑的姓名和家教紧密相连,成为“谦逊、礼让、仁爱、和睦”的实体象征。

四、庄毅公精神的内核:古河州人文典范

王竑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远不止于一则佳话。其“庄毅”精神,是古河州人文传统的集中体现与升华,蕴含多重维度:

一是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河州地接边塞,民风悍勇,崇侠尚义。王竑在朝堂之上痛击奸佞,在边防之中励精图治,展现了边塞儿女的铮铮铁骨与凛然正气。这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是河州精神中最为硬核的部分。

二是仁民爱物的赤子之心:王竑虽以刚直闻名,却怀有深切的恤民之情。在江淮巡抚任上,他见饥民流离,心痛如焚,毅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活人无数。“仁者爱人”,他的仁,是对天下苍生的博爱,是儒家“民为贵”思想的身体力行。这份仁心,也体现在仁义巷的“让他三尺”中,化为了对邻里乡亲的具体关怀。

三是清正廉洁的操守之节:王竑为官数十载,始终清廉自守,家无余财。致仕还乡时,行囊萧然。他曾言:“一介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这种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操守,为官者树立了不朽的标杆,也诠释了河州人质朴淳厚、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四是谦逊礼让的处世之智:仁义巷的故事,核心在于“让”。这一“让”,非怯懦退缩,而是基于强大内心和远见卓识的主动选择。它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哲学,也展现了河州人在多元文化共存环境中积淀的包容智慧与和谐理念。

五是诗书传家的教化之功:王竑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人,著有《休庵集》等。他重视教育,崇尚文化。仁义巷的诞生,源于一封家书和一首诗,是文化力量化解世俗纷争的生动例证。这种诗礼传家、文化育人的传统,深深影响了河州地域文化风气的形成。

五、薪火相传:仁义巷精神的当代回响

五百余年过去了,王竑的故事与精神并未随时间湮灭。仁义巷作为实体空间和文化符号,至今仍屹立于巍巍太子山下大夏河畔之临夏市,向世人无声诉说着过往。当地政府与文化部门将其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宣传,立碑铭文,教育后人。

“仁义巷”已成为临夏乃至甘肃进行道德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孩子们在这里聆听先贤故事,感悟“谦让”与“和睦”的真谛;市民们在此漫步,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传统美德的熏陶。王竑的事迹被编入地方教材、戏剧、歌曲,通过各种形式广泛传播。“让他三尺”的佳话,已成为处理邻里关系、社区矛盾的智慧借鉴。

更重要的是,王竑所代表的刚正、仁爱、清廉、礼让、崇文的精神,已深深融入古河州——今日临夏的城市品格与人文气质之中。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守望相助,文化交流互鉴,社会和谐稳定,某种程度上正是“仁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扬。临夏人身上那种既有西北人的豪爽耿直,又不失待人接物的淳朴热情,亦可视为王竑精神血脉的当代体现。

感言

明代尚书庄毅公王竑,是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伟岸君子,更是古河州大地孕育的人文丰碑。一条小小的“仁义巷”,因他而承载了超越物理空间的深刻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物质与精神的桥梁。

王竑的精神——那铁骨铮铮的庄毅之气与仁爱谦和的礼让之德,共同构成了古河州人文典范的双翼,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与“柔”、“义”与“和”的辩证统一。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持续滋养着临夏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激励着后人修身齐家、敬业乐群、奉献社会。

正如仁义巷的青石路,被岁月和脚步打磨得愈发温润光亮,王竑的故事及其精神内核,也在一代代人的传颂与实践中,愈发璀璨生辉,成为照耀古河州走向未来的一盏不灭明灯。

来源:何延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