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聪院士作为歼-35的总设计师,在航空界的影响力一直挺大,今年年初那场第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医学高峰论坛上,他的发言一下子就搅动了圈内讨论。2025年1月17日,这论坛在北京办的,主题本来是航空装备和医学结合啥的,但孙聪一开口,就直奔未来航空产业发展方向去了。
论坛言论引热议
孙聪院士作为歼-35的总设计师,在航空界的影响力一直挺大,今年年初那场第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医学高峰论坛上,他的发言一下子就搅动了圈内讨论。2025年1月17日,这论坛在北京办的,主题本来是航空装备和医学结合啥的,但孙聪一开口,就直奔未来航空产业发展方向去了。
他说中国下一步得像造手机那样去造飞机,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戳中了战机研发的老痛点。战机这东西,精密到极致,一款新机从设计到飞起来,短的七年八年,长的得二十来年,基本上耗掉一代人的精力。
孙聪点出,战机系统其实就那些固定组成部分,发动机、雷达、驾驶舱、管线啥的,如果能模块化处理,就能大大缩短周期,降低成本,还能快速迭代升级。
这不是随便说说,孙聪基于多年经验,歼-35的研制就体现了部分模块化思路。早年歼-11换雷达时,进口的N001重一吨,换国产脉冲多普勒后轻了一半,结果机头失衡,得加配重块,这纯属浪费。要是模块化设计,从接口到尺寸都标准化,换个雷达就跟换手机电池似的,简单多了。
孙聪的发言很快在媒体上传播开,搜狐、网易啥的都报道了,说这“道破天机”,指向中国航空从传统向智能化转型。航空工业这些年,国家投入大,歼-20服役后,歼-35作为舰载隐身机,也在2021年首飞,孙聪主导下,沈飞的团队把模块化用到实际生产中,避免了以往大改的麻烦。
模块理念破常规
模块化这个概念,在航空里不是新鲜事儿,但孙聪把它推到战机生产的前台,就有点颠覆传统了。常规战机研发,系统耦合太紧,一改动就牵一发动全身,成本高,时间长。
孙聪强调,像手机生产那样,战机分成模块,发动机、航电、雷达独立设计,接口统一,生产像流水线,升级时只换部件,不用整机重造。这能让空军快速响应技术进步,比如变循环发动机,中美都在研,这种发动机能调整结构,兼顾省油和爆发力,如果歼-20模块化了,直接换上,性能立马提升一大截。
拿歼-11到歼-16的例子,孙聪在发言中没细说,但业内都知道,为解决雷达问题,歼-16几乎重设计了,资源消耗大。要是模块化,空军觉得雷达落后,直接换个新款,省事儿多了。
孙聪的愿景,是让战机像手机,基础平台固定,选配不同参数的部件,高配低配根据需求来。1万块的手机和2000块的,结构类似,但差距明显,战机也能这样,现在的歼-20和三十年后,样子差不多,但内部天差地别。航空工业集团在2025年后增加投资,柔性生产线支持混产,这跟孙聪的思路一脉相承。
国际上,美国NGAD项目预算有限,但模块化是共识,2024年底,中国曝光成飞歼-36和沈飞歼-50,两款六代机首飞,体型大,成飞的无尾布局,沈飞的双发设计,都方便模块替换。
孙聪早年参与歼-15,强调信息化,从探测到打击全链路快,歼-35追求这个,现在六代机更进一步,可能多用途,不只作战,还能临时当预警机或电子战机。模块化破了常规,让设备快速迭代,雷达、发动机未来几十年进步快,机体大就好换。中国航发集团测试变循环原型,推力强油耗低,六代机搭载后,领先一代。
六代前景超预期
中国两款六代机的发展,超出很多人预料,孙聪的“道破天机”,正好点明前景。成飞歼-36三发设计,沈飞歼-50双发,2024年12月26日几乎同时首飞,国内外轰动。美媒说中国投资严谨,训练计划持平甚至超美。
六代机体型硕大,隐身优,沈飞的可变几何边条,全球首创,替代鸭翼,飞发一体,翼身融合,RCS小于0.001㎡,宽频全向隐身,航母短距起降,2.2到2.5马赫巡航。
前景上看,模块化让六代机快速演变,从六代到6.1、6.2代,持续优化。成飞机体大,多用途平台,部件替换易,技术进步快,就能上新设备。沈飞设计狂野,全动翼尖平尾,没按常理出牌,但宣传不如成飞。
2025年8月,第三款六代机曝光,体型大,形状似歼-50,但兰姆达翼不同,可能舰载,源自成飞体系,舰载机南北之争,沈飞歼-35和歼-50,成飞新款注重隐身。
多国六代研发酣,AI、隐身整合多域平台,中国跳脱单一机型,走向多型号、多路线、模块化、无人协同。孙聪愿景,实现快准好省,缩短周期。航空工业布局,沈飞成飞竞争,谁赢海空军大单,还看性能。
96小时试飞两款,显示实力。外媒关注沈飞细节,侧弹仓、光电瞄准、二元矢量喷口,机腹深沟。成飞开启下一代,产业链延伸,军民智能测控。
前景超预期,模块化趋势全球,手机启发战机,未来设备进步快,平台稳定,部件换新。六代机测试阶段,飞行员适应,论坛后报告发布,推动政策。中国第三款六代机,或专为航母多用途,震慑力强。航空从大国之翼崛起,自主研发路子宽。
来源:Coolburge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