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后,一门新课程如何回应肖峰《给史论系的一封信》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21:38 1

摘要:1985年2月8日,时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肖峰在奔赴上海的列车上写下《给史论系的一封信》,提出建立美术史论系的战略构想。正是这封信,推动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前身——美术史论系的诞生。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记者 施涵予

1985年2月8日,时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肖峰在奔赴上海的列车上写下《给史论系的一封信》,提出建立美术史论系的战略构想。正是这封信,推动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前身——美术史论系的诞生。

这封信距今已有40年了。2025年4月,肖峰艺术馆在杭州西湖畔正式开放。7月,肖峰先生逝世。今天,艺术人文学院的师生来到杭州西湖畔的肖峰艺术馆,以行动为缅怀,启动了一堂别开生面、少有先例的课程。他们把这里作为教学现场,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教育对话。

9月9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在肖峰艺术馆隆重举行《艺术思考与实践实验课》启动暨“@第一现场”授牌仪式。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肖峰艺术馆馆长孟云生,肖峰艺术馆副馆长肖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江河、院长范白丁、授课教师阎安及艺术人文学院学生共同出席仪式,仪式由阎安主持。

《艺术思考与实践实验课》启动暨“@第一现场”授牌仪式

本次启动的《艺术思考与实践实验课》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面向全体大三本科生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在课程中,学生将在真实的作品、空间与文化语境中,实现从“知识接收”到“体验内化”的转变,打通理论与实物、历史与当下、感悟与规范之间的壁垒,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旨在将美术馆从传统的“展厅”转变为开放的“课堂”和“实验室”。

该课程由艺术人文学院江河老师与阎安老师共同策划实施,本学期该课程以肖峰艺术馆为案例教学场所,通过“物—场—境—人”“四位一体”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将美术馆转化为开放的课堂和实验室,实现从“知识灌输”到“体验内化”的范式转变。

课程的核心,在于引导大家深入理解并体验艺术思考、实践与实验三者之间动态共生、循环促进的有机关系。不仅是对肖峰先生所倡导的“史论结合、关注现实”精神的当代回应,更是学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打造实践育人的开放大课堂的重要举措。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肖峰艺术馆馆长孟云生致辞

肖峰艺术馆副馆长、凤凰艺术总编辑肖戈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江河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范白丁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师阎安主持仪式

充满可能性的大课堂

启动和揭牌仪式结束后,孟云生馆长带领同学们了解肖峰艺术馆与馆内正在展陈的“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与“抗战时期新四军美术作品图片展”。在导览中,孟云生回溯肖峰、宋韧这对革命伉俪的生命轨迹,讲解一幅幅现实主义绘画背后蕴含着始终如一的“艺术为民”宗旨。

肖峰艺术馆开馆五个月以来,参观人次已超过87,000人,是杭州当下最热门的名人纪念馆之一。一名大三同学告诉记者,她一直对美术馆相关工作感兴趣,得知这门课程将与肖峰艺术馆合作开展,很期待趁此机会增加对美术馆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肖峰艺术馆馆长孟云生为学生导览

为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学院在课程策划阶段向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充分听取了本届与上届同学的建议,并据此调整课程内容。“我们希望这门课程能够更好地衔接起学生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把过去的艺术思想和观念,更好地融合到现实的艺术管理、推广和各种实践中。”阎安说。

范白丁认为,美术史的学习需要与艺术现场、艺术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本次课程正是弥合了高校的理论研究教学与美术馆、博物馆等现场之间的距离。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将有艺术史、美术馆、学术期刊等领域的专家为学生们授课。该课程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力量,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教学大平台,形成多元互补、层次丰富的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多维度、高站位的学术指导。学生们将在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策展方案、公教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结课成果。

课程构建“推进近现代美术史及文艺评论的切实抓手”。引导学生结合艺术史论专业知识,深入分析肖峰等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理论洞察力和学术批判能力,回应肖峰院长“理论应该关注现实”的嘱托。

课程搭建“服务终身教育、激活藏品价值的文化窗口”。通过学生的创意实践与研究,推动艺术馆藏品资源的活化利用,拓展艺术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让学院的教育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和文化理解力。

肖峰艺术馆馆长孟云生为学生导览

对于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门课程打通了“理论”与“实物”、“历史”与“当下”、“个人感悟”与“学术规范”之间的壁垒,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具备敏锐观察力、深刻理解力和创新表达力的新一代艺术史研究者与文化实践者。

江河认为,这门课程是构建“@第一现场”教学实践平台的有益探索,是史、论并重推进近现代美术史及文艺评论的切实抓手,也是激活藏品价值服务终身教育的文化窗口。她在启动仪式上说道:“期待同学们在这个项目中,不仅能产出精彩的成果,更能收获一种全新的、伴随你们终生的艺术工作、学习的视野与方法,无论今后从事什么事业,都能牢记学校的嘱托:做个有创造力的人,过有创造力的生活。”

“我相信我父亲最高兴的是他们的艺术到今天仍能够被年轻人所喜爱、所传承。”肖戈也向同学们寄予期望:“社会实践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艺术史现场,对大家的成长很有帮助,所以希望这个课程能在肖峰艺术馆持续开展,也希望我们能有更多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成果。”

在“@第一现场”回应时代命题

“@第一现场”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着力打造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品牌,通过以时代命题激活学科内涵增长新势能,探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开放发展模式,推动书斋与社会相连通,发挥学术的社会能量。该平台以“@”为核心视觉符号,寓意“在场(at)”“艺术(art)”“小写的艺术大写的社会”。品牌核心理念来源于艺术人文学院首任院长曹意强教授所说“书斋必须与社会相连通,文字之书与行为之书、沉思的生活与行动的生活必须互动而产生现代学术创造力”。

平台通过馆校合作、校地联动、田野调查、课堂延伸等多种形式,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资源”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现场,感知时代脉搏,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艺术智性”与“社会能量”的转化。

目前,平台已与三家单位签约并挂牌,分别回应不同的时代命题:

一是与杭州国家版本馆共建“研究平台”,聚焦古籍版本与书籍艺术研究,共同打造典籍和版画研究高地。这一合作积极响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致力于保存文化基因、赓续中华文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二是与福建省漳浦县政府打造“文物普查平台”,通过师生深度参与文物普查实践项目,回应“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的时代命题。这一合作践行了“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的使命,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

三是与江苏省永联村共建“党建平台”,探索“共同富裕背景下艺术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这一合作聚焦“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命题,通过挖掘江南文化资源,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在地艺术传播机制,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师生在肖峰艺术馆合影

此次与肖峰艺术馆的合作,标志着学院“馆校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全新拓展。选择肖峰艺术馆作为“@第一现场”实践基地,既是对肖峰先生艺术精神与教育理念的深切致敬,也源于其不可替代的资源价值与空间特质。

孟云生表示,与艺术人文学院的合作,有助于肖峰艺术馆实现其作为杭州文化新地标的“三个任务”,即研究肖峰、宋韧的艺术思想,打造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基地,以及成为杭州市的公共美育教育基地。

艺术馆不仅是一座陈列空间,更是一个融合“物”(作品)、“场”(展陈环境)、“境”(历史与审美语境)和“人”(师生)“四位一体”的教学现场。它成功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静态展示局限,转变为可介入、可体验、可反思的“活态课堂”与“实验工坊”,契合本课程所倡导的“沉浸式教学”理念与智性培养目标。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