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华博士”袁小格(艺名)勇闯短剧赛道饰演女主角的故事引来不少关注。网友惊呼:“短剧赛道都这么卷了吗?”“清华博士拍短剧是不是有点浪费?” “95后”湖南妹子袁小格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在一家省级实验室从事新型研发工作,因单位和高校合署办公,她拥
“清华博士”袁小格(艺名)勇闯短剧赛道饰演女主角的故事引来不少关注。网友惊呼:“短剧赛道都这么卷了吗?”“清华博士拍短剧是不是有点浪费?” “95后”湖南妹子袁小格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在一家省级实验室从事新型研发工作,因单位和高校合署办公,她拥有寒暑假。今年夏天,她在朋友的推荐下拍起了短剧,饰演女一号,她直言:“拍短剧是和科研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这种即时满足能调节情绪,释放了生活中的很多压力。”(《扬子晚报》9月8日)
网友对袁小格的争议,本质上是高学历必须匹配“高大上”职业的刻板印象在作祟。在传统认知里,清华大学博士似乎就该埋首实验室、专注科研突破,涉足短剧这类大众娱乐领域,便被贴上“不务正业”“浪费学识”的标签。不过,这种看法忽略了两个核心:一是学历的本质是“能力赋能”而非“路径限制”,袁小格在市场营销专业习得的大数据建模、传播学思维,恰恰能为短剧创作提供新视角;二是职业选择的核心应是个人热爱与价值匹配,而非外界定义的高低贵贱。
事实上,袁小格从未放弃科研主业,拍短剧只是她利用寒暑假进行的兴趣探索,是调节科研压力的“情绪出口”。这种主业扎实、爱好开花的状态,本应是多元人生的范本,却因突破了固有认知而引发争议,恰恰说明打破学历标签、尊重个人选择,仍需更多共识。
袁小格的选择,远非一时兴起,而是热爱与能力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她对文化创作和表演的兴趣由来已久,学生时代的舞台剧、短视频经验,为她涉足短剧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科研工作培养的专注、严谨与逻辑思维,也让她能以更理性的视角看待短剧行业,她既看到行业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也认可其碎片化传播适配快节奏生活的优势,甚至思考如何用专业能力为短剧优质化助力。
更难得的是,科研与短剧在她身上形成了互相滋养的良性循环:科研需要长期投入、承受成果的不确定性,易产生焦虑;而短剧的即时反馈能帮她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反过来,短剧创作中的团队协作、市场感知,也能为她的科研项目提供新的思路。这种“理性科研+感性创作”的平衡,让她的人生既有深度,也有温度。
袁小格的故事,给所有人带来重要启示:人生的可能性,不该被学历、身份等标签限制。学历的真正价值,是赋予人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选择人生的底气,而非将人框定在单一轨道上。正如她所说,“博士身份并非‘只能做科研’的标签”,清华的训练让她拥有迁移能力,既能在实验室推进科研,也能在镜头前诠释角色,更能在行业观察中提出思考——这恰恰是高学历应有的多元价值。
清华女博士拍短剧,争议的核心从不是“该不该拍”,而是“能不能打破标签、尊重多元”。袁小格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学历是翅膀而非枷锁,热爱是动力而非负担。当更多人能像她一样,不被外界定义束缚,敢于在热爱的领域探索,才能真正活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人生,而这,正是时代进步最生动的注脚。
文:郭宝哲
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