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处,女人最大的底气不是男人的爱,而是……

摘要:当亲密关系变成一场竞赛,身处其中的两人之间便只剩“我”和“你”之间谁输谁赢,再也无法获得幸福。

文 | 有书甜橙 · 主播 | 晏娇

好友最近和丈夫吵了一架。

这原本没什么,但她这次却格外失魂落魄。

原来,小两口每次吵架时,好友都会一怒之下夺门而出;

但只要丈夫打电话给她随便表示几句,她也就顺着台阶下来了。

这次好友离开家后,走了很远,丈夫都没再像往常一样主动求和。

好友心慌得不行,反思这次是不是自己是“作”过头了。

可又怎么都咽不下这口气,对方不主动联系,自己也绝不低头。

我感叹,关系中的“拧巴感”,大都如此。

往往是道理都懂,却谁也不愿意当那个低头的“输家”。

当亲密关系变成一场竞赛,身处其中的两人之间便只剩“我”和“你”之间谁输谁赢,再也无法获得幸福。

主动,就是输了吗?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

“谁先认真,谁就翻不了身了。”

“低头谁就输了。”

“主动付出和倒贴没有区别……”

在大多数人看来,主动,就比对方低一等。

就像电影《前任3》中的孟云和林佳。

两个人在一起五年,相伴熬过了苦日子;

事业进入了成熟期,两个人的交流却越来越少、观念差别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多。

林佳赌气跟孟云提了分手,在收拾行李的时候,她故意制造声响,来来回回出现在孟云的视野里。

孟云也不想分开,表面上却也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分开多年后,他们才意识到,其实那个时候如果自己肯主动向前迈一小步,他们的故事就不会结束。

这段感情最终以遗憾收场的原因,是不够爱吗?

当然不是。

他们倔强争吵的背后,藏着对这段关系的在意。

爱,所以也想要被爱,这无可厚非。

很多人错就错在习惯索取,以“获得”来衡量对方的爱意;仿佛多获得一点,便能证明对方的爱多一点。

殊不知,被动的自己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才是真正吃亏的一方。

如果两个人的关系是一座花园,那被动的人,只是被对方的爱浇灌养育的玫瑰;

种花人的付出随时可收回,而玫瑰在关系中没有属于自己的能量,只能枯萎。

正如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所说:

“只有在主动情感的运动中,人才是自由的,他是情感的主人。”

好的感情,应该像一场双人舞,有人主动迈出一步,另一方也会接过主动权,迈出下一步。

当你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情感上,而不是对方身上时,你就拥有了控制这段关系的能力,幸福也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计较得失的婚姻,注定走不远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有哪些你结婚后才明白的道理?”

有回答说:

“婚姻是需要付出的。”

的确,两个人结婚组建家庭,夫妻二人分工各自不同,本应该讲究合作共赢。

可结婚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综艺节目《爱情保卫战》中就有这样一对中年夫妻。

两人在此之前都有一段无疾而终的婚姻,偶然相识,彼此情投意合,便走在一起。

可没过多久,两人都过不下去了,闹着要离婚。

女方觉得自己每天要负责家里的所有家务,还要照顾一家老小,付出了这么多,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而男方却认为打理家庭琐事再累,也比不上自己在外赚钱累。

两人都觉得自己对这个家的贡献多于对方,付出一分,就要得到一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曾在《家庭论》中说:

“婚姻其实是一个利益联盟体,丈夫和妻子遵循契约精神;

通过各取所需和共同付出的效率互补,来保持最小经济单元体的利益最大化。”

婚姻就像一所合资企业,讲究的是互利共赢。

但现实里有太多人时刻计算自己在关系中的投入产出比,一旦觉得自己多付出了,就会要求另一半马上补上。

可凡事哪能一一分明,双方的付出也并不会总是相等的。

屠呦呦教授的丈夫李廷钊,也是一位科研工作者。

结婚后,屠呦呦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李廷钊便主动撑起这个家。

每天下班后他会买菜做饭、收拾屋子,并将屠呦呦的书桌整理得井然有序。

不管屠呦呦回来多晚,只要一进门,就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她。

打理家庭、照顾妻女几十年,李廷钊从没抱怨过,他们互相扶持,恩爱如初。

《我想和你好好的》中说: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你与另一个人之间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应的连接;

是一种能共情到对方忧伤苦恼的关心;

是彼此之间的坦诚和接纳,双方自愿自然地为一段情感付出。”

幸福的夫妻,并不是不会遇到冲突,只是他们中总有一方愿意主动解决冲突。

而不是因为追求绝对的公平,就开始斤斤计较,让关系产生裂痕,伤了爱人的心。


合格的爱人,懂得让自己有安全感

仔细想想,不管是在爱情里不愿付出,还是在婚姻里计较得失,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毕淑敏说过:

“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

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内心。”

被称为“娱乐圈模范夫妻”的刘青云和郭蔼明有时也会吵架。

有一次,郭蔼明实在气得厉害,就把刘青云赶出了家门。

好友打趣刘青云实在“太怂”,但刘青云说:

“我常常在跟妻子的争吵中故意让她赢,是因为一场争吵中认输比失去她更容易。”

有安全感的爱人,往往不会在乎表面的得失。

关系中也有马太定律:

丰沛者越爱越充盈;而本身不能自足的人,心里住着一个不可能填满的无底洞。

虚弱的内核,会让人敏感、多疑,不断内耗。

依恋理论中,有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叫做“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人渴望亲近伴侣,却更担心失去,必须要对方不停地用各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爱。

稍有“不达标”,就陷入焦虑、愤怒中。

长此以往,不仅渐渐燃尽了爱人的心力,也隔绝了自己获得幸福的可能性。

但缺乏安全感,并非无药可救。

《亲密关系》一书的作者克里斯曾写道:

“大多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恋人,而是更好的自己。”

接纳自己的不安全型依恋,减少自我否认所带来的内耗与焦虑,才能更好的经营一段亲密关系。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1.挖掘情绪背后隐藏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发生矛盾时总是言不由衷,本质上是因为有时我们分不清自己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否是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比如,当你因为对方没有主动认错时,你表现出来的可能是愤怒和指责,但你内心深处的情绪其实是恐惧和不安。

那么“恐惧和不安”就是你隐藏起来的真实问题。

而你之所以会将它们藏起来,是因为害怕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这才选择用表面的强硬来保护自己。

但不管你曾经多么努力地去否认它们,现在就越要努力地接受它们。

只有面对问题,才能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更加游刃有余。

2.建立一套双方能够接受的沟通机制

有句话说得好:

“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都是需求的问题。”

只有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坦诚地向对方表达出来,对方才不会无视或误解。

表达自己的同时,也别忘了倾听对方的需求。

毕竟只有彼此的需求都得到重视,两个人才会感受到自己在这段关系里被尊重、被爱着。

3.寻求伴侣帮助

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当情绪占据上风时,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这时候,如果另一半可以给我们适当的提醒和及时的鼓励,我们就能快速找回自己,更好地成长。

不要忘了,亲密关系就像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你和另一半彼此独立,却始终环环相扣。

一方成长得好了,另一方同样受益。

听过一句话:

“感情是一场豪赌,赢家是那个不怕输的人。”

关系是属于两个人的,但爱一个人,从来都是自己的事。

坚信彼此的爱,尽己所能去感受爱、表达爱,是尊重对方,更是不辜负自己。

来源:微微情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