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命理推演:六十年一遇的赤马红羊劫,2027年将再度来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20:03 2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丙丁龟鉴》、《续录》、《辍耕录》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丙丁龟鉴》、《续录》、《辍耕录》

“赤马红羊劫”是古代阴阳家流传下来的一种命理学说,指的是每逢丙午年(赤马)、丁未年(红羊)这两个年份,天下易生大变。

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南宋柴望所著《丙丁龟鉴》一书。

按照干支纪年,六十年一甲子,这两年相继而至,被古人视为劫运之年。

为何这两年会成为特殊的年份?

这背后有何玄机?

又为何会被古人格外重视?

《丙丁龟鉴》一书中提到:“丙丁属火,遇午未而盛,故阴极必战,亢而有悔也。”又说:“丙禄在巳,午为刃煞,丁禄居午,未为刃煞。”这就涉及了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

在天干地支中,丙丁天干都属火,午(马)未(羊)地支也含火气。

“火”在五行中代表炎热、上升、变化剧烈的特性。

丙午年,天干丙与地支午相配,丁未年,天干丁与地支未相配,形成了所谓的“火上加火”之势,火气过盛,极易引发动荡和变革。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天象变化会直接影响人间吉凶。

阴阳家把丙午年称为“赤马年”,因丙属火,火色为赤,午为马;把丁未年称为“红羊年”,因丁也属火,火色为红,未为羊。

这两年火气旺盛,阴阳失调,就会带来天灾人祸。

翻开历史长卷,这些年份确实曾发生过不少重大事件。

公元前195年(丙午),汉高祖刘邦驾崩,吕后专权,汉家江山险些易主;公元前134年(丁未),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征伐匈奴,从此连年战争,死伤无数;公元前15年(丙午),王莽获封新都侯,为日后篡汉埋下伏笔;公元167年(丁未),东汉桓帝驾崩,灵帝即位,东汉从此一路走向衰亡。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种规律似乎依然存在。

公元646年(丙午),武则天入宫,这位日后的女皇帝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公元766年(丙午),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余孽盘踞河北,埋下了唐朝衰亡的祸根;宋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丁未),金兵南下,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耻”;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丙午),朱元璋即将推翻蒙元统治;明朝崇祯十九年(公元1646年,丙戌),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近代历史上,1906年(丙午),清廷颁布《预备立宪诏书》,清王朝摇摇欲坠;1907年(丁未),革命党人掀起了反清高潮;1966年(丙午),“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家动荡十年;1967年(丁未),全国陷入混乱。

按照干支纪年,2026年为丙午年,2027年为丁未年,这就是传说中的“赤马红羊劫”将再度来临的年份。

这种命理说法真的准确吗?从科学角度看,干支纪年本是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本身并无特殊含义。可古人为何会特别关注这两个年份?又为何会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多的巧合?

《丙丁龟鉴》作者柴望生活在南宋时期,亲历了“靖康之耻”这一民族灾难。

这场灾难恰好发生在丁未年,让他开始关注历史上的丙午、丁未年份。

他发现这两年确实多有变故,便著书立说,试图从命理学上找到解释。

他列举了从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发现约有半数的丙午、丁未年发生过重大变故。

柴望的说法很快引起了朝廷的不满。在封建社会,王朝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有人预言灾祸,认为这会动摇民心。柴望因此被捕入狱,幸得临安知府赵与筹相救才得以出狱,从此他自号“归田”,隐居乡里三十余年。

《丙丁龟鉴》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

按照这一理论,天干丙丁属火,地支午(马)未(羊)也含火气。

丙午、丁未年,就是“火上加火”,火气极盛。

在五行相生相克中,火性炎上,主动变,代表激烈的变化和动荡。

火气过旺,便易引发战乱、政权更迭等大变故。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难道每个丙午、丁未年都会发生大事?

历史上还有不少丙午、丁未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公元46年(丙午),东汉时期,史书记载“海内无事”;三国时魏明帝太和六年(丙午),国内也比较安定;唐德宗贞元二年(丁未),国家正处于中兴时期。

从历史角度看,柴望的理论确实存在不少牵强附会之处。

历史变迁有其内在规律,不会简单地受制于年份。

古代没有现代科学知识,人们往往通过这些命理学说来解释无法理解的现象,给自己一种掌控感。

这也反映了古人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和探索。

但不得不承认,《丙丁龟鉴》确实找到了一些历史上的巧合,这也是它流传至今的原因。这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丙午、丁未年,就会有人提起这一说法,引发不小的关注。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古代流传下来的命理学说?它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在古代阴阳五行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深入人心。

天干地支的组合被赋予了特定的五行属性和吉凶含义。

丙午、丁未年的“火上加火”之象,确实在五行理论中被视为极端的状态。

火主动变,两火相叠,便如烈火燎原,难以控制。

从道家的角度看,阴阳应该保持平衡。《老子》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某种气象过于极端,便易生变故。丙午、丁未年火气过旺,阴阳失衡,按此理解,确实容易发生动荡。

《易经》中讲“物极必反”的道理,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丙丁火气达到极点,便会引发巨变。这也符合道家“极则反”的哲学思想。

从历史哲学角度看,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不会简单地受到干支纪年的影响。

柴望在《丙丁龟鉴》中列举的历史事件,可能只是选择性地挑选了符合其理论的例子,而忽略了不符合的情况。

这种“确认偏误”在现代心理学中是一种常见现象。

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丙午、丁未年风平浪静。

即使发生了重大事件,也可能是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必然结果,而非年份使然。

就像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言:“理为气之主,气为理之具。”历史有其发展的理路,不会因为简单的干支组合而改变方向。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总是倾向于在混沌中寻找规律,在偶然中寻找必然。当我们回顾历史,总能找到某些巧合。这种“后验偏误”会让人误以为找到了规律。古人缺乏现代科学思维,更易陷入这种思维方式。

正如唐代大儒韩愈所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些古代学说,既不全盘否定其中可能包含的智慧,也不盲目迷信其权威性。

2026年丙午、2027年丁未即将来临,我们不必过分忧虑所谓的“赤马红羊劫”。

从道家智慧来看,保持中和之道,才是应对变化的最佳方式。

《庄子》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我们与其忧心未来的不确定,不如做好当下的修身养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才是真正的智慧。

正如《太极图说》中所言:“无极而太极”,宇宙万物皆有其运行规律,人当顺应自然,修身养性,静观其变。

古人通过《丙丁龟鉴》等命理学说尝试理解和预测历史,这体现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今天的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历史视角看待这些古代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

无论是否相信“赤马红羊劫”,保持警醒、未雨绸缪总是明智之举。

修身养德,积极面对变化,或许才是面对未来最好的准备。

‌‌​​‌​‌​​‌‌‌‌​‌​​‌​​​​‌​​‌‌​​​‌​​‌‌​‌​‌‌​​‌‌‌​‌‌​​‌​​​‌‌​​​‌‌‌‌‌​​​‌‌‌‌‌​​​‌‌‌

来源:禅心云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