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通过多维普法让法治生态焕新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18:01 1

摘要:近年来,峨山县立足彝乡实际,持续探索普法供给的创新路径,通过优化法治宣传与制度保障、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文化融合等多维度的有机结合,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升级。这不仅有效弥补了法治宣传在某些领域的短板与不足,还显著提升了公民的法治素养,为构

近年来,峨山县立足彝乡实际,持续探索普法供给的创新路径,通过优化法治宣传与制度保障、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文化融合等多维度的有机结合,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升级。这不仅有效弥补了法治宣传在某些领域的短板与不足,还显著提升了公民的法治素养,为构建彝乡法治新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责任清单与普法工作”细化落实,构建法治宣传社会化的新格局。

制定普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及年度普法日历,建立健全“普法提示单”制度,全面推行“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机制。细化落实年度普法计划、普法责任清单、重大普法事项及年度普法报告等各项制度,推动普法工作从单一部门主导转向多主体协同参与,从被动宣传转向主动融入治理实践,有效促进法治宣传教育向社会化、精准化、常态化方向发展。广泛汇聚社会力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督促各单位常态化推进普法宣传工作,全面贯彻实施普法责任制及普法责任清单,构建全社会共同学习、共享成果的普法命运共同体。实现普法工作从“向全民普法”到“全民参与普法”的转型,打造“人人学法,人人普法”的新型普法生态。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人大积极监督、党政各部门协同推进、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普法新格局,促进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独唱式”向“全社会合唱式”的转变,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注入法治新动能。

“队伍建设与普法实践”协同推进,筑牢法治根基“同心圆”。

以“八五”普法为契机,紧扣队伍建设这一核心抓手,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普法队伍矩阵,全力打造业务型、专业型、公益型“三型”普法团队,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有效回应群众对普法工作的新需求与新期待。组建了由78名普法专员、434名普法专家、2112名扎根基层的普法工作者、66名“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78名“法治副村长”、47名法治副校长、468名“法律明白人”以及80名普法志愿者构成的“八支普法队伍”,形成了多元化、多领域的普法力量。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普法网络,实现了对78个村(社区)及598个村(居)民小组普法队伍的全方位覆盖,打造出多层次、立体化、多元融合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

“八支普法队伍”实现深度融合,协同高效发力,深入基层一线,贴近广大群众,将法律知识广泛普及至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切实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其中,普法专员队深入基层,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普法专业队下沉至各村组,积极开展“入户入域”的精准普法工作;基层普法队动态掌握人员信息,确保普法工作有的放矢;普法讲师团大力推进“法律六进+N”活动,拓宽普法覆盖面;志愿者服务队则着力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此外,196支乡村文艺队巧妙地将婚姻家庭、交通安全等法律知识融入元旦、春节、国庆及“12·4”国家宪法日等节庆的文艺演出中。借助“身边案例+彝乡文化”的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和法治意识。

多层次的普法队伍,成功实现了普法工作从单一化向多元化、从被动向主动、从零散向系统的全面转变,为法治峨山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强有力的队伍支撑,有效推动了全县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全县普法队伍积极投身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村地区举办法律讲座3343场,深入企业开展法治活动413场,走进校园举办普法活动370场。累计发放各类普法资料超过16万份,广泛覆盖受众群体,累计受益人数达30余万人次。此外,普法队伍还深入基层,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举办了235场专题讲座,受众超过15000人次,有效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法治氛围。

“文化建设与普法宣传”深度融合,焕发法治宣传新活力。

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片、富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以及广泛传播的广播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精心打造一批融合法治精神、党建理念、科普知识、乡村振兴战略及独特彝乡文化等多元素的法治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党建+普法”“文艺+普法”“广播+普法”“书屋+普法”等多样化的普法新模式,全面释放普法文化的感染力与渗透力。通过举办法治文艺汇演、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休闲亭及法治书屋等多元化宣传阵地,借助“村村响”大喇叭、制作普法微视频、开设《法治峨山》电视栏目等多种创新形式,持续扩大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近年来,拍摄了《彩礼风波》《讨薪记》《“爱”的陷阱》等19部专题普法短视频,持续提升普法的趣味性、实效性与生动性,推动普法形式更加新颖、贴近群众、接地气,有力营造了人人学法、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打造23个法治文化阵地,建成680余个“村村响”大喇叭,创建78个村(社区)农家书屋,并组建196支农村文艺队,全面实现了法治文化在城乡的全方位覆盖。

通过“文化+普法”的深度融合,法律知识与各类文化载体得以有机结合,法治宣传实现了从传统单向传播模式向“接地气、润民心”的互动式浸润模式的转变。这一变革显著提升了法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激发了群众学习法律的热情,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同时,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静态传播”向“动态服务”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普法宣传效果的最大化,为法治宣传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调解纠纷与普法教育”双管齐下,实现标本兼治的双重效益。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普法教育深度融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全面渗透至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及行政调解的各个环节。巩固并提升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工作机制,力求实现区域调解的最大化覆盖,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调处工作网络。

积极打造“鲁大爹”“谢成明”“马仁逵”“普卫森”等8个贴近民生的品牌调解工作室,大力推行“调解+普法”的复合策略。全县1199名调解员秉持“一次调解即一场普法”的工作理念,确保当事人在纠纷化解过程中同步学习法律、遵守法律,高效实现纠纷化解与法律知识普及的双重目标。通过同步推进普法教育与调解工作,构建起“排查+普法”“调解+普法”“走访+普法”的联动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高效促进矛盾纠纷精准化解,最终实现“调解治标、普法治本”的双重共赢效果。近年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155次,成功预防纠纷692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342件,切实将群众的“烦心事”转化为“暖心事”,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民生需求与普法服务”精准对接,无缝激活民生服务功能。

创新优化法律服务模式,深度融合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办理、人民调解等公共资源,全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快车”,实现业务办理与服务民众过程中的“零距离”互动普法。我们持续巩固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经设立了9个服务中心(其中县级1个,乡级8个),以及78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进一步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行“法治副村长”机制,制定并实施“法律明白人”管理办法,不断深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全面覆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民众对公共法律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针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普法需求,实施精准分类的普法教育。针对农民群体,重点普及土地管理、务工权益、家庭关系及邻里纠纷等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向企业职工,着重讲解劳动权益、工资保障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多渠道协助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等问题。针对妇女群体,广泛宣传妇女权益保护及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内容。针对贫困农户,侧重传授赡养义务、医疗救助及就业扶持等法律知识。对于弱势群体,则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及老年人权益保护,并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指导。积极组织“法律明白人”、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专业团队,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开展企业法治体检、青少年普法教育以及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等一系列服务活动。通过面对面精准对接普法需求,积极落实关爱措施,有效拓展普法工作的覆盖范围,切实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院坝会议与普法释惑”双轮驱动,打造多元化共治协商平台。

积极探索“院坝普法”模式,通过举办“院坝式”会议,将居民群众聚集一堂,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的“方言土语”。借助案例解读、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显著提升普法的实际效果。此外,采用拉家常、话冷暖、交心声的方式,倾听群众对法律的需求,以及他们对辖区社会治理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深化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院坝会议+普法”双轮驱动,依托院坝协商这一高效平台,通过共同开展协商讨论,切实推进法律知识深入社区、小区及家庭,有效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构建“干部-群众-政协委员”多元参与机制,围绕矛盾纠纷、民生诉求等议题展开协商共治,力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形成“议题收集-协商议事-共识落地-跟踪反馈”的全链条工作流程,推动“院坝协商”从“解决单一事件”向“完善整套机制”的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的系统化效能。近年来,借助“院坝协商”模式,成功开展了64项活动,累计提出130余条意见建议,有效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重点群体与深化普法”精准施策,助力法治教育的精细化提升。

聚焦普法重点人群,实施精准策略,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持续提升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显著成效。重点面向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法律意识淡薄的青壮年群体,以及琐事口角、邻里关系、经济纠纷、婚恋家庭等方面矛盾纠纷频发的关键人群,有针对性地组织“一对一”普法宣传、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行为引导及纠纷化解等系列帮教服务活动,确保重点对象的矛盾纠纷不升级,有效预防“民转刑”和“刑转命”案件的发生。近年来,针对农村常见的邻里、婚姻家庭、赡养等矛盾纠纷,累计开展针对性的法治宣讲活动300场次,覆盖重点人群3.2万余人次。

深入探讨“外嫁女”权益保障、婚恋家庭纠纷调处、信访问题频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防电信诈骗意识薄弱的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开展“量身定制式”的集中法治讲座,以点带面,精准高效地推进普法教育的落实。利用春节前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及春节后返岗高峰这一关键时段,针对务工群体高度关注的劳务合同纠纷、工资拖欠、工伤维权及婚恋纠纷等维权相关法律知识,开展精准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在校中小学师生,以校园欺凌、性侵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交通安全为普法核心内容,组织47名法治副校长深入全县28所中小学校,集中开展“法治讲座”。同时,持续推动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普法活动,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法治素养。近年来,法治副校长累计开展主题宣讲290余场次,有效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峨山县通过深度推进多维普法模式,将普法宣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元要素有机融合,实现了法治宣传教育的精准高效与生动有趣,显著提升了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使彝乡法治焕发出崭新的生态风貌。下一步,峨山县将持续优化并创新普法供给路径,积极探索并完善多维普法模式,着力解决普法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等问题,为法治彝乡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来源 | 峨山县司法局 倪文伟

编辑 | 李海燕

一审 | 黄浩楠

二审 | 段晓婷

三审 | 赛俊敏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