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泡茶,有时候会突然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身边喜欢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茶叶市场看着是越来越大,可楼下那个老李家茶叶店,又关了。这不是个例,今年从春到秋,实体茶叶店陆续倒闭,小区旁边那家还挂着“春茶现货”的招牌,最近也紧锁着门。谁能想到,喝茶的群体明明扩大了,但那些
晚上泡茶,有时候会突然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身边喜欢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茶叶市场看着是越来越大,可楼下那个老李家茶叶店,又关了。这不是个例,今年从春到秋,实体茶叶店陆续倒闭,小区旁边那家还挂着“春茶现货”的招牌,最近也紧锁着门。谁能想到,喝茶的群体明明扩大了,但那些老字号茶铺反倒撑不住了。
你说茶叶市场这几年真是有点意思,原本一到春茶季,各个茶山就热闹非凡,茶企冲着新茶这一波大赚一笔,老板们都指望这几个月养活一年。以前靠春茶往往能稳稳过完8月,房租、人工全能扛住。但现在呢?春茶再也不是救命稻草,卖得没以前快,库存压着,到了8月现金流见底,剩下的只能祈祷秋天茶礼能走一波,不然年末关门都成了常态。
怪就怪在,茶叶还是热销品,可卖茶的路子也变了。直播间里头,一个主播一年卖普洱几十亿,这钱要是留在传统门店,不知道多少茶老板能松口气。偏偏这些收益,大头都给了平台和流量,街角茶铺根本分不到一杯羹。像普洱茶这种有玩头的,什么新茶、老茶、名山、古树,概念多到眼花,但真正能留下钱的,只剩下懂行的老茶客。他们一年能喝十来公斤古树春茶,一出手就是五万块。但普通人呢?便宜的千元以内的茶,永德一带,忙肺、梅子箐这些地方的古树茶,成了大家日常喝的主力。很牛的是,天天喝八百到一千的茶当口粮,已经算小资了,三千以上的好茶越发难卖——再好的茶,没人买,也白搭。
我认识几个做了十几年茶的朋友,他们嘴上说苦,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个行业。大多数老板不是真的为赚钱才撑,更多是因为喜欢。茶山往返,自己泡茶的时候能静下来,给客人泡茶又能交朋友。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小赚一点,也一咬牙继续干。可每年新出的模式又让他们头疼,房租涨,原料贵,运营又跟不上,等着被新兴渠道彻底淘汰。不服不行。
两极分化严重,消费降级也讲究。真有钱的人现在都琢磨性价比了,不再一味追求几千块一公斤的名优茶。碗里那泡三五千的曾经是日常,现在都开始掺着更便宜的喝。至于那些刚进门的新茶客,基本都在直播间买便宜货,玩法简单,价格透明,根本不逛门店。茶商自夸自己茶好,说到底还得茶客点头才算数。
说句实话,现在喝茶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样子。早上起来,撬一泡普洱放壶里醒茶,晚上坐在窗前,烧水泡茶。茶汤刚入口时,香、糯、滑,能让人一整天都舒服。慢慢喝,能感受得到生津、回甘,甚至喉咙清凉,甜韵深沉。喝着喝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天又过去了。最后回头一看,好像一辈子都被茶填满了,茶喝多了,人也老了。你们家附近的茶叶店还在吗?
来源:勿忘我一点号1