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强输给法国,中国女排创下15年最差战绩,很多人看完直播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但数据就摆在那儿——第九名,比上一届直接掉了七位。
16强输给法国,中国女排创下15年最差战绩,很多人看完直播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但数据就摆在那儿——第九名,比上一届直接掉了七位。
输球那天,郑州的发布会现场也炸了锅。
朱婷刚拿到“女排联赛公益形象大使”的小牌子,记者们就把她围成一圈,问题全绕着一个点:啥时候回国家队?
她没给时间表,只抬了抬右手腕,说“还在疼,得一直养到退役”。
一句话,把现场音量直接拉低。
其实,输球的原因官方总结得挺直接:年轻人太多,关键分手软。
但把镜头再拉近一点,能看到更多细节。
法国队发球专找主攻,球速拉到每小时105公里,中国队一传到位率跌到35%,比小组赛低了快20个百分点。
没有李盈莹,进攻火力直接打折,四号位被三人拦网罩得死死的,连解说都叹气:“这球像往墙上扣。”
年轻二传张籽萱倒是亮点,16岁敢做背后快球,第二局连追4分。
可经验差在哪儿?
第三局20平后,她一个跳传高度低了,副攻没跟上,被对手打反击,全队节奏瞬间乱套。
这种“一传一攻”的连锁反应,正是年轻队伍最怕的。
朱婷那边,手腕是老伤,2021年钉了钢钉,2024年又裂一次。
她没说退役,只说“国家需要就回”,但没说“什么时候”。
她10月去意大利打联赛,年薪降到120万欧元,比巅峰期少了三成,俱乐部图她经验,她图比赛感觉。
全运会才是她近期最大目标,要和妹妹朱佳荟同场,这事她笑着提了两次,听起来更像给自己找点乐子。
球迷最担心的是:朱婷不回来,年轻人顶得住吗?
答案是——得先学会输球。
2006年世锦赛,中国队也是八强不进,后来才有2016年里约的翻盘。
那年魏秋月、惠若琪都经历过惨败,心理是摔出来的。
现在这批小孩缺的正是摔打,世锦赛一趟,至少知道发球多凶、拦网多快。
至于教练组,排管中心没提换帅,但把“心理教练”写进了总结。
欧洲强队早这么干,意大利队有专门的运动心理学博士,输球后48小时内做情绪复盘。
中国队下一步大概率照搬,先把“怕输”两个字从脑子里抠出去。
朱婷短期内不会回来,但她用另一种方式陪着球队。
公益大使的头衔不是虚名,她回郑州第一站去了纬三路小学,带孩子们垫球,现场200个小孩,一分钟内球不落地,她笑得比拿MVP还开心。
排球要有人看才活得下去,她清楚这一点。
总结一下:输球很疼,却是年轻队伍必须交的学费。
朱婷的回归没有时间表,但她的存在提醒所有人——中国女排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球队。
先把眼前的心理关、技术关闯过去,等真正需要时,她自然会出现。
现在,不如给年轻人多一点耐心,也给朱婷多一点时间。
来源:体育亿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