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高老家镇乡村记忆|名声显赫的曹叵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22:04 1

摘要:曹叵集行政村位镇驻地高老家正南5千米处,南邻夏韦楼村,北邻李油坊村,东邻韩楼村,西邻樊楼村,分为东、南、西、北4个街。居民 1295 户、4446 人,有李、孙、王、杨、张、蔡等姓,均系汉族。总面积 7.62 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2平方千米,村落占地4.

曹叵集航拍图

曹叵集行政村位镇驻地高老家正南5千米处,南邻夏韦楼村,北邻李油坊村,东邻韩楼村,西邻樊楼村,分为东、南、西、北4个街。居民 1295 户、4446 人,有李、孙、王、杨、张、蔡等姓,均系汉族。总面积 7.62 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2平方千米,村落占地4.42平方千米。有小学和初中。

小学

初中

曹叵集糕点

沿革

原属曹县八区,1945年9月以后归属复程县。1950年成立曹叵集初级社。1955年曹叵集、李油坊、张柿园、陆庄、前王堂、后王堂6个村联合,组成高级社。1956年7月,复程县撤销归属单县。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曹叵集大队。1963年5月,高老家人民公社成立,属之。1979年初,曹叵集人民公社成立,为公社驻地。1984年3月,撤社建乡,曹叵集大队改为曹叵集行政村。2001年2月,曹叵集乡撤销,并入高老家乡,今高老家镇,属之。

1934年地图,曹叵集属曹县八区

乡村往事

曹叵集的来历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薛、马、刘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陆续迁入房、耿、王、樊、李等姓。因村东低洼,雨后积水,只有村东小桥可通,群众以“叵”字相喻,新中国成立前该村隶属曹州府曹县,且成集市,故名曹叵集,人称“三曹”。当时该村有寨墙保护,寨墙呈方形,高10米,周长干米。寨墙外有4米深、20米宽寨沟,沟内安插竹签。四门皆设有吊桥,寨墙四角各有炮楼。

宣统二年四月地图

乡村名人

孙志谦:为党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孙志谦,1914年出生,山东省单县曹叵集人。曹叵集是单县西南重镇,在解放前属曹县管辖。

1935年,孙志谦高小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负担太重,他放弃了升中学的愿望,报考了每月只收五元伙食费的济南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济南第一乡师)。济南第一乡师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活跃的地方。三十年代初,中共地下党员姚仲明、赵健民等在该校从事革命活动,1934年已发展党员20人,并成立了党支部。孙志谦来到这个学校后,很快被党组织作为党员发展对象。翌年冬,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孙志谦在党组织的培养和革命洪流的影响下,逐渐成为周围青年学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率领学生响应“一二·九”爱国运动,走上街头声援傅作义的绥远抗战。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四处奔走相告,拥护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

1936年深冬回到家乡后,孙志谦不顾个人安危,常常夜里走村串户,以访亲问友为名四处奔走,传播革命道理,点燃革命火花。他首先在曹叵集发展李修业入党,成立了曹东南第一个党小组,孙志谦任组长,组员是王恒德和李修业。

1937年春天,党的组织逐步发展壮大。他们先后发展了刘井村的刘苍岩、青堌集的丁仙芝(于化一)以及高大飞、王明伦、徐志锦等人入党,除曹叵集党小组外,又成立了刘井小组和青堌集小组。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他们已发展党员十三四人。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黄河北岸,山东形势严峻。中共山东省委成立了鲁西南工委。孙志谦到鲁西南工委工作,任工委巡视员。不久,鲁西南工委派孙志谦到曹县开展工作。曹县中共特别支部直属山东省委领导,书记是沈建华。孙志谦到曹县后与沈建华取得联系,听取了汇报,并传达了山东省委关于曹县党组织交由鲁西南工委领导的指示,并与曹县特支共同研究了曹县党组织的建设问题。孙志谦回到鲁西南工委后,向工委汇报了曹县的组织发展及活动情况,鲁西南工委认为成立中共曹县工委的条件已经成熟。11月,孙志谦以上级党组织特派员的身份再次来到曹县,成立了中共曹县工委。

1938年3月,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和党组织的发展壮大,鲁西南工委第三次派孙志谦到曹县,代表上级党委决定将中共曹县工委改为中共曹县县委。期间,他还建立了从曹县到单县、从单县到砀山、从砀山到沛县的地下交通线,为沟通鲁南、湖西和鲁西南的联系做出巨大贡献。

1939年5月,孙志谦任苏鲁豫边区党委组织科科长。由于长期为革命奔波,他积劳成疾,患了肺病。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再加上风里来雨里去、没日没夜的工作,孙志谦的病情日益加重。

此时,正值湖西“肃托事件”发生,大批无辜党员和革命干部惨遭关押、杀害,孙志谦也被逮捕关押起来,受尽了各种刑罚。凭着他对党的忠贞不渝,尽管刑罚难忍,但他硬是顶住,不咬、不供、不让更多的同志受连累。他坚信党总有一天会正确处理这一事件。

1939年11月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和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亲赴湖西,制止和纠正了这一重大事件。孙志谦和许多被关押的党员、干部被释放,重返工作岗位。因“肃托事件”,湖西区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损失。在这紧要关头,孙志谦毫无怨言,拖着病体一如既往地投入到恢复和健全党的组织、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中。这一年,孙志谦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国民党反动当局为缉拿孙志谦,将他家人一个个捆起来拿刀尖对准心口窝逼问孙志谦的去向,并不时往墙上打枪威吓,他十几岁的妹妹活活被吓死,他八九岁的大儿子因敌人恐吓、拷打而一病不起,不久便死去。

孙志谦回到湖西,得知家人的遭遇后,便回家看望。敌人知道后,又将他的父亲抓走拷问,母亲因连病带吓,不久也去世了。为了防止孙志谦小儿子再遭敌人毒手,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把小儿子送到了亲戚家里,一住就是两年。面对敌人的抓捕及家人所受的苦难,孙志谦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湖西地区地处战争前哨。为避其锋芒,减少损失,我军政人员北撤,湖西地区沦落敌手。此后两年中,湖西一直处于敌我大拉锯的状态中。地委决定临时成立后方办事处,负责党政军撤到黄河北后的部队、干部家属的后勤工作,孙志谦兼任办事处党支部书记。

1948年3月,冀鲁豫区党委在范县蒋店一带集中全边区党政干部开展整党运动,孙志谦积极组织全区党政干部参加。有一天,他抱病向全体党政干部作大会动员报告。在大会上,他开始咳嗽不止,但他仍坚持作报告,后来他竟口吐鲜血,昏倒在地。同志们立即把他送到医院,但他终因病情太重,抢救无效,不幸殉职。后来,孙志谦被湖西地委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振扬曾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

王振扬(1916-2010)原名王恒德,曹县曹叵集人。又名李振扬。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曹县县委组织部部长、曹县第八区特支书记、砀山县委书记、单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冀鲁豫边区湖西地委敌区工作科科长、济宁县委书记,冀鲁豫军区11纵队32旅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7军50师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铜仁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空军系政治处主任,空军第九师政委、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农业部政治部主任,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局长兼党委书记、黑龙江省委常委等职。2010年逝世。

人物简述

王振扬1916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曹县曹叵集,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曹县县委组织部部长、曹县第八区特支书记、砀山县委书记、单县县委组织部部长,沛(县)铜(山)县委书记、冀鲁豫边区湖西地委敌区工作科科长,金(乡)嘉(祥)济(宁)鱼(台)边区县委书记,济宁县委书记,冀鲁豫军区11纵队32旅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7军50师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铜仁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遵义军分区副政委,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空军系政治协理员、空军系政治处主任,空军第九师政委、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农业部政治部主任、中央农林政治部副主任,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局长兼党委书记、黑龙江省委常委,1982年离休。

人物生平

王振扬1916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曹县。又名王恒德、李振扬。山东省单县高老家乡孙庄村(原属曹县)人,农民家庭出身。12岁入私塾读书,后入高小。1932年考入曹县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次年秋考入山东省立兖州乡师,开始参加中共外围组织的活动。1934年12月兖州乡师发动“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他是七人指挥之一,被学校当局记大过两次。1935年3月转入济南第一职业中学读书。这时他少年时期的同学、中共党员孙志谦向他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介绍马列主义著作,协助他在济南第一职业中学组织了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吸收进步学生参加。在“读书会”里,他引导这些进步青年学习革命书籍,痛斥时弊,探索救国救民的良策。在孙志谦的引导下,他们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1936年6月孙志谦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在读书会的成员中先后发展了陆宾如、高世举等进步青年入党。他组织青年学生声援“一二·九”爱国运动;走上街头支持冯玉祥的“绥远抗战”;四处奔走,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他和孙志谦的活动被人密告给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要员李文斋,被李以同乡的名义叫到家中警告。回校后,他们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加强了防范,避免了党遭受损失。

1936年冬王振扬、孙志谦接受了党组织的任务“到农村去发展党的组织”。他们回到故乡曹叵集开展工作,以走村串户、访亲问友、拜访老同学的名义,积极传播革命道理,点燃革命星火。首先发展了贫苦农民李修业入党,成立了曹东南第一个党小组。接着又发展了刘井村的刘苍岩,青堌集的于化一、高大飞、王明伦、徐志锦等人入党,相继成立了刘井、青调集党小组。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鲁西南工委。王振扬等与曹县中共特支书记沈建华联系,在曹县鼓楼街曾鸣和家宣布成立中共曹县工委,沈建华任书记,王振扬、王健民、袁复荣任委员。1938年3月中共曹县工委改为中共曹县县委,王振扬为县委组织部部长。

1939年3月调任中共砀山县委书记。这时湖西区发生“肃托”事件。王振扬被诬为“托派分子”遭到关押、审讯。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硬是顶着,不咬不供,不向暗害分子屈服。平反后,1940年2月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结业后任中共湖西地委敌工科科长。同年12月党派他去济宁以南敌占区,以教书为名,开展敌占区党的秘密工作,建立了八路军挺进大队。1947年秋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一纵队三十二旅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2月任二十七军五十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铜仁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遵义军分区副政委,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空军系政治协理员、空军系政治处主任,空军第九师政委、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农业部政治部主任、中央农林政治部副主任,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局长兼党委书记、黑龙江省委常委,1982年离休。

人物逝世

农业部副部级离休干部王振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曹叵集李氏

在曹叵集村中李姓居多。李氏祖谱记载,李姓“祖先居曹县黄堽集,衍生数代。后满人入关,明亡清立,而吾氏先人不忍以衣冠事异族,罹遭满人抄家之祸。后避入现单县曹叵集,得以生存。然子孙义不渝,族无仕清者。后子嗣蕃多,荫盖四方,人性淳厚,享誉乡里,是为斯乡之望族矣。”

乡贤李士俊

李士俊先生(1860—1931),系曹县曹叵集(现属单县高老家镇曹叵集村)人,其祖李慎徽以耕读起家。其父李芸阁益振家业,殷切望子成才,延请乡间名师教之攻读。李先生幼而好学,然无志科举,曾致力教育、地方治安、兴修水利等事业,并最先将美国棉花引进我曹县,遍传四方。他一生任劳任怨,功德卓荦,秉性刚直,不畏权势,操守清廉,虽死而精神永存于后人心目之中。

李士俊先生幼怀大志,刻苦攻读,廿岁时考中秀才,不久便与曹县赵渭桥、赵鲁桥、王称甫及城武县何鲁崃、郓城县王海游等人求学济南泺源书院,学业成绩每列前茅。然时值清末,政治腐败,国事日非,先生目睹时弊,深恶科举取仕之患,不愿科场求官,而望致力地方福利。

办学廿载,教育有方

此时正值废科举,建学堂。但学堂草创之时物力人力均极欠缺。李先生一马当先,以劝学所长(相当后世县里主管教育的负责人)和本县高级小学校长身份,大力倡导办学,劝学员赵鲁桥、谢彤甫、赵庆长、孔汉卿等人均枵腹从公,甘进义务。当时全国政治混乱,学潮时起,李先生以极大热心和毅力,平息我曹县风潮,使学校逐渐走向正轨。县里办学经费十分拮据,县府中管财务的官吏,又拖欠学校两千两银子,且有贪占之嫌,李先生与其同仁赵鲁桥、安洙泉等控告至官府,奔走两年之久,终将原款追回,用于教育基金。某豪绅曾多次勾结官府,拖欠学校款项,且有侵吞情弊。先生又率同仁多次控告至省,几经清查,直至欠款全部追回,劣绅敛迹,方才罢休。可见先生秉性刚直,为民兴利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

学校初办,人多观望不解。李先生率先垂范,他共有5个儿子,先送长子李应凯东渡日本学习陆军。其余孩子李文斋、李子贞、李梅村、李恭斌和孙子李建一,侄辈李永贞、李次青、李共甫、李仕轩、李子仪、李君济、李佩吾、李境元等也先后进入小学、中学、大学学习,毕业后分别担任党、政、教、军等职务。其中李应凯、李文斋尤为杰出。李应凯在日本时,随孙中山、黄克强诸先生结为同盟会,创革命维新之大业,可惜回国后革命大业未成而壮烈就义。李文斋历任国民党中央特派员、山东省党部整理委员、执行委员、省政府参议……时人称颂:“兰玉满庭,后先竞爽”。所有这些与李先生的栽培、教育是分不开的。李士俊于本集设立小学廿余年,培养学生上千人,实现了他提倡教育的宿愿。李先生教育有方,教子成才,堪为后世师表。(注:李先生的外孙高二穷种为曹东南大地主)上个世纪 30 年代,曹县政局基本由东南李家实际掌握。

急民衣食,引种美棉

李先生身为学士,但一向关心民众疾苦,急民之所急。于此仅录先生引种美国棉一事。民国初年美国脱字、爱字棉种输入我国,李先生首先试种,施肥,选种摘顶拾棉全部采用西方办法,产量递增,由起初每亩不过数十斤,直增至一百数十斤或二百余斤,远近邻村争先仿效,数十里内,几乎传遍,大有不径而走一日千里之势,北京等地农事试验虽耗资巨大,可产量仅达百余斤,脱字棉也不能达二百斤。论其质量及推广速度,更远远不及。

疾恶如仇,从善如流

李先生能为民兴利,敢为民除弊。当时官场腐败,苛损杂税滥增。李先生带领学界同仁向上控诉,上级曾批以定额之三分六厘(即3.6%),在县衙立碑以除弊端,并警后人。此法虽不能根除腐败,然总算爱民之举。李先生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决不顺从逢迎,恰恰相反,总是以除赃官保民命为己任。官吏因此怕他几分。一姓梅的县长,到任不久,即恶迹多端,百姓深受其苦,但敢怒而不敢言。此时正有崔某控告某贪官犯诈赃罪。官府却拷审崔某,逼其招认是受李士俊教唆,想借此陷害李先生。李先生乃与王子丰、王金岑、袁敬斋等人联合控告梅县长贪赃卖法。上级查明真相后,立即将梅惩办。又一白县长怕李先生揭发自己,表面上对李先生十分礼貌客气,拉拢他。李先生根本不予理睬,相反却与武猷臣、姚静庵等同仁控告到省,白也暗自勾结劣绅,诬告李先生,并突然派衙役逮捕李先生。幸亏镇上一姓张的长官,深知李先生的为人,竭力相保,才免于祸。此时县里组成了参议会,李先生因为民兴利除弊成绩显著而当选议员。正巧上级派姓朱的委员来县检查吏治和款项所弊端。可委员偕同参议会联合检查时中特别蛮横,无人敢去检查,,只有李先生慷慨而出,身遭侮辱,毫不屈服,直至将积弊和盘托出,彻底查清,杀下污吏嚣张气焰,方才罢休。足见李先生除奸反霸决心之大,魄力之盛。

民国初年地方上很不安定,曹县南临徐州、河南,向来是流寇出没之地,故百姓惶恐不安。李先生乃联合百余村庄创办民团,维持地方治安。曾先后擒获大土匪头子陈二、高三俭、顾鸿宾等十余名,并以法处治。一群匪徒抢架樊楼、樊新庄时,李先生亲自率领民团夺回多名被绑架的人。有一次千余匪徒围攻尚庄三昼夜,各乡民团集合援救,但均不敢先自动手。独有李先生率领民团数十名勇士夜袭匪徒,其他才随之出动。匪徒看寡不敌众,解围南窜,全村得以保全。此后十数年内匪不生,外匪不入,百姓安乐,鸡犬不惊。李先生被众人视为一方平安之保障。

当李士俊先生任六区区长时,奉军司令姜明玉占据曹县,委任孙某当县长,向每区索款若干元不等,其他各区有的如数奉缴,有的先缴半数,只有李先生毅然抵抗,一文不缴,逼得缓了就巧妙周旋应付,逼得急了则暂且隐避。不几日姜、孙败走,别区均负重担,独有六区爽然无事。全区百姓感念先生恩德,打算立碑纪念。先生听说,竭力推辞。足见李先生务实不务名的高贵品质。

李士俊先生晚年任曹州府所属八县黄河工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河北省河务局顾问。从县城到工地相距二百余公里,李先生以70岁高龄,辛苦奔波,筹粮备款以助工程。无论寒暑,从不间断。劳绩卓著,令人叹服。然亦因此积劳成疾,抱病还乡,数日间医治无效,奄忽寿终于曹叵集西门小寨,岁在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九月十五日。享年71岁。因其李文斋的关系,连韩复榘等高官都送了帐子,交了礼金。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曾帮忙收礼,省部门军阀、地方官员光招待吃饭,就用了35天。听说有的县长来晚了,在牛棚里边的桌子吃饭。

清末进士李经野

僻壤乡野一位乡绅的去世,何以惊动国府诸多大佬?

无他!李士俊有两位堪称人中龙凤的儿子。

李家的“碗顶子”

李应凯为李士俊的长子,生于 1888 年。

清末,李应凯赴日本留学,剪掉发辫以示与清政府决裂。

李应凯赴日时间应该在 1904 年。

曹叵集北不远,有个袁老家村(现属单县,清末属于曹县)。袁氏族谱卷二 81 页记述:“袁仙桂,学名袁溥,字子周,光绪甲辰年留学日本,入警察学校。”光绪甲辰年就是 1904 年!

清朝末年,曹州所属各县留学日本的人数在全省名列第二。这要归功于濮州人彭占元(字,青岑,现为鄄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彭占元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1903 年他自费到日本留学。在日期间,他亲眼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发展和日益强盛。因此,他产生了让更多的家乡青年到日本留学,为谋求国家的强盛。1904 年春节前,他回到家乡,在曹州所属的几个县到处走访联络富家子弟,动员他们到日本留学。经过半年联络动员,共动员了七十多人,其中就有曹叵集村的李应凯、袁老家村的袁溥。在 1904 年秋天,这 70 多人齐集上海,统一坐轮船到日本留学。

袁溥在日本学警察,于 1905 年 11 月 15 日经徐镜心介绍加入同盟会。其后,李应凯也加入了同盟会。李应凯在日本就读什么学校,记载不一,有说士官学校,亦有记载为振武学校。

但是,李应凯在日本学的应该是军事,这从他回国后的革命活动可以窥见。宣统三年(1911 年)秋冬之交,李应凯等在济南五里沟发动起义并受伤,此为辛亥年山东首义。

1912 年,经山东省提学史王鸿一邀请,李应凯出面招抚巨匪王虎臣(王金妮)。1913 年 3 月 20 日,宋教仁在上海被枪杀,孙中山等人由此进行第二次革命,进行反袁战争。此时的同盟会已改组成国民党。李应凯、尤民、吴廷勋等人在东昌府策动后路巡防营官兵起义反对袁世凯。结果事情败漏,李应凯等人被枪杀于东昌。因当时交通和通信不便,直到当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1914 年 1月 18 日),李士俊才得知凶信。悲痛之余,李士俊找到袁溥,委托他到东昌府为李应凯收尸。袁溥和李应凯为留日同乡同学,同盟会战友,关系亲密。袁溥亲往东昌府,把李应凯的尸骨运回曹叵集安葬。

李文斋是李士俊的次子,生于 1900 年,1920 年考入山西大学。1924 年,在曹县第一次参加国民党;1926 年,在北京第二次参加国民党。1927 年,冯玉祥的国民军进入曹县,一批在外的曹县籍国民党员返回曹县。

1928 年 3 月,国民党山东省曹县县党部筹备委员会成立,李升兰任常务委员,与当时的封建反动势力展开一系统的斗争。

1928 年 7 月,李文斋从南京返回曹县,参加县党部的筹备工作。

1929 年 4 月,国民党山东省曹县县党部筹备委员会改为中国国民党山东省曹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李文斋当选为常务委员,刘道元、王农村、王石村、徐正甫为执行委员,设组织部、训练部、宣传部及秘书处等部门。

1929 年夏,中国国民党山东省曹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山东省曹县县党部,选举 5 名执行委员,其中,李文斋为常务委员。

1930 年,中原大战爆发。李文斋率民团策应蒋军,在曹县魏湾与石友三部作战,损失颇大。石友三的参谋长背图囊之副官,系李文斋的侦察队员,设法将情报密送李文斋。石友三知道柳河集车站系空城,有突袭之意。李文斋在曹县东南黄河故道大堤上伏击石友三轻袭部队,保障了在柳河集的蒋介石安全。翌日,蒋介石同蒋鼎文亲至曹县,在乡师大楼召见李文斋,谈话约 20 多分钟。

李文斋开始得宠!受宠到什么程度?李文斋 1931 年结婚,蒋介石特派秘书送 500 银元贺礼和喜联。

1930 年中原大战后,韩复榘以助蒋有功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前任主席陈调元调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所遗山东党务整理委员、常委之职由韩接任。山东省党务整理委员会的机构成员和分工有较大变动。1931年1月,李文斋调往山东省党部任委员。

韩复榘、张苇村、李文斋、赵伟民、何思源为常务委员。

1933 年 1 月初,中国国民党山东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在济南重新举行。大会选举了中国国民党山东省第二届执监委员会,李文斋、张苇村、韩复榘为常务委员。1940年被蒋介石调往重庆任职。1947年春,曹县县党部主持选举“国大代表”“立法委员”,李被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1950年补为国民党正式中央执行委员。1953年,与立法委员李炳麟先后4次致函美国参议员史密斯等,反对将中国领土奄美大岛割给日本。1962年,蒋介石叫嚣窜犯大陆时,他主张先在大陆秘密策反,待机登陆。1988年1月4日在台北病逝。

李文斋的堂弟李建依当了曹县国民党二区区长,亲弟弟老三李公良也当过国民党区长。侄子李子仪1940年任曹县保安旅24旅旅长,1943年8月在杨得志指挥下一举击溃溃。后重建,在1945年6月28日冀鲁豫军区攻打马庄(今浮岗镇东马庄)的战斗中被击毙,他四弟李公魁接替李子仪保安旅长的职务。

来源:老虎690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