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推背图》《烛龙图》《三才图会》《五行大义》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推背图》《烛龙图》《三才图会》《五行大义》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有着对天象变化的深刻观察。
在传统的干支纪年中,每逢特定年份,总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赤马红羊”便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说法。
何为赤马红羊?
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文化渊源?
古人对此又有哪些应对之法?
这些问题,恐怕许多人都有所好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古老的文化密码,探寻其中的玄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干支纪年法中的丙午年被称为“赤马年”,丁未年被称为“红羊年”。合称“赤马红羊”。为何这两个年份如此特殊呢?这还得从五行与十二生肖的关系说起。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时间计算系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与地支相配,每六十年为一个循环。
在这个系统中,天干与五行相对应,丙丁属火,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午为马,未为羊。
丙午年就是火马年,丁未年就是火羊年。火为赤红之色,因此丙午年又被称为“赤马年”,丁未年被称为“红羊年”。在民间,这两个年份常被视为多事之秋,认为会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翻开历史长卷,我们能发现不少印证。
公元前255年,秦昭王五十二年,丙午年,秦国灭东周,天下大乱;公元前194年,丁未年,吕后专权,诛杀功臣;公元646年,丙午年,唐太宗去世,武则天开始崛起;公元1126年,丙午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祸”;公元1847年,丁未年,鸦片战争后清朝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公元1906年,丙午年,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公元1967年,丁未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在这些年份中,确实有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我们也要看到,历史上每一年都有大大小小的事件,而人们往往会对符合某种模式的年份特别关注,这也是一种“确认偏误”。
顺着这个思路,“九紫离火”又是什么呢?
这个概念源自风水学的“飞星风水”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每年都有不同的星宿飞临九宫八卦位置,形成不同的能量场。
“九紫”是九颗星之一,代表着喜庆、名誉和光明,而“离”卦在八卦中代表火,位于正南方。
所以“九紫离火”合起来就是一种特定的能量组合,被认为会带来火相关的吉凶变化。
有一则古老记载说的很清楚:“九紫乃天喜之星,乃雀之象,为文昌之主,主文章显达、锦绣前程。然而过旺则如烈火烹油,反而有灾。”
从古至今,关于这些特殊年份的讨论从未间断。唐朝大儒颜真卿在《潜虚录》中就有记载:“丙丁火旺之年,宜静不宜动,宜藏不宜露。”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这样的年份里,古人主张保持低调,不宜大动作。
清代《天元五行》中记载:“丙午丁未,天地火气炽盛,人事多变,须防水火之灾,慎言语之祸。”这段话警示人们在这些年份要特别注意防范火灾,同时言行要谨慎。
宋代著名道士陈抟老祖在《烛龙图》中也有相关论述:“赤马横空,红羊踏月,天下不宁久矣。
然君子修身养性,小人扰扰不安,其祸福自分。”这段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使在特殊时期,修身养性的人和扰扰不安的人,最终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明朝刘伯温在《烧饼歌》中也提及:“丙丁之岁,天下大乱,然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刘伯温认为,即使在动荡的时代,最终能够安居乐业的,还是那些有德行的人。
历史上的确有不少关于应对这类特殊年份的方法。宋代《太平御览》记载,北宋时期,每逢丙午、丁未年,朝廷都会举行特别的祈福仪式,祈求国泰民安。民间则流传着各种化解之法,比如在家中悬挂桃符,燃点平安灯等。
我特别想讲一个关于唐代高僧玄奘的故事。
贞观二十年,丙午年,正值唐太宗驾崩,朝野上下忧心忡忡。
有人向玄奘请教如何应对这赤马之年的变局。
玄奘微笑着说:“世间万物,皆由心生。
心若向善,即使逢凶年也能化险为夷;心若向恶,纵使太平盛世也会自招祸患。”
这番话引起了在座士人的深思。一位年轻学子不解地问:“师父,既然如此,那么这赤马红羊之说,是否就没有道理了呢?”
玄奘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拿起一盏油灯:“你看这灯火,它能照亮黑暗,也能引发大火。同样的火,有人用它煮饭养家,有人用它焚烧杀伐,火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之人的心念。”
说完,玄奘又往灯里添了些油,灯火顿时明亮起来:“天象变化,如同这灯火,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世间的一种视角,但并非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修行之人,当知’境由心造’的道理。”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后来被编入《续高僧传》,成为了许多人面对特殊年份时的心灵慰藉。
其实,关于“赤马红羊”的传说,并非只有灾难一面。在《三才图会》中记载:“丙午之年,火气旺盛,利于农作物生长;丁未之年,阴阳调和,五谷丰登。”这说明在古人眼中,这两个年份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那么,即将到来的乙巳年,伴随着“三把火齐烧”的说法,又有什么讲究呢?
所谓“三把火”,指的是年干支“乙巳”中,乙属木,巳属火,木生火,再加上流年的火星和“九紫离火”飞临,形成了三重火的能量场。
在传统观念中,火多则热,过热则燥,容易导致各种“火”相关的问题。
这种说法在古籍《五行大义》中有所记载:“火气过旺,则气候反常,人心浮躁,易生口舌之争、兵戈之乱。”所以古人认为,这样的年份要特别注意“去火”,无论是从身体健康还是人际关系上来说。
以上讲到的这些传统观念,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人觉得不够科学。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先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思考,也包含着处世哲学的智慧。
现在,我们来到了关键的问题:作为普通人,该如何看待这些传统说法,又该如何应对呢?
面对这些传统观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持有一颗平常心。无论是赤马红羊还是九紫离火,它们都是古人观察自然、解读天象的一种方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学习和了解,但不必过度迷信或恐慌。
就像那位高僧所言,世间万物,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内心的修为才是应对各种变化的根本。在这个层面上,无论是哪一年,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应对”方法。
《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意思是说,祸与福并没有固定的门路,全在于人自己的行为招致;善与恶的报应,就像影子紧随着形体一样不可分离。
这段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
在传统智慧中,面对特殊年份,有几点处世原则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修身养性。《论语》中说:“君子修己以敬。”意思是君子通过自我修养来表达对天地万物的尊重。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不为外界纷扰所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应对变化的基本态度。
二是积德行善。《太微仙君功过格》中记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积德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为自己和家人积累福报。这也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三是谨言慎行。《菜根谭》有云:“祸常生于多言,败多起于轻举。”特别是在被认为容易引发口舌是非的年份,更要注意言行,不轻易卷入纷争。
四是顺时而为。《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时而动,逆时而失。”特别是在火气较旺的年份,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清凉食物,保持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五是广结善缘。《华严经》云:“善缘不断,恶缘不生。”与人为善,避免结怨,在任何时候都是明智之举。
这些传统智慧并非迷信,而是经过长时间实践检验的生活哲学。它们告诉我们,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修养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科技进步日益发展,但古人的智慧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可以科学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说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引用一段《庄子·逍遥游》中的话作为结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意思是说,顺应天地自然规律,驾驭各种变化,就能在无限的境界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无论是哪一年,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规律,积极面对生活,才是真正的智慧。
来源:人间烟火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