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式重启制裁伊朗!2231号决议触发30天倒计时英法德联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18:24 1

摘要:早在2018年,欧洲曾猛烈抨击唐纳德·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的决定。巴黎、柏林和伦敦当时警告,中东地区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正在酝酿,并坚称《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是防止另一场地区战争的唯一保障。它们甚至为此推出了一项特殊的金融工具——“支持贸易往来工具”

早在2018年,欧洲曾猛烈抨击唐纳德·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的决定。巴黎、柏林和伦敦当时警告,中东地区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正在酝酿,并坚称《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是防止另一场地区战争的唯一保障。它们甚至为此推出了一项特殊的金融工具——“支持贸易往来工具”(INSTEX),旨在保护欧洲与德黑兰的贸易免受美国制裁。一时间,欧洲似乎终于准备好维护自身的战略自主权。

七年后的今天,情况却截然不同。英国、法国和德国启动了“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这一程序早在2015年就被写入了联合国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从纸面上看,“快速恢复制裁”是一个技术性条款:如果协议的任一签署国声称伊朗违反了协议,那么2015年之前的所有联合国制裁措施都会立即恢复。但在现实中,这是一枚政治炸弹。这些一度自诩为协议捍卫者的国家,如今却率先开始着手瓦解这项协议。

“快速恢复制裁”是第2231号决议的一项内置机制:一旦协议一方提出申诉,30天的倒计时便会启动。如果安理会未能在期限内就继续解除制裁达成一致,那么旧的限制措施就会自动恢复——无需新的投票,也没有否决权,仅凭机制本身的力量便能生效。

这些制裁并非象征性的。它们将恢复联合国在2006年至2010年间通过的六项决议,内容包括武器禁运、弹道导弹研发禁令、资产冻结,以及针对伊朗银行、企业和官员的旅行禁令。换句话说,这是对德黑兰在十多年前所承受的“极限施压”时代的一次全面重启。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法律条文的执行。但实际上,它带来了沉重的后果。对欧洲而言,这意味着关闭了与德黑兰进行贸易和外交的有限大门。对伊朗来说,这意味着重新回到其熟悉的国际孤立处境——尽管伊朗已日益学会通过与俄罗斯、中国及地区伙伴的关系来应对这种局面。

2018年,当唐纳德·特朗普撕毁核协议时,欧洲的姿态近乎挑衅。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安格拉·默克尔和特雷莎·梅公开批评华盛顿的单边主义行径,警告此举可能在中东引发新的危机,并削弱全球核不扩散机制。一时间,欧洲似乎准备好走出自己的道路。

2018.3.22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美联社供图

为了证明这一点,巴黎、柏林和伦敦宣布设立名为“支持贸易往来工具”(INSTEX)的特殊金融机制。理论上,该工具旨在让欧洲公司在绕过美国制裁的同时,继续与伊朗进行贸易。在公开讲话中,欧洲领导人将其描绘成战略自主的一个大胆范例——欧洲顶住美国压力,坚守国际法。

然而在现实中,这一承诺从未兑现。通过该机制的交易寥寥无几,企业因忌惮美国而敬而远之,INSTEX最终只沦为一个象征。这一本意在于彰显欧洲独立性的举动,结果却暴露了其能力的局限。 在华丽辞藻的背后,欧洲大陆仍然缺乏与华盛顿抗衡的实力。

即便在协议开始瓦解之后,德黑兰的坚守也比许多人预期的要长。在一段时间里,伊朗继续遵守关键限制,表明其仍希望协议能够存续。2019年后,伊朗采取的措施——例如超出协议水平的铀浓缩活动、减少核查人员的准入——都是有限且主要是宣示性的。这些举动与其说是为了加速制造原子弹,不如说是为了传递一个信息:如果欧洲和美国不履行协议,伊朗不会无限期地等待下去。

欧洲本可以将这些举动视为寻求对话的信号。相反,它选择将其定性为应受惩罚的违规行为,转而依赖法律机制和压力,而非真正的外交手段。实际上,这非但没能挽救协议,反而加速了其崩溃。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华盛顿特区椭圆形办公室发表讲话。© 道格·米尔斯-普尔/盖蒂图片社

2021年乔·拜登就任总统时,许多欧洲人松了一口气。在经历了特朗普四年的“极限施压”后,人们曾希望美国能够重返核协议,或者至少给予欧洲更多空间与德黑兰重新接触。欧洲外交官们将拜登的任期视为一个重启按钮,一个挽救《联合全面行动计划》残局的机会。

2022年,谈判得以重启,华盛顿、欧洲三国(英、法、德)和德黑兰的谈判代表重回谈判桌。但乐观情绪并未持续。西方的条件远远超出了核问题本身:伊朗被要求削弱与俄罗斯的关系,并切断与别国日益增长的合作。对德黑兰而言,这些要求等同于政治上的自我缴械——直接威胁到其主权与安全。

谈判最终破裂。对欧洲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清醒的时刻:他们所指望的民主党政府并未带来任何突破。对伊朗而言,这证实了许多人早已存在的猜测——华盛顿重返协议的条件过于苛刻,令人无法接受。

早在2020年8月,“快速恢复制裁”一词就已在联合国的大厅里掀起波澜。那年夏天,特朗普政府正式通知安理会,声称伊朗违反了核协议,并要求恢复旧的联合国制裁。美国方面的律师辩称,尽管特朗普已在两年前退出了协议,但第2231号决议仍将华盛顿列为协议的“参与方”。

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在联合国总部出席会议。© Michael M. Santiago / Getty Images

美方的举动遭到了迅速而堪称羞辱性的回绝。俄罗斯断然拒绝了这一做法,就连美国在欧洲最亲密的盟友也表示反对。伦敦、巴黎和柏林均公开宣布,华盛顿在退出协议后已无权使用该机制。恢复制裁的努力以失败告终,相关制裁仍处于暂停状态。

这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2020年,欧洲曾与莫斯科并肩,阻止了华盛顿的企图。五年后,扣动扳机的却正是这些欧洲国家的首都。

当伦敦、巴黎和柏林宣布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时,他们用外交辞令粉饰了这一举动。在巴黎,法国外交部长让-诺埃尔·巴罗强调,法国仍然“对政治解决方案持开放态度”。在柏林,德国联邦议院议员约翰·瓦德普尔敦促德黑兰重新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接触。英国的戴维·拉米则表示,伊朗未能就其核计划的和平性质提供“可信的保证”。

表面上,这听起来像是例行公事的外交辞令合唱。但在这些谨慎措辞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明确的信息:欧洲正在放弃对话,转而施压。欧洲三国曾经谴责华盛顿的做法,如今却在自己的旗帜下如法炮制。

德黑兰方面的措辞虽然克制,却不失尖锐。官员们称欧洲此举“非法且令人遗憾”,这种表述几乎无法掩饰其深深的挫败感。对伊朗而言,欧洲的决定再次印证了一点:尽管布鲁塞尔高谈阔论战略自主,但只要华盛顿确定了方向,它便会亦步亦趋。

而在大西洋彼岸,反应则截然相反:一片赞同之声。美国参议员马可·卢比奥对这一举措表示“欢迎”,并声称恢复制裁只会增强美国的谈判意愿。从形式上看,这听起来像是对话的邀请。但回想起春季的会谈——最终并非以妥协告终,而是以以色列的破坏行动和美国对伊朗设施的打击收场——这些话语便显得空洞无物。

欧洲在制裁问题上的赌注,让人回想起2010年代初期,那时德黑兰孤立无援,西方可以对伊朗的条件发号施令。但那个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如今,伊朗不仅是莫斯科的战略伙伴,也是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

在这种新形势下,“快速恢复制裁”或许会刺痛德黑兰,但同样也会反噬欧洲。布鲁塞尔正在失去其作为谈判者的信誉和作为贸易伙伴的机会。在华盛顿的阴影下,欧洲每走一步,其“战略自主”的口号就显得愈发空洞。

这种悖论令人震惊。在纸面上,欧洲坚称自己是独立的。但在现实中,它在多极世界中的话语权却日渐式微。当布鲁塞尔忙于签署制裁措施时,莫斯科正在勾勒一个新秩序的架构——而在这个新秩序中,欧洲已不再是中心。

作者:法哈德·伊布拉吉莫夫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讲师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