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9月的第一缕秋风拂过校园,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开启了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今年,学校为了给孩子们一个难忘的开端,可谓是“脑洞大开”,各种新奇、有趣,甚至让人直呼“奇葩”的第一课层出不穷,彻底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开学仪式的认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创意爆
当9月的第一缕秋风拂过校园,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开启了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今年,学校为了给孩子们一个难忘的开端,可谓是“脑洞大开”,各种新奇、有趣,甚至让人直呼“奇葩”的第一课层出不穷,彻底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开学仪式的认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创意爆棚的开学现场!
一堂生动有趣的自然教育课程在南京市科利华小学开课。(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自然搬进教室:“移动动物园”开课啦!
在南京市科利华小学,9月1日的教室里热闹非凡,仿佛变成了一座小型动物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移动动物园”新学期秋冬主题季在此拉开帷幕,一场《身边的野生“邻居”——本土野生动物探秘》的趣味课程,成了孩子们新学期的开篇惊喜。
课堂上,科普老师用生动活泼的讲解,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自然世界的大门。原本以为野生动物只存在于遥远森林的孩子们惊讶地发现,紫金山的野猪、小区里偶尔现身的黄鼬,这些“野生邻居”其实就在身边。通过互动问答、实物观察,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南京本土物种的分布与习性,更懂得了如何与这些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为了让科普知识更加直观,现场还设置了四大沉浸式体验区。等比例的本土野生动物科普插画立牌栩栩如生,吸引孩子们驻足辨认;红外相机监测场景区模拟野外环境,大屏幕上播放着夜间“偷拍”到的豪猪觅食、獐子穿梭等难得一见的画面,引发阵阵惊叹;在望远镜体验区,孩子们亲手调节焦距,寻找枝头跳跃的鸟儿;图鉴手册展览区则摆满了各类生物多样性书籍,不少学生边看边记,变身“小科学家”。
这种将自然教育课程搬进教室的做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孩子们在趣味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为新学期注入了满满的自然活力。
北关小学师生走进“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图片来源:麒麟区融媒体中心)
红色历史“活”起来:街头巷尾的行走课堂
在云南曲靖麒麟区北关小学,110多名师生的开学第一课不走寻常路,他们把课堂搬到了街头巷尾,开展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去探寻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留下的足迹。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红军街、红军过楼,那些刻在墙上的红军标语,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原本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历史,如今变得触手可及。通过亲眼目睹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孩子们仿佛听到了先烈们的呐喊,真切感受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红色基因”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深地烙印在每个孩子心中,成为他们成长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传统课堂相比,这样的行走课堂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新学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小学生及家长聆听以“人造太阳 点亮未来”主题科普讲座。(图片来源:中安在线)
科技引领未来:“人造太阳”点亮校园
在六安市裕安区紫荆小学,一场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科普主题“开学第一课”,将前沿科技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素贞带来《人造太阳 点亮未来》主题课程,用生动案例为同学们解析可控核聚变技术,带领大家感受“人造恒星”的硬核科技魅力,瞬间点燃了学生们对新能源领域的探索热情。
课堂上,不仅有专业的知识讲解,还有六安市科技馆带来的科普剧《王贞仪》,再现了清代女科学家的科研历程。演出前的互动问答中,同学们踊跃分享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家故事,在时空穿越中感悟“科学不分古今”的创新精神。随后的“魔法实验室”环节,“液体变色”“干冰造雾”等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在欢笑声与惊叹声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场充满科技感的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到前沿科技知识,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新学期的学习生活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
来源:梳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