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思想家安德烈·纪德曾言:“芦苇的摆动让我们认识风,但风比芦苇更重要。”这句话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启示人们,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无声却磅礴的力量。譬如人民的意志,譬如时间的判断,譬如精神的传承,譬如毛泽东思想。
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
法国思想家安德烈·纪德曾言:“芦苇的摆动让我们认识风,但风比芦苇更重要。”这句话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启示人们,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无声却磅礴的力量。譬如人民的意志,譬如时间的判断,譬如精神的传承,譬如毛泽东思想。
不久前,一则短视频在互联网上悄然流传,随后如星火燎原,点燃无数人心中的共鸣。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路人:“如果有可能,你最希望复活谁?”
一位年纪尚小、眼眸清澈的女孩几乎不假思索,清脆而笃定地说:“毛爷爷!”
小女孩没有迟疑,没有犹豫,仿佛这个答案早已镌刻于血脉之中。这一刻,屏幕前许多人热泪盈眶。转发、点赞、评论如潮水般涌动……
毫无疑义,这场景所表达的,不仅是对一个伟大名字的回应,更是一种集体记忆的苏醒,一种深沉情感的共振。而且,这一场景,与老百姓由来已久的现实“沉默”形成了鲜明对比。
毋庸讳言,我们的老百姓不再像以往那般热烈地讨论新发射的卫星、新出台的政策,甚至对一些宏大议题也保持了距离。但我们的老百姓,对毛主席的热爱却在与日俱增。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在所有毛主席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你会发现,人流始终络绎不绝。特别是国庆、中秋、毛主席诞辰与逝世纪念日,人群更是大排长龙。他们中有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身着工装、神情肃穆的中年人,也有被父母牵着小手、懵懂却认真的孩童。他们献上鲜花,静默伫立,目光深切……
如此场景,不仅仅是在瞻仰一位历史人物,而是在完成一场无声而庄重的精神朝圣仪式。
身处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迭起的时代,中国老百姓仍然共享着同一条坚韧的精神纽带、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这种文化认同与信仰共识,正是我们民族立于世界的重要根基,更是我们这个民族走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能够凝聚人心、贯穿历史与时代的精神旗帜,似乎正在变得模糊。尽管主流话语体系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但对民间日益升温的“毛泽东热”,却经常表现为谨慎沉默:不否定,不批评,但也不呼应、不引导,仿佛那只是一种民间自发情绪,与宏大叙事并无关联。高层公祭中也很少走进毛主席纪念堂,与百姓自发的情感表达之间,似乎存在一道若隐若现的隔阂。
这种沉默与回避,着实引人发问:我们是否正在有意无意地疏离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而历史,真的能够被回避吗?民心若无所依托,国家又凭何前行?
毛主席早已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毛泽东思想也不仅仅是一套理论体系,更是融入中国人血液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追求。老百姓呼唤毛主席,不是诉求回到过去,而是在表达对公平、正义、人民至上、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系核心价值的坚守与珍视。
正因如此,才会有中国登山队员要将毛主席像安放在世界之巅等举措。这不是象征性的仪式,而是一种精神的宣示:中国人的精神高度,始终与毛泽东思想紧密相连。
我们更要看到,人民的怀念毛主席,是一种比较,一种选择,一种判断。正因如此,才有民间一浪高过一浪的毛泽东热。
回望毛泽东时代初生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外敌环伺,百废待兴。但那个时代的人民,却展现出惊人的精神力量与集体意识。在“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下,社会风气清正,贪污近乎绝迹,特权无处藏身。
那时虽然物质贫乏,但人们的精神饱满、理想闪光。大家都相信自己正在参与一项伟大的事业,正在建设一个“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新中国、新世界。
反观当下,虽然经济飞跃、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极大丰富,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且还有很多是关乎国家生死的大问题:贪污腐败久治难以根除,资本无序扩张时有发生,道德失范、信仰真空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个恒大暴雷等事件,就可以圈走国家2.58万亿,让成千上万普通家庭一生的积蓄飞灰烟灭。尽管社会糟糕如斯,我们的老百姓依然默默承受,并未走向极端,而是深情地地回望历史、回望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领袖——毛主席。就此而言,我们依然在享用毛主席留下的政治遗产呢。
老百姓未必都能援引理论、出口成章,但凭借最朴素的生活直觉,清楚地意识到:诸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脱离群众等等许多现实问题,其根源恰恰在于对毛泽东思想的偏离与淡化。也因如此,老百姓才会以最本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有的在家中悬挂毛主席像,有的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有的在社区和网络中传播毛主席的话语与精神,自觉掀起民间精神重建,无声而坚定地确定自己的价值选择。
有人说,那个时代并非没有错误。这句似乎有些道理。但要知道,真正的历史观,从来都应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全面看待。
比如,毛主席对知识分子真的不好,看不起知识分子吗?不!毛主席曾明确地说:“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毛主席是希望知识分子不脱离实际、不忘记人民。
比如,说毛主席“闭关锁国”的人,你怎么不想想,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封锁和战争威胁下,中国如何开放?恰恰是在那样的艰难岁月中,新中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才有条件进行后来的改革开放。
至于说毛主席“搞个人崇拜”的人,那根本就是红口白牙昧良心了。历史上每一位真正获得人民爱戴的领袖,都会受到群众自发的敬仰。这不是制度的强制,而是人心的选择。毛主席离开他热爱的中国人民49年了,中国人民却一天也没有淡忘毛主席,也益发崇拜毛主席呢。
更值得反思的是,那些强加给毛主席的所谓“错误”,有多少是源于后人断章取义的解读?有多少是源于叙事的话术与有意无意的误判?王震将军晚年曾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五十年。”这不是一句赞美,而是一种醒悟。时间,也正在一点点校准历史的评价,还原真相的本貌。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9周年的忌日,有此遗憾让我们不得不说。比如,《毛泽东选集》的出版束之高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引导有时显得犹豫,甚至一度出现将孔子像立于天安门广场这类令人困惑的操作。若不是民众强烈反对,恐怕至今仍立在那里。这些现象背后,是什么在阻碍伟大精神与思想的回归?是什么人回避毛主席?
答案或许复杂,但方向应当清晰。孙中山先生早有明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潮流不是别的,正是民心之所向。历史上所有逆流而动者,哪怕一时得势,终将被历史抛弃;而那些真正与人民同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无论经历多少艰难,终将被人民长久铭记。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聆听《二泉映月》时曾感动跪地、潸然泪下,这不仅因为《二泉映月》本身具有超越民族与国界的艺术感染力,更因为它真切地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与情感历程。小泽征尔说他在《二泉映月》听到了“饱受苦难却顽强不屈的人民的声音”。正是这一共情,小泽征尔先生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
人民热爱毛主席,这是民族的集体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历史记忆和历史选择。国家文化也好,国家政治也罢,都应该主动响应,与民心共情才是。
又有人说,评价历史人物要“功过分开”。这句也貌似合理,却经不起细究。真正的历史观,从来是看主流、看本质、看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人民的认可。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思想,是为弱者发声的思想。也正因如此,哪怕在他离开多年以后,中国人民依然念着他的好,依然期待那种清正风气、公平社会的回归。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它不认权势,不媚流行,只认真理与人心。那些曾批评毛主席、否定毛主席、试图淡化毛主席影响的人,正在接受时间的再审判。而毛主席却在一次次的现实考验中,愈发闪耀出真理的光芒。
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人民怀念毛主席,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带着历史的智慧走向未来,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未来。毛泽东思想中最宝贵的是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方法。这些,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新时代显出更强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从这一思想源头中汲取力量,找回初心,明确方向。
是的,我们应当坦然面对民间的呼声,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价值。主流媒体更应主动引导、深入阐释,而不是回避或沉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凝聚人心、筑牢信仰,让国家的精神大厦巍然屹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历史的风雨,从未停歇;时代的考验,依然严峻。越是如此,我们越能理解为什么老百姓至今仍深深怀念毛主席,越能明白为什么毛泽东思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
时间已经和不断作证,毛主席是对的。而那些还在轻浮质疑、甚至刻意否定毛主席的人,终将被历史如尘埃拂去。
只有人民的选择,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只有真理的光芒,才能照亮民族前行的路。
来源:上官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