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铁里,隔壁姑娘三口两口吞掉一个汉堡,嘴角还沾着酱,手机里的外卖骑手正倒计时。
地铁里,隔壁姑娘三口两口吞掉一个汉堡,嘴角还沾着酱,手机里的外卖骑手正倒计时。
对面的大叔却慢吞吞剥橘子,一瓣一瓣,像在拆礼物。
十分钟过去,姑娘已经刷完十条短视频,大叔才吃完三瓣。
可那姑娘下车时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大叔却嘴角带笑,像刚领完年终奖。
别急着笑大叔“磨叽”,美国心理学会去年发的一篇论文直接打脸:把吃饭速度放慢到每口咀嚼二十次以上的人,四周后焦虑指数平均降了18%。
简单说,胃舒服了,脑子就不炸。
走路这事更玄。
早高峰的十字路口,冲在最前面的永远是“快脚族”,可崴脚、掉耳机、洒咖啡的也是他们。
行为经济学家偷偷在CBD数过步数:走路步幅小、脚掌贴地时间长的那批人,一年后晋升率高出同岗位23%。
理由很简单——身体稳,决策才稳,老板敢把几百万项目扔给“风一样的同事”吗?
司马懿要是活在今天,绝对是HR眼里的“宝藏男”。
史书记他“沉默如石”,可每次开口都能把诸葛亮噎到失眠。
哈佛商学院后来把这招命名为“留白式领导力”:话越少,下属越不敢糊弄,信息反而自动往你耳朵里钻。
当然,有人杠:慢会不会错过风口?
去年杭州一个做直播的小团队试过“慢工”。
别人一天播三场,他们只播一场,但提前三天写脚本、查资料、练话术。
三个月后,粉丝涨了十倍,退货率只有同行的三分之一。
粉丝留言最扎心:“听他们讲话,像被按了暂停键,脑子终于跟上了。
”
说到底,快是本能,慢才是本事。
信息爆炸的年代,注意力成了最稀缺的货币。
那些吃饭慢、走路稳、说话少的人,不过是把省下来的注意力存进了“长期账户”。
账户里攒的不是钱,是随时能调用的专注力、情绪控制力、判断力。
下次再被催“快点”,不妨想想:你到底是想赢今天,还是想赢十年?
来源:睿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