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关俄乌双方伤亡的数字,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真假难辨。《华尔街日报》在2024年9月援引所谓“机密估计”称,乌克兰士兵死亡约8万、受伤约40万,而俄军也据称有20万阵亡、40万受伤,合并计算,总计伤亡逼近百万人。
俄乌冲突至今已持续3年半了,双方伤亡根据外媒数据,可能超过百万。
在和谈几度陷入僵局的情况下,9月4日,由法国牵头26国承诺向乌克兰派兵。
那么,中国会不会参与呢?
数据背后是信息战与人心战
有关俄乌双方伤亡的数字,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真假难辨。《华尔街日报》在2024年9月援引所谓“机密估计”称,乌克兰士兵死亡约8万、受伤约40万,而俄军也据称有20万阵亡、40万受伤,合并计算,总计伤亡逼近百万人。
但问题就在于,这些数字既无法被独立证实,也迅速遭到乌方否认。
泽连斯基亲自出面反驳,称8万死亡是“假新闻”,实际数字“远低于媒体所说”。而俄方虽然很少公布己方伤亡,但也曾提出乌军损失约50万的说法,并称俄乌战损比约为一比五。
这种数据上的巨大差异和互相指责,充分反映出当代信息战的特点。数字本身成为武器,真相往往湮没在舆论攻势中。
从传播角度看,俄乌冲突的伤亡数字早已不是简单的统计问题,而成为信息战的一部分。各方通过释放有利于己方的数据,试图影响国内外舆论、争取道义支持和军事援助。
尤其乌军面临兵力短缺,近期更将征兵年龄下限降至25岁,许多适龄男性为躲避征兵不敢出门。这种情况下,承认高伤亡数字无疑会打击士气、加剧社会恐慌。
甚至有报道称,乌克兰检方今年前四个月就对近1.9万名擅离职守的士兵提起刑事诉讼,这从侧面反映了军队面临的士气危机。
可见,数字本身可能永远无法核实清楚,但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双方持久消耗的残酷现实,以及舆论战场的重要性。在这场数字之争中,没有绝对的真相,只有各自的政治叙事和战略考量。
26国派兵乌克兰建立保障部队
2025年九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对外宣布,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26国已承诺,未来将向乌克兰派遣地面、海上或空中部队作为“保障部队”。他特别强调,这些部队只会在停火或和平协议达成后部署,不会上前线,目的是确保乌军规模和能力不受限制。
听起来这像是一支“战后维和部队”,但问题没那么简单。首先,派兵国家之间意见并不一致。波兰明确说“不会派兵”,德国表示“等等再看”,只有英法显得比较积极。美国虽未一口答应,但也表示将在几天内确定“以何种形式支持”。
换句话说,所谓26国承诺更像是一个政治表态,具体怎么做、做多少,远未形成共识。这种分歧实际上反映了欧洲国家在对俄问题上的不同战略考量和安全诉求,并非铁板一块。
其次,俄罗斯的反应极其强烈。俄外交部直接声明,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外国军队部署”,称这是破坏乌克兰安全的外来干预。
可以预见,如果西方真的大规模派兵,不管是否上前线,都可能被俄罗斯视为严重升级行为。俄方甚至暗示这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冲突,因为在其看来,这等同于北约事实上的东扩和直接军事介入。
所以马克龙这番言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它是在向俄罗斯施压,也是在给乌克兰打气。但要说真的派成一支多国部队进驻乌克兰,短期内可能性极低。
更深层看,这是欧洲试图在乌克兰问题上争取主动权的表现,尤其是在美国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欧洲国家既想支持乌克兰,又害怕冲突无限扩大,这种矛盾心理在派兵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始终推动和平
从头到尾,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主张停火止战、对话协商,反对单边制裁和煽风点火。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于自身外交原则和国际责任感的切实主张。
中方曾在联合国明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冲突方应保持和谈势头,通过对话解决根源问题;二是应遵守国际人道法,避免袭击平民设施;三是国际社会应共同劝和促谈,营造有利氛围。
这些建议看似简单,却直指问题的核心,只有政治解决而非军事升级,才能带来持久和平。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讨论,支持一切有利于缓和局势的倡议和努力。
看得出来,中国不希望战争无限扩大、更不愿看到外部力量不断“递刀子”。事实上,中国是少数同时与俄、乌都保持沟通渠道的大国。这也使其具备成为“中间人”的潜力。中国虽然没有公开调解冲突,但一直在通过外交渠道鼓励对话,这一点从俄乌双方都表示愿意谈判的姿态中可见一斑。
那中国会不会像26国那样承诺派兵?答案是:绝对不会。中国历来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从不主动参与境外军事冲突。更何况是一场与自身无直接利益关联、地缘敏感度极高的战争。
对中国来说,最好的参与不是派兵,而是劝和,最好的贡献也不是选边,而是推动和平。
这并不是袖手旁观。稳定的国际环境符合中国的利益,也更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期待。
中国通过坚持和平立场,实际上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军事介入的解决方案,这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显得尤为珍贵。
谈判是唯一出路
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双方都已付出巨大代价。乌克兰面临兵源枯竭、士兵临阵脱逃增多。俄罗斯也承受严厉制裁和国际孤立。而西方尽管援助不断,却也疲态渐显。
美军装备库存下降、欧洲民众抗议能源涨价,都不是新闻。所以一味指望军事解决,很可能是条死胡同。
值得注意的反倒是近期一些外交动向,泽连斯基表示“有必要与普京会晤”,俄方也称愿提升谈判代表团级别、重回伊斯坦布尔谈判。虽然双方前提条件差距仍大,但至少说明和谈之门没有关死。
真正有用的国际支持,未必是派兵。提供人道援助、重建支持、战后保障,甚至协助调解谈判,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中国提出的“避免袭击民用设施”“保护平民”等建议,看似朴素,实则直指战争中最该被重视的议题。
说到底,这场冲突不可能永远打下去。谈判解决问题虽然艰难,但却是唯一可持续的出路。
俄乌冲突打到今天,已不仅是两国的对抗,更成为大国博弈、全球秩序重塑的缩影。伤亡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派兵承诺背后是战略算计与风险权衡。
在这场持续已久的冲突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和伤害。
中国自始至终保持清醒,坚持劝和促谈、提供建设性方案。这恰恰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不煽风点火,不激化矛盾,努力为和平创造空间。它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和推动这场危机的解决。而这,或许才是真正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方向。
这既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诠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这种建设性和平立场的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多国家所认识和赞赏。
信息来源:
“26国承诺,俄乌停火后向乌派兵” 鲁中晨报2025-09-05
《华尔街日报》披露已有8万乌军士兵在俄乌冲突阵亡,泽连斯基驳斥:假新闻 观察者网2024-09-23
中方代表为解决俄乌冲突提出三点建议 中国青年网2025-05-30
来源:初八没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