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拂过大地,星火映照长空。那些无声的善举如同破土的新芽,悄然生长于街巷阡陌之间,他们或挺身于危难之际,或坚守在平凡岗位。正是这些质朴而坚韧的身影,让文明温暖每个角落,让向上向善的力量涌动不息。
春风拂过大地,星火映照长空。那些无声的善举如同破土的新芽,悄然生长于街巷阡陌之间,他们或挺身于危难之际,或坚守在平凡岗位。正是这些质朴而坚韧的身影,让文明温暖每个角落,让向上向善的力量涌动不息。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自2008年起组织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经过基层干部群众、各地文明办和相关单位推荐,目前,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展示评议即将开始,时间从即日起持续至2025年9月14日。
我市张如普、姚誉闻
被推选为
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候选人
张如普
姚誉闻
一起来了解下他们的事迹
张如普:退休老人30年倾囊助学
托起122位寒门学子求学梦
张如普,男,194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镇海,镇海区蛟川街道保洁中心退休干部。他对自己和家人很抠门,却对陌生学子慷慨,30年捐资助学,从最初的每月几百元到如今的4000余元,累计捐出78余万元,托起122名寒门学子的求学梦。1995年,张如普主动承担远房亲戚家孩子的学费,自此开始助学,资助范围从浙江扩展至安徽、河南、内蒙古等地。他在家庭经济条件紧张时,悄悄捐出收入的1/4;随着两个女儿开始工作,增加资助额度至收入的1/3;退休后,更是拿出超过退休金的1/2投入到助学中。2014年,张如普确诊食道癌,几乎花光所有积蓄,还是拆东墙补西墙凑够助学费用。拿到95万元房屋拆迁款时,他选择在城郊买房,剩余30余万继续用来助学。他定了一个小目标,到2027年建军100周年,希望能资助到127个学生,这是一个55年党龄、11年兵龄老人的“仪式感”。曾获浙江好人。
慷慨助学,从1/4到1/3、再到1/2多
走进张如普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是一台老式电视机,略显杂乱的房间里,一个红色锦盒格外显眼,里面是各地孩子寄来的相片和信件,那是张如普最为珍惜的礼物。
“虽然我们只有一面之缘,但我感觉您就在我身边!”“张叔,我要结婚了,有机会一定要来成都参加我的婚礼。”……张如普用纸袋将信件一卷卷包好,规整地放在一起。
张如普和这群孩子的故事,要追溯至30年前。1995年,张如普的远房亲戚因家境困难没钱供孩子读书,他得知后,主动承担孩子的学费,直至对方完成大学学业。这一发便不可收,从最初通过亲朋获取困难学生信息,资助范围在镇海区内,到后来与市、区两级慈善总会保持长期联系,慢慢地,张如普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资助范围从浙江省内的诸暨、临安到更远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刚开始助学时,张如普上有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经济负担较重,他的助学曾经是“偷偷捐出自己收入的1/4”;等到两个女儿工作了,手头宽裕些,他就拿出收入的1/3用于助学;等到退休之后,家里人都知道了,他也不藏着掖着,拿出退休金的1/2甚至更多补充到助学“小金库”。30年来,他资助了122名学生,资助金额也从每个月几百元到1000元,再到如今的4000余元,累计捐出78余万元。
病魔缠身,阻不断热心助学路
一本小巧的黄皮笔记本,张如普在封面上重重地写着“病情记录”几个字。2014年,张如普被查出罹患食道癌。癌症,这两个字,让本就经济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他辗转宁波、上海各大医院,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有持续不断地看病、化疗、配药……但即使自己深陷人生的泥潭,他也厚着脸皮到处筹钱,拆东墙补西墙凑够助学费用。最困难的时候,他躺在床上,敲着身后的墙思量“真的没有了,这个房子卖掉也是可以的”。
治疗期间,只要接到孩子们的电话、来信,都能让张如普深感安慰、信心倍增,多了一份与病魔斗争的勇气和信念。一个老人和一群孩子,相互鼓劲、相互扶持,共同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幸运的是,张如普熬过了术后5年的复发期,也迎来了家里房子的拆迁。当拿到95万元的拆迁款时,他第一时间拿出30万元继续用来助学。“30万元,按一年3万元的保底资助金额算,还能坚持助学10年。”对于助学计划,他这样盘算。
2027年127个,人生的小目标
这些年,很多人都劝过他,身体不好、经济条件也一般,已经资助这么多学生,可以不用再资助了。但每次看到遭遇困境的学生,他总是心软,忍不住伸出援手。就像今年,他得知一名大学生因为资助人遭遇变故,无力再资助时,他又毫不犹豫地出手“接盘”。
张如普助学慷慨,对自己和家人却抠门得很。一件衣服、一双鞋子缝缝补补直到不能再穿;跟随十几年的老“坦克”自行车至今还在骑着;曾答应给老伴买的金手链,迟迟没有兑现;自己的孩子成家立业后,再没有给过一分钱贴补……他总说,自己当年就是吃了没知识的亏,所以现在能帮就帮年轻人一把,国家需要人才。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到2027年,他80岁时,希望能资助到127个学生。他解释,2027年是建军100周年。这是一个有着55年党龄、11年兵龄的老人的“仪式感”。
张如普获评浙江好人等荣誉;事迹被央视新闻直播间、中国之声、央广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
姚誉闻:船舶管理员12年
为海运安全保驾护航
姚誉闻,女,1989年3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宁波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VTS)值班长、“悦航”信息服务队队长。姚誉闻自2013年进入海事队伍以来,始终奋战在水上通航保障工作一线,与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共成长,以高频电波守护东方大港安全、以创新手段助力船舶进出畅通,以“硬核”实力保障港口生产高效,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作出了海事贡献。姚誉闻曾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交通运输部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海事系统船舶交通管理岗位能手、全国海事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善创新,提升港口通航效率
姚誉闻所在的宁波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是全国投用最早的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实行“365天×24小时”全年不间断值守,是服务保障世界第一大港安全高效畅通的重要部门。近年来,面对港口安全的高要求和运营的高需求,水上交通组织各环节信息不畅、效率不高的问题亟须解决。姚誉闻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深度参与开发“船舶交通组织一体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形成船舶航行计划“一张时间表”,实现船舶进出港业务办理查询“一网通办”。自2019年12月上线运行以来,平台累计发布并执行船舶进出港计划超30万艘次,船舶准点率超95%、通航效率提升33%以上,通航保障能力显著跃升、港口生产效能大幅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优服务,推进降本提质增效
有效降低航运业物流成本,为航运企业降本节能,助力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姚誉闻始终记挂在心,平台船舶航行计划执行的精准性给了她大展拳脚的底气。她带领团队引导船舶使用经济航速直航进港,船舶得以“即到即进、即进即靠”。2024年,加入宁波舟山港经济航速的船舶达4293艘次,减少燃油消耗14.3万吨,节约燃油成本7亿元,减少碳排放44.33万吨,减少待港8.38万小时。她全力参与推进干线集装箱船舶交通组织一体化“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推动集装箱枢纽港加强船舶靠离泊计划互通衔接。自2023年12月计划试行以来,已在全国9个港口试点运行航线38条,累计运行船舶770艘次,共减少碳排放9.5万吨,节约燃油成本1.26亿元,节省待港时间9130.5小时,节约公司租金成本1.64亿元。“宁波舟山港船舶交通组织一体化工作”入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
强保障,稳定海运物流供应链
据不完全统计,宁波舟山港每年因恶劣天气原因导致封航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5亿元。为破解不良天气影响难题,确保海上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姚誉闻带领团队直面挑战,联合气象部门定制开发精准的港区气象预报,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优先”“分段引航”“靠前锚泊”等服务保障机制,最大限度确保装载重点民生物资的船舶安全高效进港作业。2024年,共保障693艘次船舶在特殊天气下“快进快出”“安全进出”,实现不利天气影响下港口不停、生产不停。做好“恶劣天气海上运输保障”既为临港产业稳定产能、释放效益增强了确定性,更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蓝色动力”。
让我们一起传递榜样力量
为身边的好人好事
竖起大拇指!
评
议
方
式
01
02
“省份”选项 点击“浙江”,加入“张如普”
最后点击“向他们学习”即可评议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鼓励
来源:文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