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明篇》中的灵魂转世观念,在犹太教中被称为 Gilgul Neshamot(גִּלְגּוּל נְשָׁמוֹת),意为“灵魂的轮回”或“灵魂的转动”。它并非《圣经》中的显性教义,而是《光明篇》为解释诸如“善恶报应”、“神之正义”等难题而发展出的一个复杂
《光明篇》中的灵魂转世观念,在犹太教中被称为 Gilgul Neshamot(גִּלְגּוּל נְשָׁמוֹת),意为“灵魂的轮回”或“灵魂的转动”。它并非《圣经》中的显性教义,而是《光明篇》为解释诸如“善恶报应”、“神之正义”等难题而发展出的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
以下是《光明篇》中灵魂转世观念的详细解读:
---
一、 核心目的:Tikkun(修复)
与东方宗教(如印度教、佛教)中的“业力轮回”旨在偿还罪孽或脱离轮回苦海不同,卡巴拉的灵魂转世有一个更积极、更具宇宙性的目的:Tikkun。
· Tikkun Olam(修复世界):根源在于“容器的破裂”,神圣火花散落并被“外壳”包裹。
· 灵魂的使命:每个灵魂都承载着修复特定火花、弥补神性结构中特定裂痕的独特使命。
· 转世的原因:如果一个灵魂在一世生命中未能完成其特定的Tikkun使命,它就需要再次转世,直到完成为止。
二、 转世的触发条件
根据《光明篇》,灵魂需要转世通常基于以下原因:
1. 未完成核心使命:灵魂降临世间有特定任务(如修补某种性格缺陷、践行某项特定诫命、帮助某个特定的人),但未能完成。
2. 未遵守特定诫命:《托拉》中有613条诫命。如果一个灵魂在其一生中从未有机会履行某条与其根源相关的诫命,它可能需要转世以获得履行它的机会。
3. 严重的罪孽:犯下某些严重罪孽会玷污灵魂,需要多次转世来净化和弥补。然而,这更像是“未完成修复使命”的结果,而非纯粹的惩罚。
三、 转世的过程与形式
1. “伊勒”的旅程:灵魂的核心部分(被称为“Yechidah”,即神性火花)本身是不转世的。转世的是灵魂的较低层次,尤其是 Neshamah(灵魂)和 Ruach(精神)。
2. 不同的转世形式:
· Gilgul:最普遍的形式,即灵魂作为一个新生个体重新进入世界,拥有新的身体和新的生命经历,以解决前世的未竟之事。
· Ibbur( impregnation,植入):一个正义的灵魂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有限的任务,会暂时“附加”或“植入”到一个活人的灵魂中。这通常是为了帮助此人在某个关键时刻完成一项伟大的善功或学习。这是一种积极的、临时性的合作。
· Dybuk:与Ibbur相反,这是一个未被修复、通常因罪孽而扭曲的灵魂,死后无法前进,从而“附着”在活人身上。这是一种消极的、需要被驱除的状态,相对罕见。
四、 灵魂伴侣(Bashert)
《光明篇》将灵魂转世观念深刻地融入了人际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
· 灵魂的分裂:最初,许多灵魂是成对创造的(阴阳结合体)。在降生过程中,它们可能会“分裂”。
· 转世中的重逢:灵魂转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并 reunite 与自己的“另一半灵魂”。这就是“Bashert”(命中注定的伴侣)概念的深层神秘根源。
· 修复关系:一段婚姻关系本身可能就是一项重要的Tikkun,修复前世未解决的关系问题或共同完成一项使命。
五、 与犹太教其他观念的融合
《光明篇》巧妙地将转世观念融入了传统犹太教框架:
· 解释经文:它用转世观念来解释《圣经》中的某些难题。例如,为什么《托拉》中规定“不可恨以东人”?因为“以东人是以扫的后代”,而《光明篇》可能解释说,当代人的灵魂中可能包含了以扫的灵魂成分,因此需要克服这种古老的仇恨来完成Tikkun。
· 复活的意义:在卡巴拉中,最终的“死者复活”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复活,更代表着所有经历转世的灵魂碎片都已完成Tikkun,并作为一个完全修复、整合的完美灵魂回归神性源头。
总结:与东方轮回观的關鍵区别
卡巴拉(Gilgul)
- 终极目标:核心目标是 Tikkun Olam(修复宇宙),认为灵魂的轮回(Gilgul)并非终点,而是通过一次次转世,参与到修复宇宙因最初的“破碎”(Kelipot)而产生的不完美中,最终回归神性源头,完成宇宙的整体和谐。
- 驱动力量:轮回的驱动力量是完成神圣使命——每个灵魂带着特定的任务转世,目的是弥补前世未完成的灵性功课、修复与神性的连接,最终回归神性源头,而非基于因果惩罚。
- 视角:秉持宇宙性、集体性视角,灵魂的轮回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更与整个宇宙的修复紧密相连。个体的每一次转世与修行,都是为了推动整体宇宙的完善,而非仅追求个人解脱。
- 过程性质:轮回过程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被视为灵魂获得“第二次机会”的神圣安排。灵魂主动选择转世的情境与任务,以主动的姿态完成修复使命,而非被动承受某种结果。
- 与世界关系:主张拥抱并修复物质世界,认为物质世界并非需要逃离的“牢笼”,而是修复宇宙的关键场域。灵魂在物质世界中经历试炼、践行善功,正是修复宇宙、回归神性的必经之路。
东方轮回观(Karma)
- 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 Moksha/Nirvana(解脱轮回,个体解脱),即通过断除烦恼、消除业力,摆脱“业力-轮回”的循环链条,实现个体灵魂的彻底解脱,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或与梵合一的境界。
- 驱动力量:轮回的驱动力量是业力(因果报应),个体前世的行为(业)会形成业力,决定今生的命运与处境;今生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业力,推动来世的轮回,本质是“偿还前世债务、承受今生业果”的过程。
- 视角:侧重个体性视角,轮回的核心是个体的“业”与“果”的对应,所有修行与经历都围绕个体如何摆脱自身业力、实现个人解脱展开,与宇宙整体的修复无直接关联。
- 过程性质:轮回过程常被视为被动的、受惩罚性的,个体因无法掌控业力而被动卷入因果链条,每一次转世都是对过往业债的偿还或业果的承受,如同在“因果牢笼”中被动循环,直至业力耗尽、获得解脱。
- 与世界关系:主张看破并脱离物质世界,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幻”(如佛教的“空”、印度教的“摩耶”)或苦难的根源,个体在其中只会不断造业、深陷轮回,因此修行的关键是放下对物质世界的执着,脱离世俗羁绊以寻求解脱。
总而言之,《光明篇》的灵魂转世学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目的的体系。它赋予了个体生命以宇宙性的意义,确保没有任何努力会白费,也没有任何灵魂会被最终抛弃。每一次生命都是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在宏大的神圣戏剧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直至修复完成。
来源:海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