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是烟火,镜头外是振兴!央视《山水间的家》给红寺堡兴民村送了张“金字名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9:21 1

摘要:“电视里看到自家的院墙、村口的老槐树,我激动得直拍腿!”9月9日,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兴民村村民杨智慧想起两天前看节目的场景,语气里满是欣喜,“7月初,节目组来拍摄时,工作人员就像走亲戚,问这问那,连咱种黄花的小技巧都记下来了。现在全国观众看到了兴民村,咱的

“电视里看到自家的院墙、村口的老槐树,我激动得直拍腿!”9月9日,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兴民村村民杨智慧想起两天前看节目的场景,语气里满是欣喜,“7月初,节目组来拍摄时,工作人员就像走亲戚,问这问那,连咱种黄花的小技巧都记下来了。现在全国观众看到了兴民村,咱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

集中观看《山水间的家》。

9月7日20时,兴民村村委会的大院早已灯火通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山水间的家》准时开播,当镜头切到村民们再熟悉不过的家乡景致时,围坐的男女老少瞬间屏息——有的往前凑了凑身子,有的举着手机准备记录,连孩童都收了嬉闹,目光紧紧锁在屏幕上。

屏幕里的兴民村,是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连片的黄花菜顺着缓坡铺向天际,金黄的花穗缀在翠绿的枝叶间,与头顶的湛蓝晴空相映,风一吹便晃出满屏的生机。“山水小分队”的身影混在村民里,蹲在地里学摘黄花,指尖沾着露水,小心翼翼掐下花穗,生怕碰坏了这“金疙瘩”;转身又围在农家灶台前,和村民一起切土豆、炖羊肉,柴火噼啪响,家常烟火气顺着镜头飘进了千万家。

兴民村是1995年由盐池县搬迁的生态移民村,近年来,兴民村着力打造“村在黄花中,黄花在村中”的特色示范乡村。2018年7月15日,兴民村荣获“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全国十佳乡村发展模式”荣誉,同年,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分别授予该村“中国农业大学红寺堡富硒黄花菜研发中心”“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功能水溶肥料研制与产业化’课题产品示范基地”“智慧农业富硒黄花菜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熟悉的田埂、邻家的笑脸,让大院里的笑声和掌声一阵接着一阵。“村在黄花中,黄花绕村生”的诗意里,裹着黄花菜从采摘到加工、再到销往外地的产业链故事,村民们看着频频点头。“以前总觉得家乡土气,看完节目才发现,每片菜地、每栋砖房里都藏着幸福的味儿!”村民周文财掏出手机翻出刚拍的片段,眼里亮闪闪的,“我发给在外打工的兄弟,让他们看看家乡的变化,他说明年就回来跟我一起种黄花、搞产业!”

“《山水间的家》给咱村送了张‘金字名片’!”村党支部书记饶燕红笑着说,这几年靠黄花菜产业,村民人均收入从几千元涨到近两万元,村容村貌也从“土坯房、泥土路”变成“整洁院、水泥路”,“节目一播,会有更多人知道兴民村的黄花,咱们乡村振兴的路肯定越走越宽!”

节目画面。

镜头里的兴民村,正是红寺堡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切片。如今的红寺堡,依托黄河灌溉优势,种出了2.5万亩枸杞年产3700吨干果,红彤彤的果实不仅能鲜食,还被加工成枸杞干、枸杞原浆,附加值翻了几番;而以兴民村为代表的黄花菜产业,更是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红寺堡区累计整合涉农资金2亿元,建成晾晒场40万平方米、冷库61座、烘干房23间,发放晾晒托盘57万个。并积极与多地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提升黄花菜品质。建成10条深加工生产线,鲜黄花变成干品、酱菜、花茶等10余种产品,产业链越拉越长。

与此同时,红寺堡区紧盯“四项收入”,每年组织200多场技能培训,带动3万余人外出务工,人均年增收2.8万元;土地流转让村民坐享“租金”,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户跟着企业赚“分红”,政策补贴、金融帮扶更是为产业发展添了底气。多点开花的产业,让越来越多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把寻常日子过成了镜头里的美好模样。(宁夏日报记者 李良/文 图片和视频由红寺堡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来源:宁夏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