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年前,张雪峰对着镜头唾沫横飞地力荐土木工程,仿佛这是通往人生巅峰的康庄大道;四年后,土木工程95%的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连设计院都纷纷挂上“歇业大吉”的招牌。
这脸打得,比恒大的雷还响。
------
前文回顾:
张雪峰塌方了。
四年前,张雪峰对着镜头唾沫横飞地力荐土木工程,仿佛这是通往人生巅峰的康庄大道;四年后,土木工程95%的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连设计院都纷纷挂上“歇业大吉”的招牌。
这脸打得,比恒大的雷还响。
他的所谓“大数据分析”?不过是把过去的数字当圣经念,把滞后统计当先知预言。
人口老龄化、出生率暴跌、房地产泡沫肉眼可见,连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妈都知道房子要卖不动了——唯独咱们的“张老师”看不出来。这不是分析,这是拿考生前途玩俄罗斯轮盘赌。
但人家偏偏火了火得一塌糊涂。凭什么?凭饥饿营销,凭精准收割。
1
张雪峰表演成性,这个“人生导师”的含金量到底几斤几两?
他不叫张雪峰,本名张子彪——这名字改得,仿佛换个马甲就能从忽悠界实习生晋级“大师”。
郑州大学的老师早在2016年就戳破了他的底:差了38个学分,根本没拿到学位证。
一个本科肄业生,摇身一变成了千万家庭的“升学指南针”?这剧情,连《葫芦娃》里的蛇精都不敢这么编。
他还爱演悲情戏码:声称因交不起房租从北京搬去苏州,转头就被扒出公司年入过亿、员工年终奖发到手软。
上周刚宣布“暂停直播”,不到七天就光速复播,比明星离婚复婚还麻利。
更别提他一会儿自称清华教授,一会儿又说北大读研——结果网友翻遍知网,找不到他半篇论文。
这演技,可以直接竞争奥斯卡最佳临演奖。
2
都是些什么人在迷信张雪峰?
认知洼地里的“焦虑韭菜”,就这样被他无情收割了。
找张雪峰的家长,无非两类人:孩子迷茫得像没装GPS的出租车,家长自己则没主见到连中午吃啥都要掷骰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反而患上选择瘫痪症,宁愿相信一个“网红导师”的速成答案,也不愿啃一本招生简章。
从认知神经学角度看,这种盲目追随本质上是大脑的“认知节能”机制在作祟——面对复杂决策时,人类天生倾向于寻找“权威”替自己思考,以减少前额叶皮层的能量消耗。
张雪峰恰恰利用了这种心理弱点:用绝对化的语气、夸张的表情和“过来人”人设,给家长制造一种“终于找到救命稻草”的幻觉。
殊不知,这根稻草自己连学位证都没捞着。
3
时代拆穿了张雪峰的“趋势预言”。
张雪峰的“数据分析”就是刻舟求剑。真靠历史数据就能预言未来?用过去十年的就业率推荐专业,好比拿着1990年的北京地图找2024年的地铁线。
何况他的数据来源从未公开,算法堪比道士画符——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土木工程崩盘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大趋势,他反而视而不见:人工智能摧枯拉朽、新能源卷土重来、文科跨界逆袭……这些需要前瞻视野的领域,从未见他给出有洞见的建议。
他反而告诉你学俄语有前途。他脑子进水了吧。
他的商业模式?他就是个到处忽悠的“知识二道贩子”:把公开信息包装成独家秘籍,把常识重新组装成高价课程。
张雪峰的崛起,是当代教育焦虑的一面哈哈镜,折射出信息时代的矛盾——知识越易得,判断越稀缺;选项越丰富,决策越脆弱。
但时代从不惯着骗子。
当学历造假、表演痕迹、预言翻车被一一摊开,这场“人生导师”的幻梦终于到了醒时刻。
记住,能对你人生负责的,从来不是某个网红,而是你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其花钱请张雪峰们抽签,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分辨——什么是趋势,什么是噪音。
已开快捷转载,文章可自由转载
来源:时空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