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姚雪垠将李自成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英雄,简直令人费解!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21:18 2

摘要:1910 年 10 月 10 日,姚雪垠出生于河南邓县西乡姚营寨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内忧外患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姚雪垠的家庭也未能幸免,家道中落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曾经殷实的家族。

1910 年 10 月 10 日,姚雪垠出生于河南邓县西乡姚营寨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内忧外患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姚雪垠的家庭也未能幸免,家道中落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曾经殷实的家族。

九岁之前,姚雪垠的生活相对平静,主要由父亲教授认字,开启了他最初的知识启蒙。随后,他进入私塾读书,在那里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一年半后,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聪慧,他考入了教会鸿文高等小学。在这所学校里,姚雪垠接触到了更为多元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三年的学习时光,不仅丰富了他的学识,也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更多的憧憬和向往。

从鸿文高等小学毕业后,姚雪垠顺利进入信阳一教会中学读书。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直奉战争的爆发,使得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学校不得不放假。姚雪垠与二哥在返家途中,遭遇了土匪的劫持。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土匪横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姚雪垠兄弟不幸成为了土匪的目标,被抓去后,二哥沦为了 “肉票”,而姚雪垠则意外地成为了土匪头的义子。这段被绑架的经历,对姚雪垠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但也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独特而难忘的记忆。在土匪窝中,他亲眼目睹了土匪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他们与外界的种种冲突和纠葛,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幸运的是,后来土匪被红枪会打散,姚雪垠得以平安回到家中。但这段经历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1947 年,姚雪垠根据这段亲身经历,创作了小说《长夜》。在这部作品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北方农村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挣扎。

《长夜》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不仅在国内热销,还在法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 “是一部历史性、真实性很强的书”,“一部最写实而惊险的小说” 。

1937 年,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中国大地的宁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此时的姚雪垠,刚刚从北平回到开封,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忧虑。他深知,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挺身而出,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姚雪垠毅然决定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为抗战呐喊助威 。

同年,姚雪垠与王阑西、嵇文甫等河南文化名人共同创办了抗日刊物《风雨》周刊,并担任主编。《风雨》周刊的名字寓意深刻,取自 “风雨同舟”,象征着在国家危难之际,全体中华儿女要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姚雪垠全身心地投入到刊物的编辑工作中,他不仅负责日常编刊事务,还经常撰写社论、时事评论等文章,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 。

在艰苦的办刊条件下,姚雪垠和他的同事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办《风雨》没有工资,稿费也十分微薄,生活的困苦并没有消磨他们的意志。姚雪垠常常身无分文,由于无暇顾及个人形象,加上天生络腮胡须,他常显得蓬头垢面,衣着破旧 。而此时他的肺结核尚未痊愈,还时常咳嗽,但他依然坚守岗位,为了抗日宣传工作不辞辛劳。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风雨》周刊一经问世,便在中原及周边一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抗日救亡的重要宣传阵地 。

许多青年受到《风雨》周刊的影响,纷纷投身到抗日的队伍中,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杞县大同中学的穆青等青年学生,就是手持姚雪垠开的《风雨》介绍信奔赴延安或山西前方,投身革命。穆青后来在《忆雪垠老师》一文中深情地说道:“是党和姚老师把我送上革命征途的 。”

除了创办刊物,姚雪垠还积极参与抗战宣传活动。1938 年 1 月,他以《风雨》主编和全民通讯社特约通讯员的名义赴徐州前线采访 。在徐州前线,他与包括铁路工人在内的几位山东游击队员长谈了两个晚上,深入了解他们的战斗生活,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素材 。随后,他又南下安徽宿县,采访了于学忠将军及部下,留下了珍贵的采访资料与战地合影。

在抗战期间,姚雪垠还创作了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等作品 。《牛全德与红萝卜》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牛全德和红萝卜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抗战中的成长和转变,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春暖花开的时候》则以抗战时期后方青年训练班的生活为背景,刻画了许多追求进步和革命的青年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抗战中的理想和追求,以及他们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

创作《李自成》

姚雪垠创作《李自成》的念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悄然萌芽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姚雪垠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深刻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 。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动荡的时代,激励人们的斗志。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视野 。

李自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姚雪垠从小就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对李自成的英勇事迹和传奇人生充满了敬仰和好奇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他越发觉得李自成的精神和品质,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于是,创作一部关于李自成的长篇小说的想法,在他的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生活条件艰苦,姚雪垠一直未能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逐渐稳定,他才有了相对安定的创作环境,开始真正着手《李自成》的构思与创作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姚雪垠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他广泛收集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明史》《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等,深入研究了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

同时,他还查阅了许多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力求从多个角度了解李自成和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 。除了查阅文献资料,姚雪垠还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多次前往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地点,如陕西米脂、河南洛阳、湖北九宫山等地,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寻找创作的灵感 。在考察过程中,他与当地的百姓交流,了解他们对李自成的看法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创作素材 。

1957 年,姚雪垠正式开始了《李自成》的创作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姚雪垠陷入了精神上的痛苦之中 。但他并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创作《李自成》的决心 。他始终认为自己对党对人民还是有用之才,不甘心从此无所作为,消沉一生 。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孤寂中默默地继续《李自成》的写作 。

每到午休或晚上,当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不顾一天的劳累,将在田间和路上酝酿的小说构思和灵感所得,赶快记在日记本上,以便日后整理 。那时,东西湖国营农场是一个垦殖农场,而且是刚刚从荒湖草滩上建起来的,条件非常差 。住房是暂时性的简陋的大席棚,没有一条好路可走,还要注意血吸虫病疫的侵害,夜晚蚊虫成堆,稍不小心,就会被蚊虫叮咬,痛痒难耐 。姚雪垠托人从北京带回一个电石灯,晚上点着电石灯,躲在蚊帐里写 “日记”,搞创作 。电石灯下写作是特别吃苦的,电石灯光闪动厉害,会伤害眼睛 。他更担心的是,如不小心引发火灾,烧了住的大席棚。

电石用完后,姚雪垠再也不敢用电石灯了,于是换成手电筒,趴在铺上记 “日记” 。夏天酷热,高温常常在 38℃ - 39℃,有时甚至更高 。人们都在较长的午休时间里休息,而这却是姚雪垠最佳写 “日记” 的时间,但常常也不是那么顺心 。

1959 年秋天,姚雪垠患了严重的急性关节炎,疼痛无比,不仅不能劳动,连生活也不能自理 。干部请示领导同意给他半个月的假,准他回市内医治 。同伴们替他借了两根拐杖,帮助他回到了武汉作协机关 。姚雪垠回城以后,他根本没有去看病,而是强忍着痛苦,不分昼夜地用粗劣的稿纸整理已经写出的《李自成》的草稿 。说来奇怪,半个月时间,他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整理数十万字的文稿,而另一个奇迹也出现了,他的急性关节炎未经治疗却减轻了许多 。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1962 年,姚雪垠终于凑成了《李自成》第一卷 。1963 年,《李自成》第一卷正式出版 。尽管当时要求对这本书不宣传不评介,但它依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断加印 。《李自成》第一卷的出版,给了姚雪垠极大的鼓舞 。他没有停歇,紧接着开始了第二卷的创作 。

毛主席的批示

在期间,《李自成》的创作和出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然而,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 。1966 年 7 月,毛主席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看见王任重列席,将他叫到身边指示:“姚雪垠的《李自成》写得不错 。你赶快通知武汉市,对他加以保护,让他把书写完 。” 这一指示,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姚雪垠黑暗的创作之路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姚雪垠得到了保护,得以继续《李自成》的创作 。

1975 年,毛主席对电影《创业》《海霞》作了批示,文艺形势稍微有所松动 。一直为《李自成》第二卷出版而焦急的江晓天,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 。他写信给姚雪垠,出主意让他上书毛主席,争取毛主席能对《李自成》第二卷的出版作出批示 。姚雪垠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纳江晓天的建议 。1975 年 10 月 19 日,姚雪垠的信发出,经过传递,11 月 2 日,毛主席在胡乔木说明情况的信上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 。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 。这一批示,为《李自成》第二卷的出版铺平了道路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作环境逐渐好转,姚雪垠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国家专门为他配备了两个助手,还允许他用录音口述的方式进行创作 。此时的姚雪垠年纪已大,但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 。他每天凌晨录音四五个钟头,助手们将他口述的内容敲成文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自成》的创作进程大大加快 。1981 年,《李自成》第三卷出版 。之后,姚雪垠继续为第四、五卷的创作而努力 。尽管在创作过程中,他面临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1999 年 8 月,《李自成》第四、五卷终于出版 。这部历经 42 年创作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内容梗概

《李自成》全书共五卷,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为核心,生动展现了明清之际那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刻反映了当时我国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冲突与激化的图景 。

第一卷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崇祯十一年(1639)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十月,清军如汹涌的潮水般进逼京畿,京城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战争氛围之中,戒严令下,百姓人心惶惶 。明朝内部在和与战的问题上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崇祯帝在这关键的抉择面前举棋不定,他的犹豫和迟疑,不仅暴露了明朝统治阶层的软弱和无能,也让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与此同时,官军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激战 。这场战斗,是两种势力的激烈碰撞,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李自成的起义军虽然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在官军的强大攻势下兵败撤退 。李自成仅率十八骑突出重围,被迫潜伏于商洛山中 。在商洛山中,李自成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打倒,他深知,只有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才能东山再起 。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重整旗鼓的过程,积极招募士兵,训练军队,同时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变化 。他还试图与张献忠联合,共同对抗明朝官军,但张献忠却心怀叵测,不仅拒绝了李自成的联合请求,反而欲火并李自成 。

面对张献忠的敌意,李自成冷静应对,为保存实力,他果断分兵潜伏于郧阳山中,积极经营,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次出击 。冬天,李自成敏锐地察觉到中原官兵空虚,于是他率领起义军疾驰河南 。一路上,饥民们如潮水般纷纷加入起义军的队伍,他们渴望摆脱明朝的残酷统治,追求自由和幸福 。李自成的队伍因此迅速壮大,他又拜宋献策为军师,收杞县举人李岩 。在宋献策和李岩的辅佐下,李自成如虎添翼,随即破洛阳,杀福王,起义军的声势大振 。这一系列的胜利,让李自成在农民起义军中的威望日益提高,也让他成为了明朝官军的心头大患 。

第二卷中,李自成在潼关之战失利后来到商洛山中 。崇祯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突发瘟疫,这对于刚刚经历了战争创伤的起义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李自成及手下将士们纷纷染病,战斗力急剧下降 。明朝官军趁机对起义军展开围剿,企图一举消灭李自成的势力 。与此同时,起义军内部也发生了叛乱,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然而,李自成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与刘宗敏等将领迅速行动,采取果断措施平定叛乱 。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成功粉碎了敌军的围剿,稳定了起义军的局势 。次年,李自成抓住时机,突围入豫,与张献忠联合 。他们的联军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破洛阳,攻开封,起义军的气势达到了顶峰 。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李自成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起义军领袖的智慧和勇气,他的名字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

第三卷主要围绕第二次和第三次开封战役以及朱仙镇大战展开 。李自成在河南击溃明朝的主力军后,将战略重点转向了开封 。他深知开封的重要性,一旦攻克开封,将对明朝的统治造成沉重的打击 。于是,他亲自指挥起义军,对开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然而,开封城防守严密,明军拼死抵抗,起义军一攻开封不利,不得不撤军 。但李自成并没有放弃,他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战略部署,用计攻破火烧店,破叶县城,杀叛将刘国能,攻下南阳 。

随后,他再次率领起义军进攻开封,然而依然未能攻克 。李自成毫不气馁,他决心与明军在开封城下决一死战 。他三度进攻开封,在朱仙镇击溃明朝援军,成功包围了开封城 。此时,开封城内粮草断尽,明军陷入了绝境 。为了逼退义军,明军竟丧心病狂地决堤黄河,洪水如猛兽般涌入开封城,不仅逼退了起义军,也让开封城遭受了灭顶之灾,无数百姓葬身于洪水之中 。

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李自成的军事才能和顽强意志,也深刻揭示了明朝官军的残暴和腐朽 。从这一卷开始,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胜利,一些将领开始骄傲自满,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 。这些问题的出现,为起义军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也预示着他们将逐渐走向悲剧的结局 。

第四卷描绘了李自成人生的巅峰时刻 。经过十余年的征战,李自成的势力不断壮大,他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顺 。从米脂返回长安后,李自成并未听取李岩暂缓进兵的建议,而是亲率二十万大军向北京进军 。他的军队如同一把利刃,渡黄河,破太原,过大同,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他们迅速围攻北京城,而此时的明军,早已人心涣散,吴三桂的援军迟迟未到,京城的防御形同虚设 。

不日,城门大开,李自成顺利进京 。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自缢于煤山,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然而,李自成的胜利并没有持续太久 。吴三桂据守山海关,李自成不得不在清军和吴军的夹击下两面作战 。在这危急的形势下,李自成决计招降吴三桂,但吴三桂却拒绝了他的招降,转而与清军联合。李自成无奈之下,只得发兵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这场山海关之战,将成为李自成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

第五卷则讲述了李自成和起义军走向衰败的过程 。多尔衮趁明朝局面混乱之际,率精兵进长城,攻占北京,并建立都城 。他摄政后,立即率大军南征,并成功招降吴三桂 。紧接着,清军向山海关进军 。甲申年(1644)四月二十一日,吴军与大顺军激战 。此时,清军已抵达欢喜岭,只待次日与吴军会合 。二十二日,两军再度交战,清军伏兵而出,大顺军在清军和吴军的联合攻击下死伤惨重 。李自成溃逃至北京,他深知大势已去,为了保住最后的尊严,他匆匆登基,又匆匆撤离北京 。

一路向西逃亡的过程中,李自成的军队军心涣散,牛金星父子潜逃,慧琼、刘宗敏和宋献策被俘。李自成孤身逃至九宫山,最终被乡勇所杀 。曾经辉煌一时的李自成起义军,就这样以悲剧的结局落下了帷幕 。不久之后,清军灭张献忠 。之后十九年,高夫人领导幸存起义军以茅麓山(湖北兴山境内)为根据地,耕种畜牧,奉南明隆武帝为主,继续抗清的斗争,直到南明小王朝灭亡。他们成为了最后的抵抗力量,为了民族的尊严和自由,坚守着最后的阵地 。红娘子和随从红霞削发为尼,以王屋山为联络点继续白莲教的事业 。清军扫清最后障碍,开始进攻茅麓山 。尚炯把呕心沥血写就的关于大顺朝艰难创业和兴衰变化不幸的兴亡史手稿,埋在山洞里 。高夫人在湖北茅麓山陷入绝境自焚 ,全书以这样悲壮的结局收尾,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感慨和思考 。

艺术魅力

在结构布局方面,《李自成》继承并发展了《三国演义》的结构方法,采用多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将农民起义军与明王朝的矛盾作为主线,同时将明王朝与清王朝的冲突、统治阶级内部和各个农民起义军派系的矛盾等作为副线 。这些线索主次分明,虚实得体,统筹兼顾,繁而不乱 。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使得整个小说层次井然,浑然一体 。

例如,在描写李自成起义军与明王朝的战争时,小说巧妙地穿插了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清军的军事行动以及其他农民起义军的动态,全方位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局势 。同时,小说还运用了 “单元” 结构法,把全书分成许多章,由若干章连接成单元,每一卷都划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单元 。这些单元大小不一,伸展收缩灵活,同主线保持一定的关系,使得全书结构显得紧密严谨 。

而且,小说在结构上还注重浓淡相间,疏密映衬,张弛有致 。在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之后,往往会安排一些轻松温馨的生活场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章与章、卷与卷之间情节故事衔接自如、紧密,首尾照应,结构均衡,使读者能够顺畅地跟随故事的发展,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世界中 。

在人物塑造上,《李自成》堪称一绝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农民义军的领袖、将领、士兵,还是皇帝、后妃、藩王、勋戚、宫女、太监,以及官宦、将吏、地主、豪绅,甚至和尚、巫婆、三教九流等各色人物,都被描绘得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李自成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被刻画成一个有宏伟抱负的政治领袖和有军事才能的军事家 。他胸怀大志,骁勇善战,深思多谋,品格坚毅,作风民主,遇危奋不顾身,与部下同甘共苦 。在严峻危急的形势中,他总能表现出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品质 。

例如,在潼关南原大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官军,李自成毫不畏惧,身先士卒地勇猛冲杀,沉着镇静地指挥战斗,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 。他还具有宽阔的胸怀和知人善任的才能,能够精明地处理郝摇旗离队事件,赢得了部下的尊敬和信任 。然而,李自成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起义军的发展壮大,他逐渐暴露出一些弱点,如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对部下的管理不善等,这些弱点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

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刻画,使得李自成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富有立体感 。除了李自成,小说中还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刘宗敏是李自成的得力助手,他勇猛无比,性格豪爽,但有时也过于鲁莽冲动 。在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为起义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高夫人则是一位深明大义、聪慧过人的女性,她在起义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将士们,还在军事决策上为李自成出谋划策 。

崇祯皇帝则被描绘成一个刚愎自用、多疑猜忌的君主,他的种种决策失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这些主要人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交织在一起,共同演绎出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传奇 。同时,小说中还有众多的次要人物,他们虽然戏份不多,但却各具特色,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他们的存在,使得小说所描绘的社会更加真实、全面,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

在语言运用上,《李自成》也独具特色 。小说的语言既具有书面语言的典雅庄重,又融入了中原乡土口语的质朴生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既有上层士大夫语言的文雅含蓄,又有一般平民百姓语言的直白坦率;既有起义军语言的激昂慷慨、江湖语言的粗犷豪放,又有宫廷语言的庄重威严等等 。这些不同风格的语言,与当时的历史时代、历史环境以及众多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和气质相吻合,使得整部作品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活泼 。例如,在描写李自成与部下商议军事时,他们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果断和自信,体现了起义军将领的豪爽和直率 。

而在描写宫廷生活时,语言则显得庄重典雅,细腻地描绘了宫廷中的礼仪和规矩,以及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此外,小说中还运用了许多诗歌、文章、词、对联、灯谜等,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还起到了烘托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比如,通过李自成所写的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远大抱负和豪迈情怀;而一些文人墨客的诗词,则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心境 。同时,小说还吸收了章回小说的结构长处,善留艺术悬念,每一回的结尾往往会留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

赞誉与奖项

《李自成》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文学界和读者中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获得了众多的赞誉和奖项 。1982 年,《李自成》第二卷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这一奖项是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能够获得该奖项,充分证明了《李自成》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们对《李自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新高度 。它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

在国外,《李自成》同样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文学界的高度认可 。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许多外国读者通过《李自成》,了解到了中国明清之际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些外国评论家认为,《李自成》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例如,法国的读者对《李自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它是 “一部历史性、真实性很强的书” ,他们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丰富的历史细节所吸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尽管《李自成》获得了众多的赞誉,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在思想方面,一些读者和评论家认为,作品在对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指出,姚雪垠在小说中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将李自成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然而,在历史上,农民起义军虽然具有反抗封建统治的进步性,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例如,农民起义军的组织和纪律性相对较差,在胜利后容易出现骄傲自满、内部矛盾激化等问题 。而《李自成》在描写这些方面时,可能存在着不够全面和深入的地方,没有充分展现出农民起义军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

在艺术上,也有人对《李自成》提出了一些质疑 。有人认为,小说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一些粗糙的地方,部分章节的描写不够细腻,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还有人指出,小说中有些人物的称呼、官称、名衔存在混乱的情况,时间、日期等前后不一致或矛盾,需要进一步统一处理 。此外,一些读者觉得小说中的某些描写性文字磕磕绊绊,阅读不畅,情节、情景描写比较重复、拖沓,表现手法上也有重复单一的地方 。比如,在描写李自成决策是否东征吴三桂、决定招降吴三桂以及多尔衮对福临之母圣母皇太后的暗自揣想等情节时,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

这些争议和讨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李自成》的影响力 。它们引发了读者和评论家对作品更深入的思考,促使人们对这部作品进行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正如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李自成》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

尽管存在争议,但《李自成》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