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何看待浩然文学史上的尴尬?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7:41 1

摘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每当吟诵起李商隐的这句诗,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怅惘,而这,似乎也恰如其分地映照出了浩然及其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复杂境遇。在当代文学的星空中,“浩然文学” 无疑是一颗极为独特的存在,然而,对于它的评价,却宛如冰与火的两极,截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每当吟诵起李商隐的这句诗,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怅惘,而这,似乎也恰如其分地映照出了浩然及其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复杂境遇。在当代文学的星空中,“浩然文学” 无疑是一颗极为独特的存在,然而,对于它的评价,却宛如冰与火的两极,截然不同。

浩然,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广大读者的作家,其经历堪称特别。他的身上,汇聚了诸多历史的复杂和文学自身的矛盾,犹如一个充满谜题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解读 。在一些论者眼中,以新时期为分水岭,浩然早期的作品,如《艳阳天》,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这部作品试图图解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剑拔弩张的斗争,却不幸落入了按照阶级决定人物现实表现的窠臼之中。

而特殊时期,文学的天空一片荒芜。然而,浩然创作的《金光大道》却如同一株孤独的花朵,独步于这荒芜的文坛。它不仅参与了八个 “样板戏” 的鼓噪,甚至形成了 “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 的奇特局面。但随着新时期的曙光悄然降临,文学的春天再次到来,那些曾经落难、失意的作家们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佳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此时的浩然,却仿佛被时代的列车无情抛下,在文坛上成了 “孤介不群” 的可怜人物。

然而,也有一些论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不能仅仅因为《金光大道》等作品,就彻底否定 “浩然文学” 的一切。在 20 世纪 80 年代,浩然经过深刻反思,创作出了长篇小说《苍生》。这部作品宛如一扇崭新的窗户,让人们看到了新时期普通农民的人际关系和思想变化,生动而真实地描绘出我国农村的新图景。它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为浩然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 “浩然文学” 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

尽管对 “浩然文学” 的评价结论大相径庭,但有趣的是,这些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却如出一辙,都未能真正从 “文学即人学” 的视角去评价文学作品。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虽然都在寻找光明,但却都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紧跟 “时代” 的步伐,无疑给浩然带来了巨大的 “荣耀”,使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文坛的焦点。然而,这荣耀的背后,却隐藏着难以解脱的束缚,如同给他戴上了一个紧箍儿,限制了他文学创作的自由和深度 。

浩然的故事,要从他那充满坎坷与艰辛的早年经历说起。1932 年 3 月 25 日深夜,他出生于开滦赵各庄煤矿旁那个破旧狭小的窝棚,彼时,他还叫梁金广 。这个贫寒的矿工家庭,虽然物质匮乏,却给了他最初的生活印记 。在他五岁那年,母亲带着他和姐姐走进了赵各庄教育馆,那是一所承载着平民子弟希望的学校,也是浩然求学生涯的起点。在这里,他拥有了学名,开启了知识的探索 。

好景不长,八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父亲被人打死在野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母亲无奈之下,带着他们投奔到蓟县王吉素的舅舅家,浩然也不得不离开学校,中断了学业 。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个孩子,1944 年,母亲因多年的心气郁结,永远地离开了他和姐姐。十二岁的浩然,就这样在懵懂与无助中,成为了孤儿,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舅舅的贪婪,企图吞没母亲留下的家产,甚至逼迫姐姐出嫁。在走投无路之际,浩然和姐姐在表兄的指引下,向解放区的民主政府告状。这一经历,不仅让他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与共产党紧密相连的种子 。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浩然心中对知识和文学的渴望却从未熄灭。小时候,母亲常常在闲暇时给他讲述民间神话故事,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成为了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稍大一些,他被评戏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经常跑去观看。评戏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充满韵味的唱词,都让他沉醉其中,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除了民间故事和评戏,浩然还痴迷于几部古典文学名著。

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每一本名著都是他珍贵的精神食粮。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沉浸在名著所描绘的广阔世界里。从《三国演义》中领略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在《水浒传》里,体悟江湖好汉的侠义精神,品味世间的善恶美丑;于《西游记》中,跟随唐僧师徒的脚步,踏上充满奇幻冒险的取经之路,感受神话世界的神奇魅力;在《红楼梦》中,体会家族兴衰、儿女情长,领略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这些古典名著,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更让他领略到了文学的博大精深,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956 年 11 月,对于 24 岁的浩然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他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如同一颗新星在文坛崭露头角,开启了他辉煌的文学创作之旅 。这篇小说以其清新朴实的笔调,描绘了农村合作化运动中的新气象,展现了农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田,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农村的活力与希望 。

《喜鹊登枝》的发表,不仅是浩然文学创作的开端,更是他文学风格的初步展现。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农村生活中的点滴故事娓娓道来,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或许平凡,但他们身上却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他们的喜怒哀乐、奋斗与追求,都与那个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正如叶圣陶在评论《新农村的新面貌 —— 读〈喜鹊登枝〉》中所说:“读这本短篇集子,我觉得像这几年到外地去参观访问一样,心里充满着兴奋和喜悦…… 光就收在集子里的十一篇短篇看,已经可以从多方面见到,在被革命唤醒的新农村里,人的面貌是怎样焕然一新,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发生自古未有的变化。

在浩然的创作生涯中,《艳阳天》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峰,其诞生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坚持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农村合作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浩然作为一名扎根于农村生活的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脉搏,决心用自己的笔,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留下生动的记录 。

为了创作《艳阳天》,浩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深入冀东和北京郊区农村,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那些日子里,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村庄之间,与农民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故事,收集丰富的素材 。他观察着农民们在田间地头的劳作,记录下他们朴实的话语和真挚的情感;他参与农民们的家庭生活,了解他们的家长里短、矛盾纠纷 。这些亲身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坚实的基础 。

1962 年,浩然开始动笔创作《艳阳天》 。然而,创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一开始,他便陷入了困境,中国农村的合作化道路漫长而复杂,千头万绪,究竟从何处落笔,从哪里说起,让他感到迷茫和困惑 。他对着稿纸发呆,思绪如乱麻般难以理清 。在犹豫不决中,他向朋友王主玉倾诉了自己的苦闷 。王主玉的一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捋不出头绪就不要硬写,合作化的道路很长,哪一段最感动、写着顺手,你就把哪一段提出来先写 。” 浩然恍然大悟,他想起了在昌乐东村那连阴雨天,发动社员抢晒麦子的场景,那是他记忆中最深刻、最感人的片段,于是,他决定从这里下笔 。

当浩然再次面对稿纸时,熟悉的生活情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勾起了他许多联想 。那些在农村积累的素材,如同被激活的细胞,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笔下流淌到稿纸上 。他仿佛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每天写作时间长达 12 小时之久,以万字以上的速度进行创作,最多的一天甚至完成了 1.8 万字 。随着小说的写作进程,构思中原拟的几个人物没有写进去,倒写出了几个临时 “跳” 出来的人物 。这些人物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在浩然的笔下鲜活地呈现出来 。

1963 年 1 月 9 日,浩然完成了小说第一卷的起草工作,从动笔到草出,历时仅仅 13 天 。随后,他对小说草稿进行抄改,增添了一些内容,到 4 月 5 日,正式脱出第一稿,交到了作家出版社 。然而,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似乎并没有看重这部作品,它被搁置一旁 。先是被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从编辑部的来稿堆里翻出借去阅览;后又在未通知作者的情况下,于夏末秋初之际,交给《收获》杂志社来京组稿的叶以群,并带到千里之外的上海 。

《收获》杂志社对这部书稿却十分重视 。刊物负责人之一的叶以群阅读后,当即决定用这部小说替换下原定刊发的长篇小说 。即将复刊的《收获》,容量仅有 26 万字,只能发表 12 万字以内的长篇 。为了能全文刊登,编辑部原想增加刊物容量,但此时邮局已经开始了订阅工作,无法进行变更 。于是,他们找到浩然,希望他做一些删改 。大幅度删节自己心血的结晶,浩然有些于心不忍,同时担忧这样处理后,会影响到小说的质量 。因此,他感到很为难,几次想打退堂鼓 。但一方面《收获》杂志社十分热心,一定要刊发,另一方面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断然拒绝,浩然只得忍痛做了削足适履式的修改,将正面人物爱情方面的线索全部删除,除三两个主要人物外,其他人物的来龙去脉也做了删除 。

1964 年第 1 期的《收获》杂志,刊登了经过删节的《艳阳天》第一卷 。也许是因为《收获》一复刊就隆重推出了《艳阳天》,并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任彦芳等人看过《艳阳天》手稿后,也对其赞不绝口,作家出版社开始对《艳阳天》重视起来,突然加快了编辑出版的进程 。此时距浩然将小说手稿交给出版社已过去了近一年 。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浩然于 1964 年 4 月 2 日开始进行修改 。这次修改工作量大,也很艰苦,经历了曲曲折折的过程 。顺利的时候,思绪像破了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一天就 “无中生有” 地写出 1 万多字;碰到难题的时候,一天只能完成一点,还不甚理想 。最紧张的时候,连中国作协开理事会,他都在思来想去后舍弃,抓紧时间修改稿件 。

从 4 月 2 日至 5 月 13 日,浩然对《艳阳天》第一卷手稿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从 6 月 1 日到 8 月 10 日又对校样进行了三次大改 。终于,1964 年,《艳阳天》第一卷正式出版发行,随后,第二卷和第三卷也相继问世 。这部凝聚着浩然无数心血的作品,终于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

《艳阳天》以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为背景,围绕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农村生活画卷 。故事的时间跨度虽然仅仅只有东山坞麦收的十几天,但却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复杂面貌 。

1957 年麦收时节,东山坞高级农业合作社即将迎来第一次大丰收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各种矛盾却接踵而至 。东山坞副主任马之悦纠集少数地主、富农、中农,企图违反社章,取消按劳分配,实行按土地分红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破坏农业社的发展 。而东山坞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萧长春,在工地收到东山坞的信件后,敏锐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迅速赶回东山坞 。他带领东山坞绝大多数社员,与马之悦为首的一小撮地富和落后分子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

在这场斗争中,萧长春充分展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智慧和勇气 。他始终坚信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走集体化的道路,农民们才能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面对马之悦等人的阴谋诡计,他毫不畏惧,冷静应对 。他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敌人 。在斗争的过程中,他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儿子小石头失踪,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斗争中 。

除了萧长春,小说还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疾恶如仇的大脚焦二菊,她性格直爽,对敌人毫不留情,敢于和一切不良现象作斗争;急公好义的饲养员马老四,他勤劳善良,一心为集体着想,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还有落后分子弯弯绕,他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农村世界。

萧长春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丰满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更是一位有着高尚品德和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 。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集体利益 。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人,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弱点 。当他得知儿子失踪的消息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焦虑,但他为了不影响麦收大局,只能将这份痛苦深埋在心底 。他的这种坚韧和担当,让读者对他肃然起敬 。

艺术特色

《艳阳天》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情节设置、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浩然卓越的创作才华 。

从情节上看,小说情节曲折丰富,充满了悬念和冲突 。麦收时节的东山坞,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 。土地分红的争议、敌人的破坏阴谋、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些情节相互交织,相互推动,使得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东山坞的生活之中,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结构上,小说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以萧长春与马之悦的斗争为主线,同时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故事,如焦二菊、马老四等人的经历 。这些支线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农村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说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各个情节之间过渡自然,使得整个故事浑然一体 。

语言方面,浩然的语言朴素晓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和民间俗语,使小说的语言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 。“吃了灯草灰,放轻巧屁”“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等俗语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和亲切 。他的描写细腻入微,能够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在描写萧长春得知儿子失踪后的心理时,他写道:“萧长春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 。他的心里像刀绞一样,痛苦和焦虑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 这段描写将萧长春的痛苦和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艳阳天》也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它创作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强调阶级斗争,文学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 。小说以 “阶级斗争为纲” 的叙事逻辑,将农业合作化定义为 “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胜利” 。萧长春与马之悦等人的斗争,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成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象征。

小说中对集体劳动场景的描写,也充满了政治仪式感,如麦收时 “银镰挥舞如红色海洋” 的描写,实质是对 “一大二公” 体制的诗意化确认 。这种政治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艺术性,使得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存在一些概念化和简单化的问题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政治色彩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艳阳天》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文学的功与过

当我们以全面且客观的视角,深入审视浩然的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话题 。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浩然无疑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作家 。他的作品,如《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生动的描写,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艳阳天》中,他通过对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农民们的精神风貌 。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萧长春的坚定、马之悦的狡黠、焦二菊的直爽,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能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农村的风土人情 。这种对农村生活的深入描绘和对农民形象的生动塑造,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 。《苍生》则以新时期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与追求,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对农村的深刻影响 。这部作品在文学技巧上更加成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也更加深入,显示出浩然在创作上的不断进步 。

浩然的作品在社会影响方面也不容忽视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作品成为了人们了解农村、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窗口 。《艳阳天》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它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国外 。这部作品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浩然文学创作的时代局限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如《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化倾向 。这些作品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对立的阶级阵营,导致人物形象有些概念化和脸谱化 。在《艳阳天》中,地主富农等反面人物被刻画得过于邪恶,而正面人物则过于完美,缺乏真实感和立体感 。作品中的情节发展也往往受到政治宣传的影响,显得有些生硬和牵强 。这种政治化的创作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